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夏俊娜

科普小知识2022-12-23 08:26:48
...

夏俊娜,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1987年考入*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91年毕业于*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考入*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创作优秀奖。1995年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专职画家。

中文名:夏俊娜

国籍:中国

出生地:内蒙古

出生时间:1971年

毕业院校:*美术学院油画系

职业:画家

1、人物简介

夏俊娜,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1987年考入*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91年毕业于*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考入*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创作优秀奖。1995年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专职画家。

2、人物年表

1995年


早期作品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广岛艺术节(日本);

第三界中国油画年展,作品《秋》获银奖(北京);

1996年

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

1997年

中国艺术大展(上海);

中国素描艺术大展(上海);

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

1998年

“世纪——女性”艺术展,获收藏家奖(北京);

1999年

“新锐的目光”一九七零年前后出生的一代(北京);

2000年


早期作品

“青春组曲”油画展(上海艺博画廊);

女画家的世界——第三回展(北京);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

2001年

“细数春华”纸上作品展(*索卡画廊);

世界妇女艺术展(北京);

成都双年展(成都);

2002年

“古典新视野”油画展(*沁德居画廊);

“艺术夏至”(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3年

“今日中国美术”展(中华世纪坛);

第三届油画展(北京);


上海美术馆夏俊娜生命的丰年展---夏俊娜在开幕式上致辞

新现实主义第二回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05年

3月“生命的丰年”油画展(上海美术馆);

5月“生命的丰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12月“大河上下——新中国1976-2005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

“中国油画院成立作品展”(中国油画院);

2008年

“寻源问道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

“画境——行旅海峡两岸油画研究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中国——俄罗斯写实油画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相约坊茨——中国油画院油画展”(中国潍坊画院美术馆);

2010年


近期作品

“北京——鄂尔多斯油画研究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回到写生面对原典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1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伉俪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青年书画家联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第四届成都美术双年展”(成都美术馆);

2012年

参加《“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联展》,中国美术馆;

2013年

参加《2013中国油画院院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参加《“拓展”学院艺术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4年作品

2014年

参加《“寻源问道”中国油画院院展》,21空间美术馆;

2015年

7月,参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0月,参加“历史的温度”*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巡展-南京站,南京,金陵美术馆;

2016年

1月,参加“学院品格”*美院迎春名家百幅油画精品展;

参加“中国油画院新春画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北京;

3月,参加“历史的温度”*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巡展-山东站”,山东美术馆,山东;

3、人物获奖

1998年“世纪——女性”艺术展,获收藏家奖(北京);

1995年第三界中国油画年展,作品《秋》获银奖(北京);

4、出版著作


夏俊娜出版著作

作品欣赏


夏俊娜作品


夏俊娜作品

5、作品评论

生如夏花——夏俊娜的油画

夏俊娜是才华横溢的女画家,近年来在中国油画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在20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画家群体中,夏俊娜是最为耀眼的画家。几乎每次艺术大展、每次油画拍卖会都能见到她风格鲜明颇具美感的作品。


《栀子花开之一》

夏俊娜的作品在表现上着重于光影的展现,在光影与色彩的展现上很有些伦勃朗的味道,但她又刻意的将物象原本的真实光影打破反其道而行,从而给画面产生出一种既丰富多彩又光怪陆离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物象并未因为光影的重置而造成真实感的缺失。色彩的绚烂造型的唯美为作品带来了一股新鲜感受,一幅幅个性鲜明又意趣盎然的作品就此诞生在她的笔下。

她以独特的浪漫主义的绘画语言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她的作品极为美丽,甚至充满着一种异国情调,使人联想起那些典雅的古希腊少女。夏俊娜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美丽少女的同时,似乎总是将她们置于现实的场景之外,即便是富丽的光芒,也来自那些无名的花草,原本平常的场景,却被安排得情趣盎然。

清纯女孩、鲜果、花卉始终是夏俊娜创作的题材,*平和,也很温暖。她的画时常能引发观者某种情愫,让观者浸进去,很自然,很轻易,并从此不会再退回来。在她的家里摆放着许多的花,其中一瓶干花,在她的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影子,那种色彩厚重,姿态诡异的花。她说;自己的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由此她对日常杂务充满了兴致。她说;每天晨起后先干家务,以便我从梦中醒来,能进入到工作的状态里。每天几乎十点开始工作,工作五六个小时,除画画外,像绷画布、刮胶、打磨都是她自己干,常年不辍。毋庸否认,异国情调又是她画作的另一显著特点。在夏俊娜看来,油画本来就来自西方,材料本身注定了它是泊来的媒介,她取的是尊重材料的态度……

夏俊娜的作品,魅力究竟何在呢?用她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花非似花,鸟非似鸟,人非似人。夏俊娜的画作,多以女孩与花为题。别的画家可能更追求人物的个性(个体差异),而夏俊娜却恰恰相反。她的女孩,外表都比较模糊。她这样说:“跟写实派不同的是,我的画没有主题性。我整个是烘托一种气氛、一种幻觉、一种遐思、一种飞驰天外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你说这人怎么跟这人一样?但她又不一样。你再对比她们,会发现气氛还是比较一致的:潮潮的、湿湿的、暖暖的,忧忧郁郁,模模糊糊,似梦似幻。”夏俊娜的画都带有点神秘色彩,还有点抽象意味。


