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乙未事变

科普小知识2022-12-12 19:16:23
...

乙未事变(朝鲜语:을미사변)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排日倾向的明成皇后。事后日本虽在朝鲜重建*政权,但由于掩盖工作不力,使事变真相披露,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俄国亦趁虚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众说纷纭。

中文名:乙未事变

外文名:을미사변

别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

时间:1895年10月8日

内容:日本浪人谋杀朝鲜王后闵氏

1、历史背景

在世界近代史上,朝鲜半岛一直是各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乙未事变也是朝鲜半岛大国竞争的必然结果和重要体现。1895年,朝鲜的原宗主国——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得以控制朝鲜。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后将原先执政的亲华的朝鲜王妃——闵妃赶*,扶植以金弘集为首的朝鲜*政权,实行“甲午更张”,表面上是要帮助朝鲜实现近代化,实则加紧对朝鲜的控制,着手实施将朝鲜变为“保护国”的措施,朝鲜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扩张,引发了俄罗斯帝国的不满。沙皇俄国早已对朝鲜垂涎三尺,而日本对朝鲜的觊觎妨碍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俄国开始对日本强力反弹,先是发起“三国干涉还辽”,逼迫日本将《马关条约》中清朝割让的辽东半岛归还清朝,然后通过其驻朝公使韦贝尔开始了对朝鲜政治、经济的渗透,日俄两国在朝鲜的对立和倾轧逐渐加剧。

朝鲜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成为了日俄两国争夺朝鲜的前台戏。当时朝鲜虽然由*政权控制,但失势的闵妃并不善罢甘休。闵妃集团原来在清朝控制时期,就有亲俄的倾向,比如两次朝俄密约事件等,到了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逐出朝鲜,闵妃对清朝完全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又看见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对日本的威慑力,便彻底投向俄国,准备引入俄罗斯的*来牵制日本。闵妃成立了贞洞俱乐部,以召开宴会为名联络和拉拢俄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驻朝公使;同时纠合朝中的反日大臣,如李范晋、李完用、朴定阳、沈相薰、安駉寿等,重新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称为“贞洞派”,伺机夺回政权。闵妃常对人说:“日本人和闵氏势不两立,就是丢失若干土地给其他国家,也要报日本这个仇。俄罗斯是世界的强国,日本不能相比,而且有保护君权的条件,可以依赖。”1895年5月,闵妃利用*派内部金弘集和朴泳孝的不睦,支持内部大臣朴泳孝,迫使内阁总理大臣金弘集下野。随后,1895年7月6日(农历乙未年闰五月十四日),闵妃在俄国公使韦贝尔的协助下,以朴泳孝谋杀闵妃为由,发动宫廷政变,解散*内阁,赶走朴泳孝,建立了以贞洞派为核心的亲俄*,又一次掌握政权。

闵妃(明成皇后)

起初,在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和闵妃*抬头时,日本对朝鲜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怀柔政策(即所谓“文治主义”)。1895年6月4日,日本伊藤博文内阁决议对朝鲜实施“不干涉政策”,6月7日,在朝鲜不可一世的日本公使井上馨归国,研究对朝政策。他在日本滞留期间,做出两项重要决定,都与后来的乙未事变有着莫大的关联。第一件事是赠给朝鲜300万日元,借以收买朝鲜王室。7月2日,井上馨提出了这项建议并极力主张,但日本朝野均不赞同,井上馨甚至以辞职相要挟,要求通过这项建议。7月11日,日本内阁终于同意井上馨所谓300万元“寄赠金”的主张,但必须付诸8月召开的临时议会讨论通过方可实行。1895年7月14日,井上馨回朝鲜续任,7月21日抵达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4天后与其夫人谒见朝鲜君主李熙(朝鲜高宗)及闵妃,“骤改前态,以温言和气对遇韩人”。井上馨采取“宫中政略”,给高宗进献了价值6000元的礼物,井上夫人给闵妃进献了价值3000元的礼物,并在高宗和闵妃面前大谈日朝友好,并承诺赠与朝鲜300万元,其中100万元归王室,其余钱用于铺设京仁铁路。闵妃似乎也缓和了对日本的态度,强调当年她主张对外开放、在签订《江华条约》前后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临时议会宣告取消,日本*抛弃了寄赠金的计划,井上馨的300万元承诺成了空头支票,日本在朝鲜的处境更加尴尬。这也使闵妃更加亲俄排日,继续排挤鱼允中、俞吉濬、金嘉镇等*大臣,还准备赦免在甲午更张时获罪的闵泳骏等闵氏族人并委以重任,甚至计划将咸镜道某港口租借给俄国。寄赠金计划的失败标志着日本对闵妃怀柔政策的彻底破产。

