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隶属梅州市,地理坐标跨度为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始建城于秦朝,东邻大埔,西接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部与上杭、永定相近,西北部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江区,与梅江区并称梅城。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但未获省*批准。2012年9月广东省*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2013年11月,梅县结束县治,改设梅州市梅县区,成为梅州市的市辖区。全区有海拔逾千米和近千米山峰23座,以东南部海拔约1400米的明山嶂银窿顶为最高,次为1300米的阴那山五指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中文名:梅县区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面积:2482.86平方公里
人口:59.25万人
方言:客家语-粤台片-梅州话
著名景点:灵光寺,叶剑英元帅故居,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龙岩寺等
行政区类型:市辖区
下辖地区:程江镇、石扇镇、江北镇等
*驻地:程江镇宪梓南路13号
电话区号:0753
邮政区码:5147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机场:梅州机场
1、隶属沿革
南朝齐(479~502),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一部分。南汉乾和三年(945)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
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仅置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复置梅州,仍仅领程乡县。
梅县区
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及程乡本属,称“嘉应五属”。清嘉庆十二年(1807)复设程乡县。清嘉庆十七年(1812)撤销程乡县,境地为嘉应州管辖。清宣统三年(1911)嘉应又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1927年5月13日至5月19日,在梅县境地(原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委员会。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1949年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管辖。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1983年6月,县级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但未获省*批准。2012年9月,广东省*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2013年11月,梅县结束县治,改设梅州市梅县区,成为梅州市的市辖区。
2、地理环境
气候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梅县区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气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87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55.4毫米(1983年),最少降雨量979毫米(1955年);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无霜期306天,最长霜期117天
梅县区
(1962年至1963年),1997年2月至1998年无霜冻出现。梅县区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链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霜冻等。2010年,梅县区主要天气情况:年平均气温21.8℃,比常年平均气温偏高0.5℃;年降水1416.1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7%,全年共出现暴雨3次,日最大降水出现在5月6~7日,为175.8毫米,全年霜冻有3天左右。1986年7月11-13日,梅江上游和梅城暴雨成灾,梅江水位达79.56米,梅江河堤多处崩毁。
地形地貌
梅县区地势以山地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中部为梅州盆地,梅江下游为谷地。南岭余脉横卧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县区境与丰顺、大埔分隔。全区有海拔逾千米和近千米山峰23座,以东南部海拔约1400米的明山嶂银窿顶为最高,次为1300米的阴那山五指峰;全区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3、社会
梅县区新城
梅县区新城是为改变1988年原梅县市分设梅县和梅江区后“有县无城”的状况,经国务院批复和省、市批准,于1993年正式实施建设的。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办公。
规划范围含程江、扶大和南口三镇,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控制区梅县新城面积为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为18万人。
新城累计投入资金约88亿元,建成区面积13.9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纵五横”(四纵:广梅路、宪梓大道、沿江路、人民大道。五横:剑英大道、府前路、梅塘西路、科技路、嘉应西路)的道路网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华侨城小区、沿江金岸小区、沿江半岛小区、天秀新苑小区、丽景湾小区、和安花园小区、大新城社区等众多宜居住宅小区。
梅县区
娱乐、健身、休闲、集会于一体的梅县区人民广场、梅花山公园、华侨城公园、新城健身中心等公共场所,正在建设“四馆一场”、区人民医院、五星级宾馆等公共建筑。梅县区新城的工业、商贸、房地产、金融、电信、医疗、学校、餐饮、运输、物流、娱乐等行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12万多人。
4、科教文卫体
科技事业
“十一五”时期,梅县区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34项,县区级31项。科技队伍实力增强。2010年,该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45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比重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2010年的63.7%。2012年,该区获得梅州市科技进步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如: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薄电解铜箔(8微米双面光)的制造方法》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全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达1122万元。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723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高级职称952人,比增19.0%;中级职称4768人,比增0.1%。
教育事业
“十一五”时期,梅县区普通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95万人,小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99.9%,小学平均升学率99.9%,初中平均升学率86.8%。该区已获得“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创强”全覆盖。2012年,全区有小学在校学生2.9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9.9%;大学录取率78.3%。