《女孩.花卉》

夏俊娜的作品如歌,看似洁净的旋律却能把你的心灵打动,喜欢夏俊娜的油画,她实在是个有才气的女画家。她的画,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多半描述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画面虽然都是热闹的场景,可是她们的眼神却是那么的迷茫,忧郁。很深刻的表达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既有优越感,又不乏茫然空虚和挣扎。

夏俊娜的油画用她女性独有的视角,很细微地表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但是让人看了却深有感触。她的色彩和用笔都比较朦胧,有一种淡淡的忧愁、淡淡的诗意,然后慢慢地蔓延着占据你的心灵,让你深陷其中……

夏俊娜的艺术作品如诗,那种纯净柔美、华丽而不张扬的格调,仿似一阵清风。夏俊娜是女人,女性艺术家,在她的作品里,你可以享受那属于你自己的完全不同的女人世界。夏俊娜,一个执着的画画的女人,一个很难同语言去描述和表达的女人,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她的作品,向你诉说着女性世界的完美与力量,向你诠释着一个女性艺术家眼里的完美世界。

如果你要问;夏俊娜绘画世界里的完美究竟是什么?只能说在她的绘画里,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找到了东西方不同审美的界限。这样的绘画,让你心醉神迷,这样的绘画,能完全让你陶醉,不再计较存在于当代艺术里那种力量化的差别,也这是这种温柔的力量,让夏俊娜的画继续绽放华丽,一种不同于张扬的完全内涵,也是一种所有轻浮于表面嚣张无法战胜的美丽,一种无可比拟的积淀和精神力量,如果你不用心去感受,你无法想象,这样的绘画世界所带给你的美丽,和那一瞬间的华丽绽放……


《绿野仙踪》

夏俊娜笔下出现的几乎全是她理想中的生活场景,接近完美、有点贵族式。她描绘的人物和花卉,都在亦真亦幻的灼灼光影中,漫不经心地摇移舞动着,飘忽空灵,纯净恬淡,诗意迷人,仿佛来自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名利之后的夏俊娜,心灵却依然宁静,并不囿于各种浮华虚幻的时尚。她只爱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用笔在画布上低吟浅唱,独享一段简单而又富丽的时光。她的每张画作都需要“磨”上好几天时间,她要在其中不断调整将之完善。

她把自己圈定在一个较为恬静的空间里,无意纠缠时尚的观念,独享一种快乐明朗的绘画。这就是夏俊娜作品给人的印象。有不少人羡慕夏俊娜这种单纯而又富丽的绘画风格。而事实上,夏俊娜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自我的创作阶段。她把画画看作是很快乐的事情,从未想过画一张要产生什么影响的作品,只是特别想画画,而且不停地在画。“对我而言,画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从未想过画一张要产生什么样影响的画,或应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我只是不停地画,我希望画画这一行为能改变我的生活品质,当然它绝非来自物质,而是融入我的生活。不知不觉中,绘画便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画者,在别人的印象里,她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姿的,可夏俊娜的生活方式却简之又简,因为在她的感觉里,简单的生活能让她享有更单纯的快乐。也许这恰恰是今天许多追逐物质感觉的都市人,所最为欠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夏俊娜是成功的,她的作品既有艺术性又具市场性。但对于名利,夏俊娜说:“对我的今天跟昨天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惟一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成功之处-我可以自主我的生活了,仅此而已。”

6、人物自述

夏俊娜:我的创作历程和方法

991年毕业于*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同年考入*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师从闻立鹏、葛鹏仁、王玉平先生,探索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校期间习作、创作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1995年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获得*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


早期素描作品

95年,我研究画面语言初见端倪,出道时的毕业创作还很不成熟,它有一定冲击力,感染力,但是它的毛病也是非常刺目的,语言没有提纯,只是懵懂状态自然抒发的一个感受,拼着体力和那种年轻的冲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就像是挑战者,没什么输不起的。

93年到2003年恰恰是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追求完美。这个完善就是纯化语言,做到无懈可击。现在我又到另一个状态,我觉得那种生命力是多么可贵,我可能就已经没有了。一个特别完美的东西,就是一个器物,是没有意思的。

意识到这种问题,我现在不害怕有缺点,我要让它有新的闪光点就可以,而且它会有我从未有过的三十岁的生命力。而且我感到我有能力驾驭这个,因为我已经驾驭十年了,我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好的控制力。

如果你跟随一个你认同、喜欢的老师,你会非常迅速地吸收她的观念。我跟着申玲,越过最重要的一个坎,是我对美学的认识的一个误区。这个坎是什么呢,泛泛的讲,就是你画素描够不够写实,是不是细致,你色彩是不是很有功夫,非常学院了。你无限制的纠缠这种东西,就会过早的消耗你年轻的对本质生活的那种热爱,想要表达的那种本能。