井上馨在日本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推荐右翼军人——三浦梧楼出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是一个坚定的“国权主义者”,属于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强硬派,同时他又是预备役陆军中将,是典型的军人作风,没有任何外交履历和朝鲜问题的经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日朝关系如此微妙的时刻,被井上馨荐举为驻朝公使并得到日本*的同意,是大大出人意料的。另外,日本右翼*的呼吁也是三浦梧楼出任驻朝公使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浦梧楼被荐举是在朴泳孝事件发生以后的事,开始他以“本人是一名军人,不懂外交”为由推辞,其后在7月11日向*提出了对朝三条方案,要求*选择,第一是日本独自支配朝鲜,第二是日本与他国共保护朝鲜,第三是与日本与俄国分割占领朝鲜,并且他认为第一条方案“最公明正大”。但是日本*没有给他明确的答复,于是他又拒绝出任驻朝公使,后来他与内阁达成了某种妥协,于1895年7月19日接受了驻朝公使的任命,8月17日正式下达委任状。日本*究竟采纳哪条方案不得而知,但从后来发生的乙未事变来看,应该是第一条无疑。而三浦梧楼任驻朝鲜公使,说明日本*已经放弃怀柔政策,决定对闵妃采取强硬措施。

300万元寄赠金和三浦梧楼出任公使都是乙未事变前夕的重要背景,这两者与乙未事变之间的关系,可以从1895年9月5日井上馨向*的一份电报中的一句话窥见:“本件(寄赠金之件)早就向朝鲜国王和王妃允诺过,如果此事得不到落实,将会使后任者(三浦梧楼)无立足之地。”这句话暗示了如果日本的怀柔政策破产,那么三浦梧楼将可能根据事态变化采取非常手段。而这两个举措都是井上馨做出的,甚至在三浦梧楼抵达朝鲜(9月1日)后过了17天,井上馨才离开,这么长的交接时间是极不符合外交惯例的,而他走后仅过20天就发生了乙未事变。所以当代韩国史学界许多学者都认为井上馨与乙未事变脱不了干系,而崔文衡等韩国历史学家更是指出井上馨才是乙未事变的主谋。

2、准备过程

1895年9月1日,三浦梧楼来到朝鲜首都汉城,接替井上馨就任日本驻朝公使。三浦赴任前,就与玄洋社、熊本国权党等右翼侵略主义团体碰头,并带了两个精通朝鲜问题的右翼分子赴任,他们分别是武田范之和月成光,前者曾加入间谍组织天佑侠,在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期间进行阴谋活动,后来又在日韩合并时做出很大“贡献”;后者则是玄洋社的核心成员,也是朝鲜问题专家,参加了乙未事变。三浦还带了一个右翼政客柴四郎作为幕僚前往朝鲜,此人同样是乙未事变的重要参与者。