1、梅县区实验幼儿园始创于1952年,原址江北城隍庙,新址新城宪梓大道,是直属于梅县区教育局的一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
2、广东东山中学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重点学校,创建于1913年,是叶剑英的母校。1951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学校,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学校,1993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3、梅县区新城中学(前身为程江中学),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新城行政区梅花山麓,府前大道之间,背靠区人民广场,学校面积120亩,是区直属完全中学。
文化事业
“十一五”时期以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共计1325场(其中山歌剧团送戏下乡875场,木偶剧团送戏下乡450场),观众人数80万人次,送电影下乡达12500场。“十一五”期末,两馆藏书达10.17万册,全区共建农家书屋172家,藏书达29.69万册。电视卫星接收站49座,建有有线广播电视站20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城区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2012年度,梅县区共接待演出和送戏下乡演出各50多场次。木偶送戏95场,观众人数达6万多人次;农村电影放映4870场,观众人数达58万多人次。2012年末,两馆藏书达15万册。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参加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参演的舞蹈《杯花声声》、山歌表演《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2012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3.5万户。
卫生事业
2012年,全区96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2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31人,其中医生886人。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都有进一步发展,全年未出现重大“疫情”。
体育事业
“十一五”时期,梅县区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冠军4项,亚军3项;由该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陈秋琦代表国家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取得银牌。五年间向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83人。并且,足球运动普及,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2012年,该区获得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赛梅州赛区冠军,并代表梅州市参加省百县
梅县区
(区)足球赛总决赛获得冠军;获得梅州市足球重点县少年女子足球调赛冠军。向国家U—14少年足球队输送了一名运动员;向广东省体校输送了5名优秀运动员,向梅州市体校输送了3名优秀运动员。
5、城市荣誉
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分别获得: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提前一年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县”目标;率先在广东省山区市成立首家客家村镇银行;雁南飞成功创建国5A级景区,并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水车镇茶山村获得“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殊荣。
6、经济
概况
2008年5月,梅县区经济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在广东省县区域经济中居非珠三角县域经济第五名,在综合发展力中居第五名。
2010年,梅县区实现生产总值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29.37亿元,第二产业61.49亿元,第三产业37.68亿元,分
别比增7%、23.1%和10.5%;完成农业总产值43.20亿元,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分别比增14.9%和2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比增31.3%;完成税收13.83亿元,比增22.2%;实现本级财政收入7.58亿元,在广东省山区五市30个区县(市)中排名第三,比增38.13%。
2011年,梅县区实现生产总值15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631元,均同比上年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增长3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41%,实现三年翻一番,成为广东省山区5市30个县区第2个跨入10亿元台阶的县区。
2012年,梅县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4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6.2%,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13亿元,同比增长15.4%,拉动GDP增长7.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8.98亿元,同比增长6.5%,拉动GDP增长2.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5.4:41.4:33.2。初步测算人均实现GDP26469元,同比增长10.7%。
经济贸易
国内贸易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59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0%。其中,城镇零售额70.92亿元,比增17.9%;农村零售额16.67亿元,比增13.5%。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5.14亿元,比增16.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45亿元,比增20.2%。
对外经济贸易
2012年度,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34宗,合同金额2.97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外资4662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02万美元,比增2.2%。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74家,预计全年完成产值36.8亿元,同比增长5.1%;上缴各项税收3.15亿元,同比增长5.0%。预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进口总额1.4亿美元,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分别增长3.5%和增长4.7%。
金融保险
201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03亿元(未含邮政储蓄),同比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67亿元,比增13.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72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区中保财产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005.9万元,增长15.9%;赔款金额950万元,增长14.5%。全区中保人寿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0732万元,增长6.0%;赔款金额2590万元,增长45.0%。
