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于2001年由原吴县市撤市分设成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故宫设计营造者、“香山帮”鼻祖蒯祥的故乡。全区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下辖1个*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农业园区、7镇6街道和吴中城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户籍人口60.9万。独占太湖1459平方公里、约3/5碧波水域、180余公里亲水岸线,苏州近80%丘陵山体。区内盛产洞庭山碧螺春茶、太湖大闸蟹、枇杷、杨梅及“太湖三白”等名特优农副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吴中大地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正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融、产业发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名称:吴中区
外文:WuzhongDistrict
别名:吴县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江苏苏州
*驻地: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东路288号
电话区号:国际:(+86)512;国内:0512
邮政区码:215000
地理位置:苏州东南部,太湖东岸
面积:742平方千米
方言:吴语—吴语太湖片—苏州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火车站:苏州站、苏州北站
车牌代码:苏E
行政代码:320506
1、自然地理
吴中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地理中心,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接壤,南临苏州吴江区,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全境东西长92.95公里,南北宽48.1公里。
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
吴中区交通便捷,北有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东有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纵越全境。区境扼太湖之出口,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境内20多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沟通太湖、澄湖、石湖等湖荡。
吴中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季风气候过度类型。因受海洋和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常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故宜农宜林,宜渔宜牧,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2、历史沿革
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吴文化的发源地。如果从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来推断,大概有一万多年历史;如果从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2世纪)泰伯、仲雍避奔江南建“勾吴”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被称为吴、越、楚);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秦初,吴县地域广大,包括现在的常熟、吴江、嘉兴等地在内。秦之后,吴县的地域、辖属屡有变化。至东汉末年,吴地属孙权割据地。晋武帝灭孙皓,分天下为十九州,吴属扬州。晋太康四年(283)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宋、齐、梁、陈四代吴县均为吴郡。梁代侯景之乱时,吴郡一度还曾被称为吴州,后吴州、吴郡、吴县治所同驻一城。隋唐时代,吴地平息战乱后区辖有所变化。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十一年(591)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今新郭镇)。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
隋唐时代,吴县的农田水利和漕运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吴县不仅成为江南运河航运的要地,也使大片点击放大的农田灌溉得到了改善。“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这些诗咏真实反映了当时吴县物阜民丰的繁华景象。交通的改善,使吴县的手工业和多种经营也同时得到发展。丝织和刺绣等开始盛誉天下,产品逐渐运销海内外。
洞庭山的橘子、枇杷等花果成为“贡品”。“洞庭橘熟万株金”、“树树烟笼疑带火”即为洞庭山区果林的生动写照。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
明清两代,吴县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更大发展,它的富庶繁华在《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中得到真切的描绘。吴县也是中国最早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方。这一时期,在手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商业也十分发达,出现了一大批资金丰厚、经营广泛的商人。洞庭东、西山至今保存着不少高大的明清建筑,均系当时商贾富户的第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的状态。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消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1959年撤消震泽县,复并人吴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公里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仍由苏州市管辖。2000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吴中区与相城区,2001年2月28日正式宣布。
3、区划人口
苏州市吴中区
全区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约1486平方公里,占整个太湖面积的五分之三。下辖1个*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农业园区、7镇6街道和吴中城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201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近60.9万人。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辖香山街道和金庭、光福两镇,人口11.3万,陆地面积173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854平方公里。
香山街道
香山街道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村),常住人口2.4万人。
光福镇
光福镇地处苏州市西郊、太湖之滨。全镇陆地面积60.77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32公里,辖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3万。
金庭镇
金庭镇是太湖东南部的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建置乡镇,位于吴中区西南端,总面积82平方公里,包括西山岛及周围20余个太湖小岛,其中西山岛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全镇现设12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4.5万。
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批准成立,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下辖城南、越溪、郭巷、横泾四个街道办事处,33个村(社区),总人口4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4万。