三浦梧楼(左)和《汉城新报》社的日本浪人

只有日本人参与杀害闵妃肯定是愚蠢的计划,必须要朝鲜人配合,一方面可以充当向导,另一方面可以替日本掩盖真相。关于这一点,三浦梧楼等主谋迅速想到了闵妃的政敌——她的公公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大院君原本是一个反日派,1894年日本曾扶植他摄政,大院君却暗中准备驱逐日本人,东窗事发后被井上馨废掉,因此有人对与大院君联手表示异议,但三浦梧楼却说:“像现在这样放任不管,朝鲜就要逐渐被俄国夺去。大院君贪权反复,以后再研究制服他的办法,目前无暇顾及。”联络的大院君的任务交给了领事官补堀口九万一和与大院君私交甚笃的冈本柳之助。关于大院君是否主动参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大部分史料都说大院君复仇心切,欣然应允,沦为了日本的工具。当时大院君在1894年11月因为反日行径暴露而被井上馨赶*,此后隐居在汉城南郊龙山之孔德里,门可罗雀,荒草萋萋。而他的孙子李埈镕则因为杀害法务协办金鹤羽以及图谋夺取王位的嫌疑而被流放到乔桐岛(是年六月释放)。闵妃重新执政后,更加虐待大院君,派20名巡检严密把守孔德里别墅,以保护之名行*之实。三浦梧楼正是利用大院君这种绝望的心理,以推翻闵妃集团相诱,使其就范;同时又提防大院君*后再次反日,因此拟出了四项协议,对其软硬皆施。经过多次碰头以后,10月5日,三浦派冈本柳之助前往孔德里拜见大院君,携带着拟好的四项协议,正式向大院君亮出条件:大院君辅佐国王,监督宫廷,内政均委托于*,不得干涉;由金弘集、鱼允中、金允植等*分子组阁;将大院君的长子李载冕安插在宫廷任宫内府大臣;李埈镕留学日本三年。他们请求大院君出面“黜退闵族、肃正宫廷”,以维持朝鲜的改革。大院君看完后“眉棱上喜气跃跃”,甚至还在承诺书上亲笔签名。另一种说法是大院君是*同意的,比如朴殷植所著的《韩国痛史》就指出日本人前来引诱大院君,“大院君不肯者再三,终不克据义痛斥,而为彼傀儡”。另外据事后俄国公使韦贝尔在对本国*的报告中称大院君被日本军人绑架,直到闵妃被杀前一直处于监禁状态,也说明大院君是被挟持的。不管大院君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都是乙未事变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这一事件中日本人的傀儡。

3、事件经过

闯入王宫

除了兴宣大院君,日本人早已将对闵妃不满的军部协办李周会,训练队分队长禹范善、李斗璜、李轸镐及大臣俞吉濬、赵羲渊、郑秉夏等朝鲜*派一一收买,确保这些朝鲜人与日本合作杀害闵妃。三浦梧楼的计划是打着兴宣大院君的旗号,以即将被闵妃解散的朝鲜训练队为前锋入宫,以制造大院君和朝鲜训练队发动政变的假象;日军汉城守备队队长马屋原务本少佐指挥日本军守备队步兵第18大队(约450人)与朝鲜训练队(约800人)攻占宫门,开辟道路;然后数十名日本浪人冲入王宫景福宫,负责搜寻和暗杀闵妃的工作,时间定在10月8日凌晨4时30分。而浪人们在入宫前也分头行动,一路在7日晚于汉城巴城馆(柴四郎寓所)举行酒宴,宴会完毕后在国友重章的率领下直接奔赴景福宫;另一路则在汉城新报社集合,在安达谦藏的带领下,由朝鲜人李周会等充当内应,加上公使馆警部荻原秀次郎率领的日本警察的配合,前往孔德里迎大院君入宫。先是日本为了掩人耳目,1895年10月6日和7日,日本方面的两个核心人物冈本柳之助和楠濑幸彦分别伪称归国而前往仁川港,由于计划从1895年10月10日提前到8日,所以三浦急命冈本和楠濑二人回汉城,其中冈本直接到孔德里引出大院君,与浪人们一起拥大院君进宫。三浦梧楼本人则静坐公使馆遥控指挥。

