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湘赣革命根据地

科普小知识2022-12-14 23:51:29
...

湘赣革命根据地(xiānɡɡànɡémìnɡɡēnjùdì)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文名:湘赣革命根据地

外文名:xiānɡɡànɡémìnɡɡēnjùd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

亦称:湘赣苏区

1、简介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


湘赣省委机关旧址

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边界人民饱受军阀豪绅士匪的残酷压迫蹂躏,陷入苦难深渊。工农群众富有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经历了革命斗争的洗礼,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各地普遍开展。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在*、朱德等领导下,曾经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赣西面、湘东南地区,也风起云涌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相继建立了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础。

2、大事件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地地图

1929年1月,红军第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国*湘赣边特别委员会领导下,经过两年的斗争,扩大了根据地。

1931年7月,*苏区*局决定撤销赣西南特委和湘东南特委,在赣江以西成立湘赣省。

8月1日,*湘赣临时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书记。

10月,*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莲花县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了*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主席。省委、省苏及省直机关均驻永新县城。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广大地区,约20余县,人口100余万。

1932年初,红八军在湘赣苏区成立,由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

11月以后由肖克任军长,蔡会文兼政委。

1933年6月,红六军团在永新建立,下辖十七、十八两师,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4年8月,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成为*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3、主要*


主要领导:任弼时、萧克、王震

1931年8月,王首道奉*苏区*局指示来到永新,在这里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同年10月,*湘赣省委正式成立,主要*为任弼时、王首道、袁德生、谭余保、肖克、王震、林瑞生、甘泗淇、张启龙及儿童局书记*同志。省委机关设在永新县城肖氏宗祠内。

4、根据地意义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它从创建开始,就是*革命根据地的侧翼和*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联系的通道,对*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很好的拱卫和桥梁作用。同时,它又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我党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点。

5、农业生产

湘赣革命根据地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在土地革命前,由于豪绅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为了保证红军给养,改善人民生活,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革命根据地报刊

1、组织农民群众实行耕种互助。党和*在农村中组织春耕队、割禾队、秋收队、换工组和劳动互助社,调剂农村劳动力,帮助红军家属及红军公田搞好生产。

2、组织耕牛农具合作社,解决农民缺少耕牛、农具的问题。县、乡苏维埃*建立5到7人的犁牛站,负责耕牛、农具管理;动员无牛户合股买耕牛,共同使用;将没收豪绅地主的耕牛、农具和富农多余的耕牛、农具集中起来,建立耕牛农具合作社,租给缺牛的农户使用。

3、发动群众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因战争破坏,根据地内存在着大量荒田荒土,光安福道蒲、崇文区就有荒田6000多石。湘赣省委成立后,号召农民开垦荒地,并实行减免土地税以奖励农民垦荒。规定凡开垦的荒田荒土,免收累进税3至5年。由于党和*的大力提倡,各地迅速掀起开垦荒地热潮。仅吉安县就开垦荒地6700亩,其它各县开垦荒地的成绩也很显著。

4、动员群众兴修水利。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广大农民在党和苏维埃*领导下,积极修塘、开渠、筑陂,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5、大力促进粮食增产。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各级苏维埃*还注意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增加农业投入,协调农业与其它各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级党和*大力加强农业,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粮食产量获得了大丰收,1933年较上年增产两成以上。湘赣苏区农业的连年丰收,除保证全省军民的食用外,每年还可输出粮食10万担,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6、工业生产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手工开采的小煤窑、小铁矿和作坊性质的手工业。单凭这些分散落后的手工业,是难以担负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任务的。为此,湘赣省委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并通过开办工厂,没收反革命的工厂、作坊和企业,建立苏维埃工业。同时,要求各级*竭力促进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供企业的发展。

1、发展军需工业。1930年7月,永新县创办了永新鄱阳兵工厂。1932年1月,根据湘赣省军区决定,鄱阳兵工厂与莲花县修械所、红军独立师修械所合并,成立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内分兵工厂和制弹厂。1932年春,在永新县才丰乡陂下村大龙祠开办湘赣军区被服厂,产品主要供红八军约4000人和部分地方武装人员使用,1933年以后,主要供红六军团的第十七、十八师共约5000人穿着。

2、发展民用工业。除永新外,中心区域其它各县、区、乡都办了硝盐厂,满足了食用和制造弹药的需要。由于根据地党和*的措施有力,政策得当,国营、集体、个体经营的三种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据1932年10月统计,湘赣省委成立以来,共创办煤矿7个、石灰厂59个、樟脑厂37个、铁厂7个。

3、组织生产合作社。从1931年起,湘赣省开展各种生产合作社运动。首先由莲花、萍乡、茶陵、永新四县发起,逐渐在全省各地铺开,各县人民集股创办的各种生产合作社有了很大发展。到1932年10月,全省共办各种合作社96个。

4、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开办工厂、作坊和发展家庭传统副业。各级苏维埃*号召广大群众,以合作社形式尽量吸引私人投资以恢复和建立市场。凡遵守苏维埃法令,实行劳动法并依照苏维埃*颁布的税则纳税的私人资本,都允许在苏区投资经营工商业。各县、区、乡都因地制宜地办起诸如煤炭、铁、石灰和草鞋、斗笠等一批小矿小厂,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也有较大发展,永新、莲花、吉安、安福等县尤为突出。

7、商业

由于敌人的“围剿”和经济*,湘赣苏区赤白之间的贸易几乎断绝。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湘赣苏区党和*用了很大的精力发展商业。


