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东镇
芒东镇位于梁河县西部,镇*驻地芒东村,海拔1060米,距县城18公里。土地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41255亩,其中水田23306亩、旱地17949亩,人均耕地1.64亩。全镇辖芒东村、笋子洼、洒坞、户那、小寨子、耶勐、清平、邦别、罗岗、翁冷等10个村公所,76个自然村,106个农业社。全乡总户数4813户、25052人,其中傣族16421人、汉族8287人、景颇族145人、傈僳族118人、阿昌族29人。人口出生率17.26蝙,自然增长率11.9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5人。
中文名称:芒东镇
行政代码:533122102
身份证前6位:533122
长途区号:0692
邮政编码:679200
隶属政区:梁河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N
辖区面积:184km2
1、地方简介
芒东镇
芒东镇位于梁河县西部,距县城22公里,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全镇国土面积为231.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77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户数7102户,总人口32348人,其中农业人口31483人;辖区有汉、傣、阿昌、景颇、傈僳等5个民族,各民族除了共同使用汉语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芒东镇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平均气温13.3摄氏度,年降雨量1242—1490毫米,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600米,地形以山区丘陵、河谷为主。森林面积123292亩,覆盖率32.84%,有多种经济林木。全镇耕地面积56122亩,其中水田25477亩,旱地30645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油菜、茶叶、柑桔、草果。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5元,粮食总产量1179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5公斤,萝卜坝河纵流坝区,坝区土壤肥沃、平整,是全县高产稳产的粮食主产区。
2、经济发展
芒东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山坝区结合的边疆农业镇,经济落后,农民的科技水平低。全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以农产品为主。
2007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8007万元,增加1520.46万元,增长率23.44%,其中种植业收入4727万元,增长25.73%;畜牧业收入2223万元,增长157.2%;林业收入266万元,减少9%;渔业收入226万元,增长19.11%;工业收入41万元,减少5.7%;建筑业收入47万元,增长48.51%;运输业收入163万元,增长6.47%,商饮业收入57万元,减少4.19%;服务业收入13万元;其他收入244万元,增长103.18%;完成税收80.7万元;镇财政总收入321.7万元,财政支出32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5元,增长24.12%。粮食总产11790吨。增长1.16%,其中大春粮食产量9709吨,增长8.56%。小春粮食产量1175吨,下降39.62%;人均口粮270公斤,增长87.5%;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水田和旱地转种经济作物。
芒东镇有芒东集贸、那勐集贸、罗岗集贸、杞木寨集贸等4个集贸市场,是全镇人民的经济交流中心,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使当地农产品推向市场。
3、城镇建设
芒东镇
芒东镇是梁河县山坝区结合的大镇,辖13个村委会,77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其中7个山区村委会,6个坝区村委会。总体来看,芒东镇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山区村,一部分还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全镇60%的村未彻底解决人畜饮水,人民群众仍然到山沟里挑水,饮水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水源距离远、项目资金缺乏。13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有75%的群众未能安装有线电视,信息闭塞。全镇有7个村委会的交通畅通,有6个村委会的交通为晴通雨阻,雨季基本无法通行。全镇80%的农田灌溉沟渠时通时阻,雨季来临,坝区洪水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全镇共有5个自然村村内路面硬化,有72个自然村村内路面仍然是土路路面。有5个自然村建立了村内排水设施。25%的民居为砖木结构,65%的民居我土木结构,5%的民居属茅草房、叉叉房或土抬梁结构。
4、行政区划
芒东镇区划
533122102201121芒东村
533122102202220邦别村
533122102203220罗岗村
533122102204220翁冷村
533122102205220那勐村
533122102206220户那村
533122102207220笋子洼村
533122102208220洒坞村
533122102209220清平村
533122102210220小寨子村
533122102211220杞木寨村
533122102212220湾中村
533122102213220平坝村
5、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5778
男13238
女12540
家庭户户数5537
家庭户总人口(总)25658
家庭户男13164
家庭户女12494
0-14岁(总)8413
0-14岁男4395
0-14岁女4018
15-64岁(总)16069
15-64岁男8294
15-64岁女7775
65岁及以上(总)1296
65岁及以上男549
65岁及以上女74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5374
6、城镇动态
梁河县芒东镇召开200亩老茶园改造项目启动会
今年,梁河县芒东镇争取到了老茶园改造项目,通过县茶技站的深入实地调查,将改造项目安排在芒东镇平坝、小寨子两个村委会,各自实施100亩。2014年5月21日,镇农科站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县茶技站到两个村委会召开项目启动会。会上,茶技站副站长李文炳讲授了老茶园改造技术的“三改”措施以及介绍项目政策扶持,技术员陈作书将茶叶嫁接新技术作了讲解;并在茶园现场按照改造技术规程作了示范指导。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几年,梁河县茶技站在全县主要茶叶种植乡(镇)实施老茶园改造项目,据了解,改造后,每亩茶园收入从1200元上升到2100元,茶园也将增效6至8年,能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