日军大举进攻景福宫之光化门,由伪装成朝鲜人的日本警察*,朝鲜的训练队联队长洪启薰和军部大臣安駉寿率侍卫队一个中队的兵力(约200人)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日军击溃,洪启薰战死,安駉寿逃走,日军和浪人们冲入景福宫,这时是5时50分左右。此时日军的一个小分队护送大院君到康宁殿;其余人在安达谦藏和冈本柳之助的率领下直扑闵妃居住的乾清宫。乾清宫位于景福宫的后部,由长安堂、坤宁阁、玉壶楼等建筑组成,之间以走廊相连。当时闵妃和她的丈夫高宗李熙、王太子李坧都在乾清宫中的长安堂,早些时候闵妃也得到了日本人将要取她性命的风闻,询问近臣郑秉夏是否该出宫躲避,郑秉夏回答说:“日兵之入阙,欲为保护圣躬,臣已揣知,少无疑惧。”闵妃轻信了他的话,便离开高宗和太子,前往自己居住的坤宁阁了。日军和浪人在攻打乾清宫时,侍卫队大多数四散奔逃,但仍遭到美国军事教官戴伊指挥的20名侍卫队的抵抗,不过很快被打败。日军突破乾清宫后,杀向闵妃所居的坤宁阁,其间杀死了前来阻挡的朝鲜宫内府大臣李耕稙。日本人在乾清宫中,遇到宫女、宦官就揪住他们的头发,问他们:“王妃在哪里?”他们回答不知道以后就痛打一顿,有的还被一刀毙命。一名俄国建筑技师士巴津(Середин-Cабатин)也被日本人抓住,逼问闵妃所在之地,差点就送了命。日本浪人身着西服,在冈本柳之助一声令下“抓狐狸”以后,就开始袭击殿堂内部。

乙未事变

杀害闵妃

欧美文献的记载提供了日本杀害闵妃的更多的细节,当时英国驻朝总领事禧在明(WalterC.Hillier)根据4名现场目击的宫女和医女的证词,于1895年10月11日向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NicholasR.O'Conor)作了如下报告:“……王后跑到了(坤宁阁外的)院子里,但被抓住,摔倒在地。凶手们朝王后胸口踩了几脚,并挥舞日本刀反复刺向王妃。凶手为万无一失地把王后杀死,同时还杀了几名与王后长得像的宫女。此时一名医女走过来,用手帕盖住了王后的脸。”当时在朝鲜的英国旅行作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曾与目击宫女交谈,她写道:“从刺客手中逃脱的王后被追上并被刺,跌了下来,好像死去了,但有人说,王后稍微恢复以后,她问道:‘王太子安全吗?’一个日本人跳上她的胸部并反复用刀刺向她。”上述记录显示,闵妃是有所反抗的,可能是她在被日本人拖出去的过程中挣脱出来,逃到坤宁阁外的院子里,被追上抓住后才被刺死的,还被日本人踩了胸部,而且她临死前还在呼唤她的儿子李坧。另一位目击者俄国人士巴津当时被日本人控制,他的证词中有这样一段:“两个日本人抓住一个宫女,把她拉出房外,将她拖在他们身后走*阶。”这个“宫女”很可能就是闵妃。他还在现场目睹了40名朝鲜训练队士兵,把武器放在地上,列队乖乖站着,日本军官看着他们。但禧在明却推测这些所谓的朝鲜士兵其实是日本人装扮的。

