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故事体现出小小周闵损说话有理,忍辱负重和能严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体现其宝贵的佛性,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中文名称:芦衣顺母
出处:《论语·先进》
类型:成语典故
人物:闵损
发生地:中国萧县
相关村庄:鞭打芦花车牛返
1、原文
芦衣顺母
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2、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父亲得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闵损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
3、典故发生地
芦衣顺母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芦衣顺母”的典故,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后又生两个儿子,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芦衣顺母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现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4、微电影
导演
胡储玺
主演
陈怡真/戚一鸣/王一铭/屈刚/李洪恩
剧情
芦衣顺母
上一篇:阴蒂粘连
下一篇:上海市南市区精神病防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