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2019处暑养生指南,处暑养生的诀窍都有哪些

科普小知识2021-07-11 21:58:48
...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处暑养生指南,处暑养生的诀窍都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处暑养生的诀窍都有哪些

  1、调整起居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首先应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坚持睡眠养生法。夏季渐渐远去,秋意渐浓,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常常处于困倦状态。天气渐凉,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感觉没精神,睡意较浓,这就是秋盹。所以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少困意。

  另外,对于脑力劳动者,午睡是有效的“充电”手段,小睡片刻换来的是下午更高的工作效率。若每天中午坚持午睡,将有助于人们清醒头脑,可在短时间提升“精气神”,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除此之外,研究还证实,中午小睡片刻,可以帮助人体机能的自行修复。

  2、谨防初秋腹泻

  秋季还是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在医学上,通常把发生在秋季,先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随后出现水泻,称之为秋季腹泻。轻者食欲不振,严重者会导致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的丢失,从而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对于脾虚湿盛之体的人来说,在夏秋之交因热而多雨,湿热交织,侵犯胃肠,或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脾阳气,使脾的运化失职而引起寒湿或湿热泄泻。脾阳虚体质的人多易在深秋天气寒凉时,因机体对寒凉刺激非常敏感,加之本身脾胃的抗病能力低下,如果饮食不节、不洁,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疾病而出现反酸、胃胀、腹痛腹泻等症,或使原有的肠胃病加重。

  因此,初秋时节,要注意饮食卫生,脾胃虚寒者,注意顾护脾阳,防止外寒损伤脾胃,出现胃肠道不适。

  3、防秋燥

  人处在干燥的时令中,外界的燥气可以通过袭肺和燥肤,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消耗。故入秋后人们常常会出现口唇干燥、干咳、口渴、咽喉干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其中皮肤干燥、脱屑,脱发等均较其他季节为甚。

  中医认为秋宜养阴润燥。故秋季饮食宜选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应多食百合、山药、杏仁、蜂蜜、乳品、甘蔗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各种瓜果正值丰收,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雪梨、荸荠、葡萄等可以减轻秋燥带来的不适,对身体的健康大有益处。

  处暑养生指南

  一、起居调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二、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三、饮食调养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四、运动养生

  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坐功:每日寅时(凌晨3-5点),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