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朝鲜*重新调查乙未事变,并由法部协办权在衡撰写了报告书,于1896年5月公布。在这份报告书中这样描述闵妃被杀过程:“日本士官令其军伍整列环围,把手阁门,以助日本刺客之搜索凶弑。于是刺客二三十名,从其头领一人之引导,挺刃突入殿堂,寻觅至密室。遇宫女辈,辄捽发殴打而寻问王后所在。……刺客寻搜各房,毕竟寻出王后于稍深房里,刀刃斫下,当场被弑。裹以缎属单衾,奉安松板上,移出殿庭。”朝鲜野史《梅泉野录》记载说,当时一个叫做小村室(当为“小川实”之误,旅朝日本人,与朝鲜王室及*颇有往来)的日本人来到朝鲜,他的女儿非常聪慧,很受闵妃喜爱,经常把她召进宫中一起看戏听歌。三浦梧楼听说后,重金收买了小村女,让她在闵妃看戏时偷拍了十几张闵妃照片,分给各浪人观看。日本浪人进宫以后,很快就在小村女的带领下来到坤宁阁。闵妃仍在宴乐,“宫中火炬通明,蝼蚁可数”,日本人的行动非常顺利。闵妃“逃壁衣中,倭捽之出。小村女审之,后(即闵妃)连乞命,倭众刃交下”。另外,关于闵妃被杀的地点,过去长期认为是玉壶楼,这是根据当时参与乙未事变的日本人小早川秀雄所著的《闵后殂落事件》(1946年在汉城出版时改称《闵后弑害事件之真相》)中,小早川是在连着坤宁阁东侧的小房间——玉壶楼室内见到了闵妃的尸体,所以韩国光复后认定玉壶楼是闵妃被害地,大韩民国首任总统李承晚还题写了“明成皇后遭难之地”,刻在玉壶楼外的石碑上。但是日本机密文件显示,闵妃被杀害的地点不是玉壶楼,而是坤宁阁和长安堂之间的院子里,这也和欧美资料吻合,而玉壶楼只是暂时停放闵妃尸体的地点。

乾清宫玉壶楼

在闯入坤宁阁、杀害闵妃的同时,日本还控制了朝鲜高宗和太子。当时住在乾清宫长安堂的高宗见日本人入侵,想吸引日本人注意,以便闵妃能有机会逃脱,于是便打开长安堂中所有窗户,自己站在前面,一些日本人便入侵长安堂,有个日本人还扯住高宗的肩臂,更有甚者在高宗身边开枪,还“行打宫女等于御前”。王太子李坧被日本人捉住,“牵捽头发,脱毁其冠,拟刃迫问王后处所,而幸不被伤”。高宗和太子吓得面如死灰,战战兢兢。这时冈本柳之助闯入长安堂,将早已拟好的《王后废位诏敕》丢给高宗,要高宗在上面签字,高宗拒签。随后大院君由康宁殿前往乾清宫,与高宗见面,这时是6时10分左右。

毁尸灭迹

闵妃死去时大约是6时许,已经到了黎明。按照三浦梧楼的计划,此时他要与书记官杉村濬进宫向国王问安,而闵妃的尸体则交由日本守备队焚烧以消灭证据。他们将闵妃的尸体转移到景福宫东侧鹿园的松林中,浇上汽油后烧毁。闵妃被焚尸之前,参与乙未事变的浪人小早川秀雄曾这样描述道:“我进入房间,一个女人躺在地上。她好像刚从床上起来,上身披一件白色小褂,下身穿一条白色短裤,膝盖以下露出雪白肌肤,胸脯和两侧的臂肘以上都裸露着,平躺在地上,已经死了。仔细一看,那女人细长的身材,柔和的面容,加上雪白的肌肤,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她与其说已经死了,毋宁说还保持着美人鱼般优美的姿态永远睡着了。她就是闵后,那个用纤细的手指翻弄八道、驾驭群豪的闵后的遗骸。可是眼前的尸体,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是她。英魂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房间里守灵的人一个也没有。这情景实在太凄惨了。闵王妃额头上两条呈交叉状的刀痕似乎是致命伤,不知是谁下的手。”

日本人在松林中焚烧闵妃尸体

当时与日本合作的朝鲜训练队第二大队长禹范善也参与了对闵妃尸体的毁灭工作。最后闵妃的尸体被烧得只剩下几块骨头。禹范善命令他的部下尹锡禹将这些骨头全部丢进香远亭的池塘中,并说是宫女的尸体。尹锡禹察觉事情有异,又听到传言说闵妃被杀,因此怀疑,便没有按照禹范善的要求做,而是将其埋在了宫中五云阁附近的西峰下。

