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马镇
唤马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养殖业以生猪、毛兔、蚕为主。"唤马剪纸"是指发源并流传于唤马境内及川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是顺应当地人们生活内容和精神追求而产生的。唤马镇坐落在东河之滨历史悠久的唤马场,相传因三国蜀将张飞在此唤回走失的战马得名。唤马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农副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中文名:唤马镇
行政代码:510824113
身份证前6位:510824
长途区号:0839
邮政编码:628400
隶属政区:苍溪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川H
辖区面积:35.8km2
人口数量:约1.3万人
人口密度:363人/km2
1、地方简介
唤马镇
唤马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清宣统年间分属元坝镇,三川乡。1935年置唤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45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通公路。辖鱼塘、石顶、龙台、黑山、龙口、云龙、彭城、大林、瓦店、红金、庙梁、金刚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养殖业以生猪、毛兔、蚕为主。
2、行政区划
唤马镇区划
510824113001121金华社区
510824113201220渔塘村
510824113202220石顶村
510824113203220龙台村
510824113204220黑山村
510824113205220龙口村
510824113206220云龙村
510824113207220彭城村
510824113208220大林村
510824113209220瓦店村
510824113210220红金村
510824113211220庙梁村
510824113212220金刚村
3、地方人口
唤马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3020
男:6653
女:6367
家庭户户数:3546
家庭户总人口(总):12912
家庭户男:6597
家庭户女:6315
0-14岁(总):2708
0-14岁男:1415
0-14岁女:1293
15-64岁(总):9556
15-64岁男:4906
15-64岁女4650
65岁及以上(总):756
65岁及以上男:332
65岁及以上女:42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419
4、历史渊源
唤马镇碧波荡漾的绿水田间承载着历史渊源,连绵起伏的奇山秀峰蕴藏着民间才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生态画图。这里历史悠久,三国蜀将张飞镇守阆中时,在此"驻马品酒赏艺"呼唤走失之马故名曰"唤马"。"唤马剪纸"是指发源并流传于唤马境内及川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是顺应当地人们生活内容和精神追求而产生的。据县志记载,唤马场原名竹溪。三国时代,蜀将张飞镇守阆中,前往汉中古道。途中驻骑小憩,因观村姑剪纸献艺而坐骑走失,后在竹溪将马唤回。当时,艺人用剪纸记录下这一历史故事。又有民间艺人将这故事制成皮影广为传颂,农舍店家剪其肖像贴于门户以镇邪祛灾,曰之"呼飞将军"。自此,唤马剪纸在民间世代传承,并繁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派生出以剪纸为基调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以李氏、仲氏、刘氏、苟氏等民间传承艺人为代表的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5、地方艺术
唤马剪纸的特点:1、具有艺术性特点,集北方剪纸之粗犷、南方剪纸之典雅的特色于一体,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粗中有细、拙中有巧,媚而不俗,艺术表现通俗、亲切,巧拙融合。2、具有历史性民间文化艺术特点。初始多为农家妇女织染描裙边服饰条纹花朵,美化生活,而传承演化至今,其艺术表现古朴、简括、清晰、雅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民俗性特征。3、具有群众性特点,属自发式、家庭式传承,很少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具有技术的普及性和参与的广泛性的群众性特征。4、具有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唤马场历史悠久,且属周边七乡(镇)之中心场镇。自古交通便捷,商贸物流交易繁荣,从而繁荣了"唤马剪纸"文化艺术品交流,拓展了艺术文化的风格、质量、数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周边。5、剪纸艺术的共存性特点。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唤马剪纸"艺术走出"闺阁绣楼",延伸到农村五匠(石、术、土、陶、编)等行业,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和各层次,派生出各具风格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门类间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促进、发展。
6、经济发展
唤马镇
唤马镇农副产品产值413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350万元,财政收入132万元,被广元市人民*评定为"财政税收百强乡镇"。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评为"四川省先进乡镇"。唤马镇坐落在东河之滨历史悠久的唤马场,相传因三国蜀将张飞在此唤回走失的战马得名。唤马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农副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种养殖业全面发展。全镇年总产粮食7000吨,油料600吨,淡水鱼为主的水产品300吨。年出栏肥猪2.2万头,肉牛1000头。境内森林资源丰实,面积4.5万亩,仅黑山、龙口云龙三村连片森林就达2.8万亩,盛产松柏等优质木材。
7、附近景点
苍溪红军渡
苍溪红军渡
苍溪城东南3公里处的塔山湾嘉陵江畔有一古渡口。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绝,山岩陡峭,林木葱笼。嘉陵江由北而南,逶迤而来。波涛拍岸,*如画,景色宜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红军渡。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进。军阀田颂尧部纠集53个团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江防线上重兵把守,严密布防,妄图凭借嘉陵天堑,阻我西进,伺机围攻四方面军,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贯彻*“渡江两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以塔子山为主渡口强渡嘉陵江,向敌人展开猛烈的攻击。大军西进,势如破竹,惨淡经营的江防,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红军挥师北上,踏上新的征途。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红军将士的英勇业绩,纪念红军胜利渡江,苍溪人民将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为“红军渡”。1980年7月,“红军渡”被省人民*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江寺
临江寺位于县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因紧靠临江渡故名。唐广德元年(763)杜少陵送客至此渡并题《送客至苍溪放船归阆》一首。苍人为纪念诗圣此行为之建亭,并在亭东刻“放船台”三字。南宋诗人陆游北上南郑游此亭,题留“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代在该亭左侧石崖上凿洞奉佛,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四川督学吴智的《舟泊苍溪题》七律诗中有“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句。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知县余大鹤修筑城垣在此取石,兼顾建寺。
8、地方特产
苍溪川明参
苍溪川明参
苍溪川明参,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著名特产,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苍溪县志》有土产川明参的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始人工栽培。苍溪川明参,产于四川省苍溪县龙山及周边片区,是中药材中的佼佼者,为滋阴补肺,健脾中药,具有润肺化痰、和胃、生津、解毒等功效。注治肺热咳嗽、热病伤阴、虚损、虚寒、闭经等症。2000年5月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表明。川明参含有异虎耳草束,白当归脑,氧化前胡素水合物、芸香瑞亭等具有药用活性的香豆素和芦丁,从苍溪所提供的化验样品中,首次从川明参中分离得到天然界罕见的4,5,6,7-四取代苯并-,其结构为4-羟甲茎-5-(B-丙酸甲酯茎)-6-甲氧基-苯并--7-O-B-D-葡萄糖甙,经水煮提取后的黄色粉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丁立教授、王明安博士等将其命名为川明参甙。
三丝凉面
鸡丝凉面传统小吃,历史悠久,在四川全省有很大影响,近年已流传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机制的面条入沸水中煮熟。煮时不能煮得太软,捞出放案板上趁热,洒熟菜油少许,抖散快速降温,到互不粘连且己冷却为止,成为凉面。凉面吃法多样。(1)绿豆芽凉面,绿豆芽在沸水中煮断生,保持脆嫩,放碗中,面上盖凉面,淋上用辣椒面、花椒油、醋、味精、酱油、蒜泥和麻油调成的味汁;(2)鸡丝凉面,基本制法同绿豆芽凉面,不同的是在面上加煮熟后撕成的鸡丝;(3)三丝凉面,面上加熟鸡丝、火腿丝、猪肉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