固产投资
2012年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同比增长2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同比增长9.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0.9亿元,同比增长15.0%。
7、农业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
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蜜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牛肉干等。
该区大力发展金柚产业,主要新种脐橙等新优品种。1992年11月、1999年11月、2004年11月分别举行梅县区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金柚节。还引进了*青枣、黄皮、枇杷、杨梅、李、香蕉、四倍体桔类、四季花龙眼、南方苹果等。
梅州市梅县区是中国金柚之乡,是中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引进沙田柚种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和精心栽培,加上独特的山区气候环境,梅州金柚成为“天然水果罐头”、“水果之王”、“岭南十大佳果”,其果肉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奇高。梅县区着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鼓励农户耕山种果,形成了产业化、品牌化、基地化三大特,成为中国最大的金柚主产区、加工区。金柚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产值居全国首位,金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农作物。
阴那山绿茶产于梅县区东南部海拔1297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日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肥沃,环境优美。粤东第一名山的阴那山上。阴那山绿茶系,采用本地小叶茶材品种的一芽一叶制作而成。按一芽一叶的标准,于晴天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采摘,当日采摘当日加工,经炒青、揉捻、干燥、拣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成茶条索紧细、匀整,色泽灰绿油润起霜,滋味浓醇甘爽,板栗香气浓郁持久,汤色清沏明亮,叶底嫩绿柔软。在梅州市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得名茶奖。
梅县区建成以雁洋为中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程江、扶大为中心的城郊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以梅西、大坪为中心的山区农业经济区,继续抓好脐橙、板栗、柿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为实现100个“专业村”的要求,该区根据各地的气候、资源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实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扶持“专业村”的发展。各行政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结构,如白宫、西阳、扶大、程江、南口、城东、丙村等镇充分发挥附城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大面积连片种植,西阳镇发展申坑桃、仙人草,石扇镇发展咸菜,荷泗镇发展毛瓜、茄子等。全区先后发展了“金柚专业村”、“毛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大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西瓜专业村”、“生葛专业村”、“茶叶专业村”。该区农业局通过调查、摸底,从技术、种苗、资金上尽力培育扶持。全区合计103个种植专业村,其中金柚村39个;蔬菜村12个;烤烟村11个;水果村7个;西瓜村5个;冬瓜村4个;毛竹、茶叶、枇杷各3个;玉米、脐橙、仙人草、银杏各2个;香蕉、红豆杉、三华李、奈李、柿子、贡柑、花卉、生姜各1个。形成了各具特色,名符其实的“专业村”,全区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该区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提出农业“三个一百”工程,扶持、组建“100家农业龙头企业、100支农副产品流通服务队”。2010年止,全区有各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9家、区级31家、镇级99家。
梅县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2004年达4.5万多亩。该区农业局2004年继续发展甜玉米、东升南瓜等“订单农业”,在隆文落实200亩甜玉米。在松源等镇已落实东升南瓜订单100亩。同时,积极发展蔬菜“订单”,扶大、南口镇千亩蔬菜出口基地发展良好;松源、桃尧、隆文、松东等镇以发展烤烟生产为主,其中松源镇的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
梅县区是“全省淡水渔业先进区”,渔业生产在梅州市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该区有渔业养殖水面64200亩,年产量达到3.27万吨,产值2.5亿元,均列梅州市各县(市、区)之首。梅县区大力推进“科技兴渔”,生态健康养殖长足发展,渔业特色显著,渔业的规模、效益都得到较大提升,年产值占全区农业产值的10%以上。
2012年农业概况: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该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0.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粮食作物喜迎丰收。该区全年粮食产量2.67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水稻产量17.75万吨,比增3.0%。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增长6.8%,烤烟增长25.6%,甘蔗减少2.6%,蔬菜增长6.9%。
水果生产稳定增长。该区全年水果总产量6508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柚子产量43.62万吨,比增9.0%。
畜牧、渔业稳步发展。该区全年生猪饲养量66.82万头,比上年增长4.6%;猪肉产量3.07万吨,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2.76万吨,比上年增长5.0%;三鸟饲养量1166.6万只,比上年增长4.1%。
林业生态得到保护。该区全年完成造林(含迹地更新)面积408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4.56%。
工业2012年,梅县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上市公司和骨干企业,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
一、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经济建设。全年分别引进计划投资9500万元的香港金锋科技有限公司金融自动设备零部件包装机项目和计划投资1.36亿元的深圳市嘉裕隆有限公司齿轮、轴套等粉末冶金制品项目。至年底,累计引进至转移园项目9个,计划投资8.52亿元,已有4家企业投产;此外,已审批等待进园项目有深圳市翰田LED、福建龙岩环保机械制造等4个,计划投资总额3.2亿元。
二、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的荷树园电厂三期项目,梅雁太阳能发电项目和155万吨旋窑水泥项目,投资2.4亿元的超华科技环保布基覆铜箔板项目,投资800万美元的BPW(梅州)车轴公司自动调整整臂生产线项目,投资1亿元的航海锰化厂高锰酸钠、高锰酸钾技术改造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梅县区金象铜箔二期第二条年产2400吨生产线项目,投资300万美元的线艺(梅县区)新生产线项目、投资6000万元联冠公司塑胶(PVC)生产线项目等。