郭巷街道
郭巷街道地处姑苏城东南,这里苏嘉杭与绕城交汇,东环路贯穿南北,东方大道辐射东西,素有“姑苏南大门”美誉。街道下辖14个社区,辖区总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人。
横泾街道
横泾街道南临东太湖,北依尧峰山,是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的主城区。区域总面积52.6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社区),本地户籍人口3.2万人。
越溪街道
越溪街道位于吴中区西南部,下辖11个村(社区),区域面积约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
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位于吴中区南部,东临京杭大运河,辖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各类企业1500多家。
吴中城区
吴中城区位于苏州古城南部,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是吴中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下辖31个社区,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5万人。
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穹窿山风景管理区位于苏州西郊,南临浩淼太湖,景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总人口近5000人。
木渎镇
木渎镇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山麓,面积62.28平方公里,户籍8.6万,外来人口登记数超20万,下辖23个村(社区),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园林古镇、经济强镇、文化重镇和旅游名镇。
苏州市吴中区
甪直镇
甪直地处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社区),常住人口超20万。
胥口镇
胥口镇位于苏州西郊10公里太湖之滨,相传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开凿胥江入太湖之口而得其名。区域面积36.4平方公里,辖7个村(社区),户籍人口3.2万,外来人口6.5万。
东山镇
东山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苏州西南方,距苏州古城37公里。全镇总面积96.55平方公里,辖13个村(社区),现有常住人口5.3万。
临湖镇
临湖镇地处苏州西南,区域面积54.7平方公里,拥有23公里湖岸线。下辖14个村(社区),常住人口4.6万。
4、自然资源
吴中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物产丰沛,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可谓“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吴中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产地,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太湖蟹美食之乡”等称号。主要农副产品有银杏、板栗、桂花、洞庭红橘、白沙枇杷、乌紫杨梅、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菇、荸荠、莼菜、红菱)、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太湖大闸蟹和太湖鹅、藏书山羊、东山湖羊、生态草鸡等,其中,洞庭山碧螺春茶为中国驰名商标、太湖大闸蟹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5、交通条件
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地处中国经济最繁荣的长江三角洲中心、江浙沪交汇处,接壤苏州城区、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东临上海70公里,南距杭州120公里,离南京200公里,是长三角重要的水利和交通枢纽。全区基本形成了以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苏沪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为快速通道,以227省道、343省道、230省道为主骨架,以吴中大道、东方大道、东山大道、孙武路、环太湖公路、苏同黎一级公路、苏震桃一级公路等区内主干道为次骨架和以纵横交错的镇村道路为补充的公路网,所有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苏州市东环快速路南延、南环快速路西延、西环快速路南延、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以及吴中区西山岛出入通道等十大交通重点工程项目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至2013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205公里(不含市政道路),公路密度达16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境内河航道总里程达330.33公里,其中有京杭大运河、苏申内、外港线、苏西线等7条等级航道。苏州轻轨一号线在木渎已实现地面衔接,轻轨二号线于2013年底正式通车运行,分别在新家桥和迎春南路实现地面衔接,与建设中的苏州轻轨三、四号线,将度假区、城区、开发区与苏州城区紧密连接,形成了我区与苏州各区无缝对接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
6、城市建设
按照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总体要求,吴中区已全面展开构建“一体两翼四片”的发展格局。
“一体”是吴中区中心城区,将重点打造“澹台湖宝带桥”景区,将重点推进运河风光带、县前街、东吴北路和蠡墅片区“四大商圈”。规划建成集大型商业购物、金融商务、高端小区、休闲娱乐、酒店餐饮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两翼”是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苏州吴中太湖新城、越溪城市副中心和尹山湖--独墅湖商圈,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宜居为主导,是高端产业聚集区、现代化城市示范区以及“走进太湖时代”的先导区。
“四片”包括度假区片、木渎--胥口片、东山--临湖片和甪直片,并以2015年江苏省园博会建设为契机打造“吴中特色”乡村绿色度假基地。
7、经济发展
苏州市吴中区
综合实力
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70亿元,同比增长10.6%(按现价),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142857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税比90.2%。税收收入占GDP比重18.7%。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6∶53.1∶44.3调整为2.6:50.6:46.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18.3%。
农业
201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4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特色农业“6+1”产值超38亿元,农民集中居住率达5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升至9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村一品”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林果茶”、“种养殖”、“水八仙”等为主打品牌的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全面完成苏州市“四个百万亩”工程59.2万亩农田落地上图任务,东山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工业和建筑业
2013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总产值1230亿元、增长3%。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新增市级总部企业2家。