总指挥部旧址

1、组织消费合作社。湘赣苏区的初期,商业全由私人经营,中间盘剥很大。1931年底开始创办消费合作社,1932年4月湘赣省职工联合会制订《生产合作社简章》。同年8月,湘赣省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出决定:苏维埃*应给合作社以财政上的帮助,豁免各县消费合作社的税收,并以一部分被没收的房屋和商店交合作社使用。自1932年冬起,各县群众集资入股创办消费合作社,仅永新县就建立消费合作社297个。

2、建立粮食调剂机构。湘赣根据地建立以来,年年丰收,粮食自给有余,但红色区域内粮食不能流通,价差很大。各级苏维埃*根据省苏维埃*规定普遍建立谷仓和备荒仓,每个县设立粮食调剂*,重要的区和重要的圩场设立粮食调剂支局,掌握粮食价格,负责粮食收购、保管和调剂。各县还在群众中组织粮食合作社,每个乡1个,股金300元。粮食合作社在群众积极参加下,日益壮大,其中永新县粮食合作社到1933年11月中旬,股金数增长了4.5万元,是湘赣省各县中增长最快的。粮食调剂机构的普遍建立,为解决红军给养创造了条件。1933年4月全省征集粮食4.5万担,1934年征集粮食3万担。

3、开辟红色圩场。为了沟通城乡物资交流,调剂余缺,互通有无,活跃苏区经济,在重要圩镇,大都以民间的传统习惯开办圩场。有的叫列宁圩,有的以地点命名。农民通过圩场交易,卖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买回生产、生活必需品,既调剂余缺,又避免中间剥削,对打破敌人的经济*也有重要作用。

4、开展对外贸易。为了向白区输出苏区的粮食、木材、茶油等农副产品,从白区输入食盐、煤油、药品等日常必需品,在赤白交界处建立了交换所、采办处、运输站等对外贸易机构。1933年初,湘赣省成立对外贸易*,局址设在安福洋溪,吉安、安福、茶陵、萍乡等县建立了对外贸易支局。1933年10月,湘赣省委特别要求遂川、万安、泰和、萍乡、吉安、分宜等县选择适当地点设立采办处和交换所,并在莲萍交界的山古坳、攸县石桥、茶陵高陇、吉安县永阳等地建立12个赤白交易所。此外,根据地各级*还发动群众,利用各种办法到白区秘密采购物资,或利用地方武装,掩护群众到白区购买必需品。

8、财政税收

湘赣省成立后,向省财政部提出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保障战争供给,正确处理战争需要同人民负担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彻底废除*时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创建一套适合苏区具体情况的财政税收制度。同时,要求苏区的经济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依靠红军打土豪筹款的财政路线,使红军更有力地最大限度地担负起大规模革命战争的重任;二是转变依靠打土豪筹物的方针,开源节流,大力发展工商业,努力开辟财源。在财政管理方面,省、县苏维埃*建立人民财政委员会,下设财政部和国民经济部,负责组织与管理财政税收工作。

1932年8月,湘赣省苏维埃*制订颁布了财政与税收政策,规定消灭*军阀捐税制度和一切横征暴敛,实行单一的统一的累进税;坚决整顿税收,以税收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积极征收农业税、营业税、山林税、店租税等。

湘赣省各级机关在财政支出上,始终坚持节约的原则。红军指战员和党政工作人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实行极低水平的包干制,通常每人每天只发9分钱的伙食费,零用钱每人每月5角至1元5角。同时,大力提倡*廉洁奉公,严惩贪污腐化,处理了一批贪污案件。如原三区(神泉)苏维埃*主席宁仁初、赤卫队队长宁仁仔私分打土豪谷子钱80元(银元),被依法处决。

9、金融

1931年湘赣省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工农银行的筹建工作,成立了工农银行筹备委员会。12月,颁发《湘赣工农银行简章》,明确了银行统一货币制度、防止现金外溢等五大任务。1934年1月又制订《信用合作社章程》,规定信用合作社以便利工农群众经济周转,实行低利借贷,抵制高利贷剥削为宗旨。

为了加强金融管理,1932年1月15日,中华苏维埃*湘赣省工农银行在永新县城正式成立,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国库湘赣省分行。湘赣省工农银行在省苏维埃*领导下设有经理委员会,主任由省苏财政部副部长胡湘兼任。此外,湘赣省苏维埃*工农银行为了稳定苏区金融,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努力集中现金,将苏区剩余产品输出白区换取现金,鼓励群众用银元购买公债,同时提高银元比价,鼓励输入银元。二是控制现金外溢,银元出口必须得到苏维埃*的许可,给予银币出口证,防止奸商、富农埋藏和偷运出境。三是广泛收集金银。四是严厉打击破坏苏区金融的活动,发现奸商、富农搜集现金偷运出境,或煽动群众拒用苏区票币者,即予严厉制裁。

10、邮电

1931年8月,在永新建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边省总局。9月,总局印发《赤色邮务须知》,发行湘赣边省赤色邮票。不久,改名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局长先后由陈介福、黄炳忠等担任。苏区邮政主要为党政军服务,同时也为群众服务,寄平信一封,无论远近,只贴红色邮票两分,红军家属寄信则一律免费。

1932年10月,蔡会文、肖克奉*命令来湘赣苏区改组省军区时,带来一套无线电发报机。自此,湘赣苏区有了无线电通讯,结束了军队传送情报和命令全靠传令兵人工传递的历史。

*湘赣省委领导的经济建设,在当年湘赣苏区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于打破敌人*,支援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巩固红色政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