这个是最初级的阶段,你接下来的事情是如何用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来表达你自己。不是平白无故你抓过来一个语言就可以用的,你抓过来的很可能是你最直接看到的东西,像我,有可能是我周围老师的这些东西。但这不妨碍我通过这个东西再去接触别的东西。

上附中的时候我喜欢勃纳尔和维亚尔,可能是一个小女孩对色彩最初的那种冲动和憧憬,很多人95年的时候都说我像纳米派,我也认可。


早期素描作品

接下来,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在我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都会有很深的痕迹。博拉克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分割,我觉得他真是做得无懈可击,太棒了。95年我会比较喜欢德加和整个印象派,包括库尔贝的东西我都会喜欢。97、98年,开始研究文艺复兴早期的东西,安吉列卡,波提切利这些人。

后来画了一系列形式上有宗教感的东西。去年前年我画了一批相对比较写实的东西。比较喜欢维米尔,或者意大利早期的那些宗教画。我会注意很多人不太喜欢的画家,比如吉索特,还有英国一些浮华绚丽的画家。

我从生下来感知世界,一直积累到现在。我从前所做的事情是发自我内心的,我不停的画画,这就是我的职业。画了大量的画之后,构成了我所谓的这个形象,人家会从你的画去品定你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可能会有一定延续性。我会有一些变化的,在我所认知的程度的基础上再加深,拓展。

我觉得用记忆画的东西反而比你看一眼更真实,更接近于本质。我想这是女性的优势吧,就像你说用心灵来捕捉东西。我不否认我的东西比较单一,比较孤陋。莫兰迪一辈子就画瓶瓶罐罐有谁指责他吗?

我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女性化的。就是柔软的,不停的在旋转的那种感觉。你看毕加索和梵高的笔触,都是非常刚直的,在这一点上可能会有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早期作品

我从小也是从学国画开始的。我始终觉得把东方文化溶入到西方绘画的这种方式中,像是一句口号,倒不如自然而然的从血液里溶入。我比较喜欢用国画用运笔行笔的书写方式画油画。我会把失败的画毁掉,因为“气儿不顺”。

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水墨的绘画意识,只是媒材换到油彩而已。这张画好,是因为很流畅、顺畅、生动、贯气,它具有国画的品性。我不同于其它画油画的人可能是这一点。

要做到形色结合得一笔到位,又要做到气韵生动,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的画就是一次性的东西,再来第二笔,它就失败了。任何东西都是相通的,油画如果做到极至的时候,也是那种一气呵成的东西。

不管是国画还是油画,它也有很多那种很生硬,反复描摹的笨拙,笨拙也是非常好的东西。太流畅的东西可能也很流俗。现在是把“宁拙勿巧”这个东西推倒极端化了,好像只有无限的堆加才能达到一种画面的完整。其实繁简的对比,拙巧的对比,流畅与滞涩的对比,还有色彩的浓艳和沉稳的对比,都会使你的画面更加传神,赋予绘画灵动和表现性。

大画通常要画一个月,小画一两个星期就完成了。我画的是很快的,油画有它的局限性,有的时候我会做很厚的肌理,你要等它干,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我做肌理之前没有任何小构图,就是茫无目的的做一张。

用一百多块钱的韩国桶装的油画颜料做肌理。我的画有时候需要卷,要运到*,材料就得非常讲究。我从前年开始用荷兰的手工研制的颜料,虽然相当的贵,但怎么卷它都没事。


早期作品

只要我觉得它碍我的眼,我会非常耐心的一点一点的把多余的肌理刮掉,再拿砂纸把它打平。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未知的。开始就是凭直觉乱铺一气,当然里面的冷暖、黑白、大小、结构、形态都要有讲究。我开始只注重画面结构,进行到第二、第三步骤,我才会注意形象在什么位置上会比较合适。

那些地方需要静,那些地方不需要,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改也是一个过程,每做一个步骤都会有一个无法预料的面貌,增加画面的可能性,我不会让任何一遍成为浪费的行动。

一个人,一个桌面,就是一个习惯性的构图方式。维米尔也经常是一个窗子,一个人,一个桌子。我所有的画面里,没有一个人的姿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桌面、一朵花是者相同的,我很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会尽量让每张画不一样,但还是一个人画的啊。

任何东西都会被淘汰的,任何一个主流和前卫的东西都会退居为边缘。95、96年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架上已经落寞了,可我觉得现在活的也挺好的。这是一个特别正常的轮回,比如威尼斯电影节,DV的作品像垃圾一样多,大家再也不耐烦看这些垃圾似的作品了。

架上绘画,或者像我们研究语言已经落伍了,潜台词是这样,这个应该承认,但我不这样认为。最好大家都去搞前卫的、观念性的作品去,只留下我一个人画语言性的东西。关键还是你能不能坚持你自己的东西。一个东西终归会取代另一个东西,这就是生活中不断的变化,它很有意思。生活就是让人激起想继续下去探求它谜底的兴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