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PBS战地报道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15:27:19
...

《PBS战地报道》是一部新闻战地史的纪录片。

中文名:PBS战地报道

英文名:ReportingAmericaatWar

上映时间:2003年11月5日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导演:StephenIves

分类:纪录片

编剧:MichelleFerrari

1、简介


海报

本片是一部关于新闻战地报道史的纪录片。

在新闻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战争爆发”。每到战争打起,各国记者便纷纷到前线进行战地报道,力争把第一手战斗消息第一个传回自己的新闻单位,传递给自己的听众、观众、或者读者。

十九世纪骑马传递消息

19世纪中后叶,美国和墨西哥打仗,记者发新闻是骑马传递消息。后来是发电报,使用电话来传递消息。现在,很多记者已经开始使用可视手机电话,也就是在电话上可以看到编辑部同事的图像。同时,文字记者还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发消息。对于战地记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不少记者都装备了最先进、最新式的报道设备,真可以说为了抢“独家消息”,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新闻大战”。由于美国的有线电视有着广大的听众,来自前线的电视画面通常可以在战斗爆发、炸弹爆炸、或者两军激战的同时传回美国,进入美国观众的视野。从某种角度来说,海外观众,特别是美国的观众对战况的了解掌握的速并不比战场周围的伊拉克居民要慢,因为新闻传播是以光的速度进行的,有时几乎是实时报道。

南北战争电报传递消息

19世纪中叶,塞谬尔·摩斯发明了电报,战地记者再也不用靠书信来传递战争消息了,因为那种方式太慢,读者读到的消息,往往是几天前甚至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消息。到了19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很多报纸报道的战争消息,其内容已经可以是一、两天前的战况了。这种时效性在当时已经让读者们感到非常震惊了。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也是直接到负责战事的部长那里去看电报,并依此来了解战况,指挥作战的。美国记者在南北战争期间第一次开始使用照像机来纪录和报道战况。但是,由于照像底片冲洗要用很长时间,而且在技术上,报纸编辑和印刷工人还不知道如何把照片排到纸张上,因此,照片和报纸基本上还是不兼容的两个系统。

一战期间新闻报道发展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上个世纪初的1914年,主战场在欧洲,需要跨越大西洋传递新闻消息。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血缘关系,美国对欧洲战场的消息需求非常强烈。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新闻报道的工具和技术有了长足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到了一战期间,报纸的印刷和照像等许多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另外,电影也有了,电话也发明了,而且无线电收音机也出来了。总之,各种传播媒体硬件都成型了。不过,当时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发布新闻主要还是依靠连接欧洲和美洲的大西洋电缆来传送电报。根据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的资料,尽管在1915年已经有人开始使用越洋电话在欧洲和美洲之间通话,但记者开始使用电话来报道战况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二战期间电台播放稿件

二十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收音机已经非常普及,美国成千上万的家庭,男女老少都在家里收听着名记者莫罗从伦敦前线发回的战争消息。当时,虽然有电台记者从战场发回报道,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回到后方先录制下来,然后把声音稿件发回电台总部加以编辑后播放出来。现场直接播放,既危险,技术条件又不能保证播音的质量,因此一般电台很少采用这种报道方式。不过,就算在前方用录音机录下记者的声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录音机,有的非常精细小巧,和一个火柴盒大小差不多,而当时的录音机,有四、五十斤重,跟一个大砖头一样,沉甸甸地背着,非常累赘,不方便。二战期间,随军记者拍摄了不少战地照片,一些照片成了经典名作,象那张美国军队攻克日军占领的太平洋硫黄岛,在岛上竖立起美国国旗的那张照片,如今已经做成了巨大的塑像,成了华盛顿郊外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着名标志和人们前来瞻仰的胜地。