三浦梧楼在乙未事变发生前夜,参加了日本驻汉城领事内田定槌(此人并未涉入“狐狩”计划,后来负责调查乙未事变)主办的晚宴。乙未事变发生时,内田听到事变风声,赶到公使馆,只见三浦不断向床头的不动明王像磕头。内田说道:“出了件很头疼的事。”三浦却说:“不对。如今朝鲜终于属于日本了,现在可以放心了。”6时5分,三浦离开公使馆前往景福宫,7时谒见高宗和大院君。在这过程中间三浦有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余裕,因此推测三浦梧楼曾到过现场查看闵妃尸体,并当即指示荻原秀次郎湮灭证据,将闵妃尸体火化。

日本驻朝人员最早给本国报告乙未事变的是公使馆海军少佐新纳时亮于1895年10月8日6时32分发给日本海军方面的电报,称朝鲜发生了大院君和训练队攻入王宫的政变;同日9时20分,日本军方又受到了新纳时亮发的“国王无事,王妃杀害”的电报。而楠濑幸彦则于10月8日8时50分给陆军参谋川上操六拍电报,报告了大院君入阙的时间和洪启薰被杀的事实。但是作为驻朝公使的三浦梧楼却迟迟不给外务省报告事件,甚至阻止内田定槌向本国*发电报。直到10月8日午后1时,日本代理外务大臣西园寺公望发电报询问此事情况及日本人是否参与,三浦才回复“大院君入宫,王妃下落不明”,对于日本人是否参与,三浦承认有日本人参与,但是纯属民间层面的,而日军入宫则是“为镇抚出兵,决非帮助彼等”。这说明三浦等人开始了对事变真相的掩盖工作。

4、善后处理

掩盖罪恶

从“诏敕”的内容可知,日本人并不想宣传闵妃已死来刺激朝鲜百姓和世界舆论,而是让她永远“失踪”下去,并透过“废后”来将此事平息下去,以期永久掩盖真相。废后诏颁布次日,王太子李坧上疏请求退位,于是高宗便下诏说:“顾念王太子诚孝与情理,特赐庶人闵氏嫔号。”此后,日本人又指使*政权为高宗上“皇帝”尊号,并拟定于10月26日举行登基大典,以此为契机另立皇后。这样一来,日本的阴谋就彻底得逞了。

阴谋暴露

但是纸包不住火,日本的阴谋和行凶最终还是暴露了。俄国和美国对事变反应强烈,10月8日晨7时,三浦梧楼进殿拜见高宗,俄国公使韦贝尔、美国代理公使安连(霍勒斯·艾伦)闻变,也准备进宫,但被阻止。两国公使很不爽,认为只许三浦进宫,不准他们进宫,事情一定有异。于是三浦梧楼*同意他们进宫。俄、美两国公使进宫时,均目睹了宫中的日本浪人和日军守备队,并在殿廷上质问三浦。三浦解释说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日军只是奉国王命令前来护卫而已。至于浪人是日本民间人士,与日本*无关。他还反复强调:“关于日人的事,有身为日使的我处理,决不许第三国容喙。”当俄、美公使问及“今后贵国能否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变?”时,三浦梧楼放言说:“不能保证尔后不发生此类事变”。俄、美两国对日本不信任,先拒绝承认废后诏,随后将调遣军舰上的官兵登陆(俄国21人,美国14人),驻屯汉城,并竭力劝阻高宗不要称帝,局势一时十分紧张。当时,《纽约先驱报》记者考克里尔(ConlenelCockerril)作为驻汉城的特派员,透过多方途径了解事变经过,而且采访了亲身经历乙未事变的美国教官戴伊和俄国技师士巴津,将日军和浪人行动及逞凶的真相透过《纽约先驱报》向全世界披露,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三浦的掩盖工作就这样很快破产了。

