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伊朗政局动荡,之后又爆发两伊战争,伊朗的石油产量因此大受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1、简介
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2、背景
1978年底,伊朗国内掀起一股反美巨浪,最后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由于政局动荡,伊朗的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新政权在“处死美国”的口号下,攻击美国大使馆、监禁使馆人员,取缔了美国在伊朗的所有军事基地。在伊朗从事石油开采和石油贸易的美国商人也差不多被全部驱逐出境。美国石油商于是将他们在伊朗受到的损失转嫁给美国人民。跟第一次石油危机一样,美国石油商故伎重演,首先通过媒体大肆渲染伊朗石油减产对美国的危害性,继而故意减少美国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人为地造成一种油荒,然后大小石油商按照统一协定好的价格疯狂地进行提价。这样,美国原油价格从1978年底的每桶13美元一路猛增,到1980年4月涨至39.5美元,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3、影响
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
4、石油发展
1969年在北海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挪威和英国的北海油田储量已被分别确定为57.5亿桶和154亿桶,英国成为主要产油国之一。整个西欧的石油储量几乎与美国相等。北海的石油产量达到200万桶/天,英国和挪威成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从1976年到1979年,墨西哥的探明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美国在阿拉斯加也发现了储量近100亿桶的大油田。从1979年到1985年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逐渐超过了欧佩克。
70~80年代是苏联石油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前苏联石油产量达到顶峰,由于西伯利亚一系列大型油田陆续投入开发,前苏联石油产量节节上升。仅萨莫特洛尔一个油田,1976年产油1.1亿吨,1980年达到1.52亿吨。前苏联石油产量1975年达到4.96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大产油国。1976年突破5亿吨,1980年跃上6亿吨,1982年达到6.1亿吨。1985年回落到5.95亿吨,1987年攀上高峰6.24亿吨,1988年保持了这个水平,创造了全世界石油产量的最高国家纪录。1989年开始下降。1990年为5.9631亿吨。
进入70年代,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危机的发生,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促进了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大气田的发现以及60年代天然气液化相关技术的形成和配套,70大口径、高输量、长距离输气管线和海底输气管线的大规模的建成,为这个时期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因为天然气的产地很集中,不解决长距离运输问题,天然气的开采没有价值。
世界探明天然气储量从1970年的39.4万亿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30.26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加大在西西伯利亚的勘探找到一批大油田,中东波斯湾,英国和挪威在北海发现大气田,成为世界上得到重要的油气生产国。
70年代OPEC国家废除石油租借地制度,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使得那些大跨国石油公司失去了90%的上游资产,上下游严重失调,急于通过企业兼并,获得大量储量和产量。于是80年代前、中期出现美国为主的石油公司兼并的高潮。仅从1979年末到1984年上半年为止的4年半的时间中金额在35亿元以上的就有8起。
5、分析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100万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400万桶左右。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的石油产量确实再次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1986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巅峰价。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又称*革命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至此,伊朗内政趋于稳定,各项生产也很快得到恢复,其中包括石油生产。1980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的日产600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意外地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为什么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呢?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200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最后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