朝战报道困难重重

不过,遗憾的是,早先记者拍了照片,自己往往看不到,因为他们都是让专门的信使把底片捎回美国总部加以冲洗。他们往往最后是在报纸上才看到自己的照片。到了二战前,通过电磁波来传送照片的技术已经成型。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研究出通过电磁波来传送照片的技术。事实上,那张硫黄岛几名美军士兵竖立起美国国旗的照片是【美联社】记者乔.罗森绍在1945年2月23号拍摄的。他就是通过【美联社】关岛分社的电传设备把照片传回总社的。他的这张照片后来得到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照片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朝鲜战争就开始了。不过,美国记者在韩国的战地报道比起二战期间在欧洲的报道要艰难得多。首先,这是因为朝鲜半岛的技术条件无法和欧洲相比。当时,整个朝鲜半岛上电话线寥寥无几,几乎无法跟美国通直线电话。有的时候,韩战的战况传回美国本土要比二战期间欧洲战况传回美国还要晚好几天呢。

越战期间电视最好渠道

美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有了晚间电视新闻节目。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家庭大概有一千多万台电视机,主要集中在纽约一带。有关战地的消息和电视画面大部份还是*控制着,观众能看到的战场画面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普通老百姓要想知道自己的子弟兵在朝鲜半岛上的战斗情况,主要还是靠听广播和看报纸。六十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对于美国的广大媒体受众来说,电视成了他们了解家人命运情况的最好渠道,也是他们得到消息最可靠、快捷的工具。一句话,电视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内容和节奏。到越南前线采访的美国战地电视记者把战场上赤裸裸、血淋淋的战况在第一时间直接送进了万水千山之外的广大美国人的家庭中。当时,美国的电视节目经常是记者从越战前线发回的现场报道:

AT&T公司卫星传送图像

不过,对摄影记者来说,他们还得用照相机照像,送到后方去洗照片,程序还是比较繁琐。对电视记者来说,也是一样。通常,一个采访组最少要有三个记者。有人扛着笨重的摄像机,有的背着沉重的电线、电缆和电池。由于电池的寿命很有限,因此,通常一个采访小组出去拍摄不了几个镜头,电池就用完了,只好回家。更麻烦的是,把图像传回美国总部通常要很长时间。有的时候要十几个、二十个小时,才能把图像传回总部。后来,美国AT&T公司,也就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技术研究部门,研究出了卫星传送图像的技术,这就大大缩短了传送图片的时间。这大概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事情。

八十年代传真技术

到了八十年代,由于传真技术已经成熟,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传真机也大大地普及了。所以,很多世界大事,比如前苏联的骚动、柏林墙的问题,西方观众不仅一目了然,而且还通过传真机把海外的反应再度反馈回这些国家或地区。对美国人来说,八十年代期间也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发生在美洲,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件是美国军队打进了格林纳达;另一件是美国军队进入*活捉了从事毒品走私活动总统诺列加。

第一次伊战CNN伊拉克专线

这两次美国出兵和这次海湾战争不一样。这次,美国国防部允许美国记者随军采访,而那两次出兵南美洲则采取的是突然袭击战略战术,根本没有通知媒体,更没有允许记者随军采访。整个事情是速战速决,几天内就全部解决问题。在新闻界还没来得及完全动起来的时候,美国军队就已经完成行动计划,回到美国。进入90年代,1991年爆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总统作为美军最高司令官,下令把伊拉克从它占领的科威特赶出去。美国的电视记者在前线采访,可谓大出风头。其中最引起美国观众注意的,当然要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记者了。

美国观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电视上从头到尾全面地看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记者阿纳特以及伯纳德.萧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从前线发回的报道。不过,CNN这几个名记者在前线现场报道,实际上CNN赢得了这场新闻竞争,是因为伊拉克当局比较买CNN的账,在事先就和CNN说好,允许CNN在伊拉克设立一条包括四条线的专门电话线,直接同美国CNN亚特兰大总部通线。这个电话线是CNN专用的,不用通过当地的电话局中转或者接线,这样,就方便许多。不仅方便,而且万一当地电话线出现故障,CNN这条专线并不受影响。正是在这种‘优惠’条件下,CNN发了许多“独家”新闻,巩固了CNN在报道这种突发性国际大事中的龙头老大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基础。