7、附近景点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南甸宣抚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设南甸军民总管府,南甸这个地名从此叫起。为什么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时代我县隶属腾越州(今腾冲县)节制。“南”是指位于腾冲南部而言,“甸”是指郊外坝子,所以叫“南甸”。宣抚使是封使时代*政权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分宣慰司、宣抚使、安抚司三等。宣抚司是武职,他具有生杀大权,相当于地方的土皇帝。南甸宣抚司平时级高七品,即县官之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随官而升,如接待上司或邻邦交住,可随对方官衔而提高,最高可达四品官,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说的“见官大一级”。一进公堂后有麒麟屏风,就是四品官之象征。所谓司署,就是衙门,署内除了办公处外,兼有住宿及所需要的附属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原南甸宣抚司辖地广阔,实力雄厚,世袭为官二十八代,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边地土司中影响很大。
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的不断扩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区按汉式衙门布局,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可谓“层层院进八方通,幢幢殿阁殿中殿”。房屋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木制结构,粗梁大柱,青龙屋顶、雕梁画栋,尤以第四殿用料考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
如此宏大的建筑在全国土司府中也不多见,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土司府内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半副銮驾仪仗,清王朝赐给的官服、大印,以及贝叶经,历史照片,日常生活用具等。
李根源故居
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
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用、有恒十六个字,写于墙上。还在教室及宿舍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教室门上的对联是:伏片(案)参鱼鲁,临轩听鹿鸣。
横披是:开门见山。
教师宿舍门口的对联是:
胸罗千古史,花放一楼春。
横披是:炊经酌史。
1939年,李根源携子李希泌回九保,路过曩宋关时,特到张发祥家的北楼恋旧。见墙上《约法八则》及对联均保存完好,遂吟诗曰:曩宋河边曩宋关,先生此日故乡还。呼儿细检书楼迹,古墨犹存四壁间。
8、地方特产
傣族酸菜
有一种美妙的乐声响遍彩云之南。在傣寨水边的丛丛竹林,在形态逼真的石林石海,在马帮铃响的茶马古道,在玉龙雪山下的古街古巷……《月光下的凤尾竹》、《蝴蝶泉边》、《美丽的地方》等云南风情乐曲,借它圆润朴素,婉转流畅的天籁之音,与旖旎明媚的自然风光,纯朴多样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它就是民族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的故乡在滇西梁河县,这里的坝子上盛产绿油油的苦葫芦,晃悠悠地吊,煞是好看。葫芦长成了,傣族同胞把它们采摘下来,却不食用,过去这里的葫芦有两个用途:一作酒器,就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样,枪挑酒葫芦,现已少见。二作乐器,葫芦丝便是,一直延续至今。在梁河南甸宣抚司署原址门外,一阵吁吁呜呜的葫芦丝乐声吸引了我,觅声而入,见几位傣族青年在一间房门口,手工制作葫芦丝,其中一位微胖的男子正在校音,他叫杜德光,当地年轻一代葫芦丝制作师傅和演奏家。谈起葫芦丝,他滔滔不绝,兴致蛮高,葫芦丝的历史上溯久远,少说也有近千年,在民间代代相传,小的时候,受民风熏染,也和长辈们一样爱吹葫芦丝,把生活的喜悦化作欢快的旋律,歌罢舞罢,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后来拜师学做葫芦丝,经过二十余载的刻苦钻研,特别是经名师哏德全的悉心指点,技艺突飞猛进。梁河制作葫芦丝的高手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优秀的演奏家,他做的葫芦丝,已销往国内多个大中城市。
德宏小粒咖啡
德宏小粒咖啡原产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主要栽种品种。1951年德宏州潞西棉作试验站首次引进咖啡种作生产性栽培,育苗定植6亩,生长良好。1956年德宏州委决定在全州大力发展咖啡,并在全州开办咖啡种植技术培训班,使小粒咖啡在全州普遍得到了发展。1958年德宏州在芒市建立了州咖啡生产基地,开展咖啡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并攻克了咖啡选种、丰产栽培、防治病虫等课题,使科学种植咖啡技术在各族群众中得了普及。1960年,全州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多吨。德宏小粒咖啡到上海加工成咖啡粉,用铁皮罐头包装,出口伦敦。1963年在国际博览会上,德宏小粒咖啡被博览会评为“香气浓郁、微酸可口”的优质产品,获得可与兰山咖啡相媲美的声誉。1966年,全州咖啡豆产量已达100多吨,因受国际市场价格下滑影响,销路不畅,加之“*”的原因,科研和生产都受到严重挫折,德宏小粒咖啡生产走入低谷,原种植咖啡的土地绝大多数都已荒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咖啡市场需求增加,盈江潞西等农场和群众又开始大力发展德宏小粒咖啡的种植,共产干咖啡豆邱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德宏州委、州*制定了发挥热区优势,走发展特色经济道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德宏州各族群众把发展德宏小粒咖啡作为绿色产业开发的重要项目,目前已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种植基地。
傣族酸菜
傣族人认为,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热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每餐无酸不食。酸扒菜、酸笋鱼、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等,没有“酸”味,傣家人是吃不香也睡不好的。因此,到德宏,找一处幽静的傣家竹楼餐厅,好好品一次“酸”味,到也别具风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