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
伍迪·艾伦:“伯格曼是自电影发明以来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世界影史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生平自述,诚恳告白一个乡间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
作者:英格玛·伯格曼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
译者:张红军
出版年:2017-8
页数:368
定价:88
装帧:精装
丛书:电影馆丛书
ISBN:9787549592135
1、作品推荐
“天才之声!”——伍迪·艾伦,《纽约时报》
2017年豆瓣阅读影视类top1、大咖书单、凤凰好书榜、百道好书榜
英格玛·伯格曼,世界影史巨匠,奥斯卡最高荣誉之一“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得主,伍迪·艾伦称:“伯格曼是自电影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他的电影作品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巅峰,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同属“大师中的大师”。他以强烈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世界影坛。
《魔灯》作为其生平自述,不仅是理解伯格曼全部电影创作精髓的关键性作品,更是其宣称“唯一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文学佳作。
以与他电影作品同样的简朴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以及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伯格曼带领读者从童年开始,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亲笔书写下二十世纪电影史中的重要时刻。
以自戕式的诚恳,展现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
新版采用历来颇受读者好评的张红军译本,并经精心校译。
收录罕见伯格曼家庭、工作照和手稿资料三十余幅,经由瑞典伯格曼基金会、瑞典电影公司(ABSvenskFilmindustri)、与伯格曼合作超过20年的摄影师BengtWanselius先生等权威机构与个人授权,独家使用。
2、内容简介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3、作者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4、媒体评论
我只对两个人的看法感兴趣,一个人叫作布列松,一个人叫作伯格曼。
——塔可夫斯基
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缪那样,诉说人性的导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
伯格曼标志着一项奢侈、坚忍、多产的事业,一部流畅、纯粹美感、(似乎)有些冗长的作品,一种饱含创造力、诉诸感官的传奇性的天才。有些自命不凡,却足以令那些品位低下的知识分子汗颜。
——苏珊·桑塔格
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受到伯格曼的影响。
——马丁·斯科塞斯
伯格曼用一种疏离、厌倦的语调,书写了自己疯狂、分裂的一生。他如同场边的导演,看着回忆里上演的一幕幕戏,做出刻薄、犀利的评点。他对那个作为演员的自己毫不留情,却又充满谅解。他从来不做道德判断,也没有任何边界。在这本自传里,和女人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发现那些女人,如同发现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但是很快,它又黯淡下去。他在周而复始的发现之旅中穿行,不知疲倦。他的那份坦荡,令女性读者也难产生厌恶和抵触。
——张悦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