世界舆论谴责日本杀害闵妃

当时日本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面临巨大压力;朝鲜国内的儒臣如李建昌、崔益铉等纷纷上疏,称“日本人虽异于廷臣,外臣亦臣也,果有其犯,独不可以伏我法乎?”并要求诛杀那些与日本合作的朝鲜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和朝鲜*政权为挽回局面,收买人心,不得不做出让步。1895年10月10日,日本*派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村寿太郎赴朝鲜“调查”真相,在感到事情已经彻底泄露、无法再掩人耳目的情况下,日本于10月17日解除了三浦梧楼的公使职务,以小村寿太郎为代理公使,并于10月18日和22日对三浦梧楼、冈本柳之助、楠濑幸彦、杉村濬等56名日本浪人和公使馆职员下达“退韩”命令,利用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将他们逮捕并押回日本审判。由于这些浪人绝大多数出身九州,因此由广岛地方法院以“谋杀”、“暴徒聚众”等罪名对三浦梧楼等48人其提出公诉,楠濑幸彦等8名军人则由广岛军法会议收审。日本又以井上馨为慰问使,于10月底访问朝鲜。在日本的指示下,朝鲜金弘集*内阁不得不取消了高宗的称帝及立后的计划,并于11月26日(阴历十月十日)将闵妃复位,5天后将隐瞒了近两个月的闵妃死讯公诸于众,准备举行国葬。另外,为了给日本人开脱罪名,并缓解国内外压力,*政权假惺惺地对几个朝鲜人作了审判。朝鲜人重要合作者禹范善、李斗璜等闻讯后逃往日本,因此*政权只能抓几个边缘人物做替罪羊。1895年12月30日,朝鲜高等裁判所对前军部协办李周会、日本公使馆通译朴铣、训练队参尉尹锡禹进行审判,查出李周会指挥暴徒作乱,朴铣刀砍闵妃,尹锡禹擅自埋闵妃尸骨且不报告,均被处以绞刑。而日本方面则以朝鲜已审出主谋为朝鲜人,且三浦梧楼谋杀“证据不足”为由,于1896年1月20日将凶手们全部判无罪释放。三浦等人被释放时,还受到*民如凯旋将军般的欢迎待遇。

最终结果

1897年10月12日,高宗正式称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闵妃被追封为皇后。11月6日,定闵氏谥号为“明成皇后”。11月21日,为明成皇后举行国葬,厚葬于洪陵。

5、双方观点

朝鲜半岛

针对乙未事变的认识和观点,日本和朝鲜半岛长期以来存在巨大分歧,尤其是主谋者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这也是整个事件的根本性问题。朝鲜王朝在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重新调查乙未事变,受到国内政治斗争和顾忌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其调查结果《开国五百四年八月事变报告书》中得出了金弘集等“逆贼五大臣”是主谋,日本人是直接行凶者的结论,事实上金弘集根本就没有参与乙未事变,这显然是*的亲俄派对*派的清算,所以《开国五百四年八月事变报告书》的影响仅限于朝鲜统治阶级,而民间则普遍认为日本人及其*才是乙未事变的幕后真凶,而不仅仅是三浦梧楼,正如朴殷植所指出的那样:“三浦者武官退职而非外交家也……三浦者不过代表其国而牺牲其名也”。举例子来说明问题,乙未事变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后来在1909年被韩国“义士”安重根刺杀,安重根在受审时列出了伊藤博文所谓的十五项大罪,其中一项就是“弑杀明成皇后罪”。而乙未事变又是朝鲜近代史上全国性的反日义兵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亦可看出当时的朝鲜人普遍认为日本是乙未事变的主谋。

日本

日本在乙未事变后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参与了乙未事变,并将三浦梧楼等56名日方涉案者进行形式上的审判,结果是因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这说明日本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承认日本人是乙未事变的主谋。在日本当事人留下的著作中,几乎都把乙未事变的责任转嫁给朝鲜的大院君和训练队,自己只是起辅助作用而已。时任日本公使馆书记的杉村濬坚持认为三浦没有策划暗杀闵妃,并说:“因为当时一般人的感情,是对王妃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的……所以一旦起事,壮士们的怨愤集中到王妃身上是不可避免的。……杀害只是伴随着主要事件乘势发生的附带事件而已。”参加过乙未事变的《汉城新报》记者菊池谦让说:“依大院君的指挥命令所行之朝鲜政变,由日本人负其全责,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三浦梧楼在他的回忆录中只说他与大院君联手为朝鲜“改革”发动政变,但只字不提闵妃被杀的事实,还说:“我辈行为之是非,恐唯上天照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