梅县区
三、发展电子、电力建材、机械及配车零配件制造、编织工艺、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华银集团、四一厂等后备上市企业。
四、梅雁铜箔、华银医药、四〇一厂等高新企业全年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4.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17家,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有22家。全区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38.29亿元,分别比增27.9%和33%。
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3.83亿元,同比增长16.6%,对GDP贡献率为6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94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4.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
旅游业
2012年,梅州市梅县区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客家文化、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围绕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县区”,重点抓好雁洋镇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雁南飞茶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荷树园电厂建成“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兴建雁鸣湖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等工作。雁南飞茶田景区投入1.3亿元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投入9000万元改造提升通往梅县区雁洋S223线公路等级,投资5.1亿元梅州豪生大酒店已建成营业,总投资15至20亿元的南口麓湖山*文化旅游产业园进入首期工程建设,投资8000万元的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已开业运营,天地人宾馆已完成三星级改造,新城新延龄宾馆、皇朝假日酒店等相继开业。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获得“全国绿色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水车镇茶山村获“中国古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叶剑英纪念园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雁洋镇被评为“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镇”。全年共接待游客18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35%。
梅县区全力推进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建设,吸引了来自珠三角、潮汕揭、厦漳泉和湖南、江西以及港澳台的众多旅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春节期间,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等各大景区景点精心推出一系列展示和体验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及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全区游客人数达82.3万人次。景区和景区周边的主要宾馆、酒店、餐饮都出现爆满现象。
此外,城乡休闲游也逐步成为游客喜爱的度假方式。春节期间,很多自驾自助游游客都到侨乡村等古村落体验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乡村“农家乐”市场一片红火。
在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梅县区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区共接待游客82.3万人次,比增35%,旅游总收入1.64亿元,比增39%,其中自驾车游客人数所占比例接近八成。
8、文化
梅州市梅县区是中国著名的客家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足球之乡。196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来梅县区视察,称“文物由来第一流”。
客家语
客家语,又称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在梅州地区又称“梅州话”或“阿姆话”。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汉人,是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客人来州,多在元时,东河南人,五代时,有九族随五审知如闽,后散居八闽,梅县区周边客民,皆由宁化石壁迁来,方言多古语,犹多古音,后结合本土语言如畲、瑶族等融汇衍生,形成特点鲜明,自成一体的梅州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梅州城区及周边乡镇(含梅州市区及梅县区),梅州地区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州府地位,许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是从梅州迁出去的,梅州话为客家语代表之一。海内外广播电台、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中的客家专栏节目,都以标准的“梅州话”播出。
民族
梅州市梅县区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县区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中国传统古村落
水车镇茶山村
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西面,距梅州市区20多公里,区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雁洋镇桥溪村
桥溪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以东4公里;距梅城38公里,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
梅县区
万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涧溪流清澈。古树婆娑、远山含黛、层林尽染。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客家山村的田园风光。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动工兴建;1914年(民国三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江区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华又庐”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
广东汉剧
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埔寨火龙
起源于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的习俗在梅县区也流行。
饮食文化