2013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0亿元,竣工产值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1%、4.7%,施工面积1260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3.4%,竣工面积460万平方米。
服务业
2013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22.5%(按现价计算)。占GDP比重为46.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0%,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以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万元,增长10%;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万元,增长12%。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城区31个社区,在建安置房3万套,面积400万平方米,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公共自行车二期4000辆全面投用,城区新增公共汽车停车位3000个。发放物价补贴、社保补贴等帮扶资金约5500万元,发放80周岁以上老人尊老金1171万元。募集慈善善款425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000人次。
8、旅游资源
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及太湖58峰,有6个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开放景点多达60余个。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兵圣孙武长居东吴40余年,在穹窿山写就《孙子兵法十三篇》,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大师蒯祥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也曾生活在吴中大地。全区有3个*历史文化名镇、5个*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19处、市级91处、共117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3项。吴中区环境优质,物产丰饶。拥有184公里太湖岸线、苏州80%的丘陵山体,是太湖岸线最曲折、山丘峰坞最密集、林木花果最茂盛、空气水质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美的的区域。优质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太湖三白”、“太湖水八仙”、洞庭山碧螺春茶、太湖蟹、枇杷、桂花、银杏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生动植物、花果、佳肴等名特优产品。可谓“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
近年来,吴中区围绕“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大力打造“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古村休闲游”、“乡村田园逍遥游”、“江南文化体验游”等四大类型旅游产品。通过举办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中国藏书羊肉美食节、太湖开捕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全区各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20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1亿元。
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批复,苏州市吴中太湖旅游区荣膺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等级——国家5A级景区。然而"*5A旅游景区"仅仅是个开始。2014年吴中将依托全区旅游服务业全面提升工程,努力推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以及“宣传、投资、安全、督查”等十项工程,力争实现吴中休闲旅游业向品质化、标准化、国际化转变。力争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10%,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切实将吴中太湖初步打造成环太湖旅游龙头,长三角知名滨湖休闲旅游目的地。
9、民间艺术
吴中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吴中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手绘布包、木雕、澄泥雕、竹刻、屏风、泥塑、玉雕、核雕、郁舍书画等众多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吴中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提及吴中工艺品,首先想到的应是核雕了,核雕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精、细,体现在核雕作品工艺细微,点睛之处既细如针尖,又形象生动。刻划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洁,形神兼备,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体现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夺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仅能在细微之间表现数十位人物,而且舟上门窗每扇都能开合自如,其落榫处以毫厘计算,令人难以置信。核雕体积虽小,却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工艺细密,以小见大,其作品可作为颈项、衣带、折扇或绣袋的坠挂件,若穿成珠串,可作为手腕、颈项饰物。
藏书镇出产澄泥石,该地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吴中区是苏州评弹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当地城镇乡村书场遍布,广大百姓对评弹艺术十分喜爱。吴中区委、区*对评弹艺术传承发展高度重视,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着力将其打造成吴中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10、历史文化
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先进的“良渚文化”。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建“勾吴”国,始有历史纪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吴县,县名沿用至21世纪。
千百年来,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和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明代建筑大师蒯祥等一批先贤古哲曾生活在吴中大地,谱写了吴中历史千古流芳的华美篇章。
吴中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工艺发达,形成了刺绣、雕刻、缂丝、建筑工艺、青铜铸造、古琴制作、书画装裱等行业。这些匠心独具的精巧技艺,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苏派之作的杰出代表。
吴中区现有甪直、木渎、东山3个*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金庭、光福2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东山杨湾村、翁巷村、三山岛村和金庭东村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其中*7处、省级1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50项,其中世界级1项,,*4项,省级5项,市级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4名,省级8名,市区两级52人。
上一篇: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下一篇:浦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