科索沃战报道进入互联网

到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战地新闻报道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很多记者都从前线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来发文字、图像和声音稿件。北约军队开始轰炸后,这些记者马上通过互联网发回了各种各样的报道,其中包括详细地分析轰炸情况等背景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网络记者蒙登豪还突发奇想,把臭名昭着的塞尔维亚民兵头领拉兹纳托维奇,约到网上来参加网上讨论。有了互联网,谁要是想随心所欲地加以控制新闻流动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曾经关闭了当地一家电台,但这个电台的编辑记者马上开始通过互联网继续播音。

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有了国际互联网的现代社会中,要想控制新闻的流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是啊!互联网的普遍实行和应用对于记者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最佳工具。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消息传到他要传的地方去,也可以传向四面八方。而对于新闻检查人员来说,控制互联网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佛蒙特州圣麦克学院新闻系教授林奇说,现在,在前线采访的记者大多都有卫星通讯手段,比如全球漫游的手机。林奇说:“最新式的发明很可能就是卫星手机了。这种手机可以让记者同时传送图像和声音。”林奇教授说,这种手机是靠卫星来传输信号的。不管记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它来传送新闻稿件。林奇说,这次海湾战争,你看CNN就可以看出,许多画面都是从这种卫星电话发回来的。它们的技术已经成型,画面稳定,声音也挺清楚。

阿富汗前线采访卫星手机走红

其实,在上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就有记者开始使用这种手机了。但当时的问题一是手机太大,费用太贵。另外一方面时技术也没有过关,记者发稿不一定能保证声音和图片效果。因此,战地记者很少用这种手机来作现场报道。这次战争则不一样了。这次的战地记者大部分都有这种卫星手机;大多数电视记者都配备有手提电脑,还有一个小型摄像机。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发回现场消息。911后,联军打击藏在阿富汗境内的本拉登*,大批记者到阿富汗前线采访,很多记者就是用这种技术来发消息的。这次联军发起伊拉克*行动,有好几百名到前线采访的记者使用了各种新式发稿设备,从前线发回了大量报道。在美国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一种感觉,觉得在伊拉克前线到处都是美国的摄像机,甚至不时能看到巴格达城内的各种图像和镜头。

全天候全方位战争报道

现代战争中的电视记者可以和文字或广播记者一样,到任何地方去发现场报道。美国新闻研究人士给这种现像起了一个很恰当的名字,叫:“新闻信息*化”。这种比喻倒是很贴切的啊。这就说明,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化的战争中,以前那种一个新闻单位包办一切新闻发布活动的独家垄断现像是不容易再度出现了。有了最新式的电视大哥大,一机在手,记者可以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自如地报道,这种高科技使得战地报道技术和手段从各个方面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有许多好处。首先,这种报道可以是全天候的,也可以是全方位的。它非常及时,迅速,而且还有画面,使得现场发生的事情更加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最新式的高科技设备使得记者在采访中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报道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一下子把前线端到了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观察体会整个战局的发展。

严格控制新闻媒体不容易

当然,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可能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最新的战地报道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援引美国新闻历史研究专家闵迪克的话说,这些新设备帮助我们打开了好几扇新的窗口。但是问题在于,这些窗口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看到的都不是我们需要的,那么这种窗口的好处又在什么地方呢?闵迪克是美国圣麦克学院新闻系主任。他说,归根结底,任何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好的地方还是多于坏的地方。比如,有了电视大哥大,国防部再想象以前攻打格林纳达和*那样严格控制新闻媒体就不容易了。闵迪克说,总的说来,这次美国国防部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也许正是受到科技发展和通讯新成果的启发才做出的决定。

2、演职员表

编剧Writer

MichelleFerrari

制作人Producedby

CorneliaCalder-associateproducer

DaltonDelan-executiveproducer

StephenIves-producer

AmandaPollak-producer

DavidS.Thompson-executiveproducer

AbbyS.Whitlow-associateproducer

RobertA.Wilson-executiveproducer

摄影Cinematography

GaryGrieg

TerryHopkins

AllenMoore

PeterNelson

AlanPalmer

BuddySquires

GarySteele

剪辑FilmEditing

GeorgeO'Donnell

JulianaParroni

TobyShimin

原创音乐OriginalMusic

JoelGoodman

演员

琳达·亨特Linda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