梅县区客家人非常喜欢“大米”和“米粉”,他们不吃粥,三餐都吃“干饭”。当然,这都是很笼统的说法。实际上,吃粥、吃面的都有,之所以说“三餐都吃干饭”,只是强调特别喜欢吃罢了。陈运栋(客家人)在他的的《客家人》(联亚出版社1978年版)中说:“一日三餐之中,中上层的家庭,早、中两次吃干饭,晚上吃粥。或者,早晚两次吃粥,中午吃干饭。一般贫困人家,农忙季节可能享受到二饭一粥,平日则三餐都吃粥。所谓熟米,用来做干饭或者粥都行,它比生米生饭要多,所以能够节约粮食。但是,客家人吃的是粥,不是稀饭。”这里所说的“熟米”,是指把稻谷放在锅里加热后再晾晒,之后用臼舂去谷壳所得的米。而“”粥,是水分较少的粥,“稀饭”则是水份较多的粥。客家人喜欢喝糯米酒,客家糯米酒,不但颜色清,口感好,而且不冲脑。红枣、红糖、生姜、土鸡放入糯米酒中煲,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上好补品。畲江元记姜糖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梅县区畲江老字号特产,中外驰名,远销南洋各地。选用优质嫩肉姜,香脆花生,白芝麻经科学配制而成,蜜味可口,味道纯清,辣中带香,香中带甜,甜而不腻。具有暖胃散寒,化痰止咳,顺气止喘功能。迎合了小孩喜欢的甜,青年喜欢的香,老人喜欢的姜,三个年龄层的不同喜好。是一款居家旅游,老少皆宜的健康,美味的特色食品。白渡牛肉干是享誉中外的富有客家风味的传统名牌食品,清末时由白渡堡乡民开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白渡镇牛肉干选用壮健的黄牛肉,用手工切成薄片,加上胡椒粉、香料调味,晒制,炕熟而成,具有清脆、鲜甜、微辣的独特风味,是居家旅行必备食品。
9、交通
2010年,梅县区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比2005年增长52.5%,平均每年增长8.8%。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10年比2005年,旅客运输量增长26.2%,平均每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货物运输量增长48.3%,平均每年增长8.2%;货物周转量增长92.9%,平均每年增长14.0,主要交通有:铁路:广梅汕铁路,公路:204国道、206国道,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梅江可常年通航。
10、旅游景点
万秋楼
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公元193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
整座楼宇结构完整,揉中西建筑款式于一体,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的围龙屋,真是中西合璧,富丽堂皇。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人境庐
在梅州市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
在广东梅州市东山岭上。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公元965年(南汉大宝八年)铸造。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
千佛塔
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鳄骨潭
在广东梅州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松口元魁塔
松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位于距梅城45公里的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
灵光寺
本名圣寿寺,位于梅县区城东南部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相传在唐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殿*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结构巧妙,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王寿山
王寿山位于梅县区桃尧镇黄沙村境内,离梅州城区70多公里,屹立于广东省交界处,海拔1148米,是梅县区第二高山。该山连绵20平方公里,由多座山峰连结而成,素有“九峰十八景”的美誉。王寿山旖旎的风光,如画的风景,自古被誉为闽粤赣边界中的名山胜景。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螳螂挂壁、棋盘石、笠麻栋、和尚拜烛……这些景观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妙趣横生。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MemorialparkbriefintroductionofMr.Yejianying)位于梅州雁洋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建设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
叶剑英纪念园规划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纪念景区中,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组织序列;人文秀区以叶剑英故居、叶家宗祠为核心,展示叶剑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生态林区中结合山道布置“叶道英亭”、“心系赤子”石刻等,充满诗情画意;旅游休闲服务区内设置模拟军事训练基地、农家乐园、植物园和客家风情街,供游人休闲及购物。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白宫联芳楼
联芳楼坐落于梅江区白宫富良美村,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万光洋而建,取“五叶联芳华”而命名。
该围屋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
白宫联芳楼
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则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堂、厅、房间、走廊、天井的设计都十分巧妙。大楼的外墙有些中西合璧的浮雕,包括老虎、豹、鹿和鸡等。屋内仍有人居住,经问准后便可以进内参观。大屋的内部设计带有客家围村风格,包括有许多个天井,而每个天井四周也有偏厅,楼上有数十个房间,采用西式布置,不过用的却是中国木制材料。这些房屋看起来似古堡非古堡、似农庄非农庄,在联芳楼的白墙上,发现一些解放初期的壁画痕迹,可说是历史的一部分,大楼*伸展出来,有如一座教堂式的塔楼,其实是个露台。可鸟瞰整个白宫镇。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1月投资开发的,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对外营业。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坐落于梅县区雁洋镇福村,距广东梅州市城区38公里,占地1.1万亩。是在梅县区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区旅游度假胜地。
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梅州市梅县区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座落在梅县区雁洋镇,占地一万多亩,是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三高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是梅州山区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
梅县区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突出“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绿色生态”的主题,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概念,建成“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和冬融园”等四大功能景区,兴建有游客服务中心、银湖大酒店、山庄别墅、银湖宾馆、康体中心、会议中心、溢香坊、益寿廊、百药园、滑草场、铁索桥、蹦极、空中飞人、碰碰车、9洞高尔夫球场等配套旅游、娱乐设施。度假村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上乘,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以其规模宏大、布局完美、景观别致、格调高雅、绿色生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号、广东省文明窗口、精神文明单位、梅州市文明单位和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是梅州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