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芦衣顺母

科普小知识2022-12-16 16:10:46
...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故事体现出小小周闵损说话有理,忍辱负重和能严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体现其宝贵的佛性,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中文名称:芦衣顺母

出处:《论语·先进》

类型:成语典故

人物:闵损

发生地:中国萧县

相关村庄:鞭打芦花车牛返

1、原文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2、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父亲得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闵损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

3、典故发生地


芦衣顺母

宿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芦衣顺母”的典故,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后又生两个儿子,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芦衣顺母

一日其父驾牛车前往萧县办事,因雪大路滑,要求坐在牛车上的三个孩子下来。已经冻僵的闵子骞挪不动手脚,其父骂其懒惰,遂随手拿起木棍就打。把棉衣打破之后,发现里面填充的全部都是芦花,这才知冤枉了孩子,回家便要休了李氏。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现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4、微电影

导演

胡储玺

主演

陈怡真/戚一鸣/王一铭/屈刚/李洪恩

剧情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