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剩余
中文名:生产者剩余
外文名:ProducerSurplus
应用学科:微观经济学
适用领域范围:经济学
1、名词解释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阴影部分为生产者剩余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简介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或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指生产者愿意以低于市场价格生产产品。在图中,在价格P1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OQ1的供应量,但是生产者实际上得到了更高的市场价格OP,于是P−P1的生产者剩余量出现了。在OQ供应量内,阴影面积PVW包含了生产者供应OQ数量产品所得到的额外收入。
简单的来说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就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如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的成本是10元,可票价是40元,那么生产者剩余就是30元。
3、概念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这最后一个商品以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生产者的边际利润=边际成本时能取得私人部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此低于部分就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价格曲线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通俗地讲,就是生产者的会计利润。
举例假如有3家电脑供应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联想的成本是7500元,天想的成本是7000元(均以一单位产品计),如果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
4、定义
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福利经济学(也常见于公共经济学范畴,即财政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前者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后者可以定义为: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
总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
总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卖者的实际成本
5、实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一
图1供给与生产者剩余
①比萨饼的市场价格为10美元/份。以该价格生产者计划每天出售10000份比萨饼,并获得总收益100000美元/天。 ②供给曲线显示了第5000份的边际成本为6美元,所以生产者从第5000份比萨饼得到的生产者剩余为4美元。
③从销售10000份比萨饼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为40000美元/天。
④每天生产10000份比萨饼的成本是边际成本曲线下面的浅灰色区域,它等于总收益100000美元减去生产者剩余40000美元,即60000美元/天。
图1说明比萨饼的生产者剩余。比萨饼的供给曲线告诉我们生产者在第一个价格下计划出售的比萨饼数量。供给曲线还告诉我们每一生产数量上的比萨饼边际成本。如果一份比萨饼的价格是10美元,生产者计划每天销售10000份,每天比萨饼的总收益为100000美元。
为了计算生产者剩余,我们必须求得每一份比萨饼的生产者剩余,然后把这些生产基地剩余加总。第10000份比萨饼的边际成本为10美元,生产者得到10美元,因此,这个比萨饼的生产者剩余是零。对于第5000份比萨饼(图中强调)来说,边际成本是6美元,因此这个比萨饼的生产者剩余为10美元减去6美元,即为4美元。对于第一份比萨饼,边际成本2美元,在这份比萨饼上,生产者剩余10美元减去2美元,即为8美元。
生产者剩余——企业生产10000份比萨饼的生产者剩余之和——是40000美元/天,图中用浅灰色三角形显示。三角形的底是每天10000份比萨饼,高度为8美元,因此面积为(10000×8美元)÷2=40000美元。
生产比萨饼的总成本为销售的收入100000美元减去生产者剩余40000美元(浅灰色的三角形),为60000美元(深灰******形)。生产者剩余为总收入减去总成本,或者生产者的净利益。
案例二
假设你刚刚买了一所新房子,现在需要装修,你找了4家装修公司,准备让这4家装修公司竞价,并让出价最低的公司做这个工程。这4家装修公司的成本分别是:甲的成本是80000元,乙的成本是70000元,丙的成本是60000元,丁的成本是50000元。如果得到的收入超过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每家公司都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由于一个公司的成本是它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最低价格,所以成本是它出售劳务的意愿。每家公司都渴望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拒绝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并且对在价格正好等于它的成本时出售它的劳务持无所谓的态度。
当你接受装修公司的报价时,开始时价格可能是很高的,但是由于装修公司的竞争,价格会很快下降。一旦丁报出了60000元的价格(或者略低一点)时,它就是唯一留下来的竞价者。丁很高兴在这个价格水平时从事这项工作,因为它的成本仅仅是50000元。甲、乙、丙公司不愿意以60000元的价格从事这项工作,工作属于能以最低成本从事这项工作的装修公司。丁公司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由于它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是50000元,但是得到了60000元的价格,也就是说它得到了1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得到的收入减去生产成本。
6、垄断情况
竞争市场中生产者剩余
垄断与社会福利损失分析消费者剩余是指供给需求图中位于均衡点之上与需求曲线之下的部分的面积,反映消费者本来有按比均衡价格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的意愿但是却以均衡价格购买到商品所导致消费者的盈余。
在有垄断*存在的情况下,均衡产量减少,均衡价格提高。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是新的均衡价格变化与需求曲线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增加仅是均衡价格变化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仅仅是上述平行四边形的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被看作社会福利的损失,也称纯损三角形,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垄断会导致价格在比竞争更高的水平运行,给出了垄断*的具体影响:MR=P+Q△P/△Q=P(1—1/£)(1.1)式中MR为边际收益,P为价格,Q为产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垄断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是被广泛认可,供给需求曲线图上的纯损三角形被看作是垄断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
7、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体系,是根据企业的经济剩余扣除企业的消费者剩余等于人力资源创造的生产者剩余的理论,将生产者剩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的体系。
消费者剩余和人力资源使用价值(一)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得大于所支付的代价,即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总效用量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商品的总效用是指商品的总使用价值,其使用量则表示为消费者从某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有用性或满足的量。商品的总市场价值是指商品的总交换价值,即商品所包含的物化劳动量。消费者剩余应归消费者所有,与生产者无关。
(二)企业的经济剩余
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企业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作为消费者在其生产过程中不断消费各种资源包括厂房和设备、各种材料以及劳动力等。企业消费的目的是生产产品创造超过其消费价值的剩余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看成是企业的经济剩余。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但对于个别企业来说,企业的剩余价值并不都是由该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企业的经济剩余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者剩余,另一部分为生产者剩余。企业的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获得超过其生产成本的收益,是由企业劳动者创造的。
企业的消费者剩余是指各种生产资料、厂房设备等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或效用超过这些商品的购买价格。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实质是投资者所买入的,由其他企业创造的,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经济剩余。企业的经济剩余是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它表示企业经济所得的总效用超过其生产成本。企业的经济剩余的大小不仅与企业的各项资源有关,而且与企业各项资源的投入比例和利用效率有关。
(三)人力资源使用价值
从上述对企业经济剩余的分析,可知企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经济剩余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人力资源使用价值是由人力资源交换价值即工资性收入和人力资源创造的生产者剩余构成的。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和使用的厂房、设备、工具是以市场价格购买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计入生产成本的费用是由企业各种耗费的购买价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构成的。会计所反映的生产过程的物质等价转移实质上是“等价格”转移,而不是“等价值”转移。在企业按照历史成本和销售收入计量的企业增值中实际上隐含了企业消费这部分物质的消费者剩余,即企业的增值有一部分是购入的。因此,某企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除用企业全部收入扣除生产资料的历史成本即生产资料的价格外,还应扣除企业的消费者剩余,企业全部剩余价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资产对企业全部剩余价值的作用完全显现出来,则需计算每类资产的等效价格或以生产要素表现的资产的等效价格。
(四)资产的等效价格
从生产的三要素分析,企业的生产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构成的。具体到一个企业生产三要素可分为劳动力、厂房设备、各种生产材料,在会计核算中生产三要素则表现为货币形式的劳动者工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
从经济理论研究可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改变企业的经济剩余。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影响,都可以用边际产品的方法进行分析。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是指其他要素不变时,每单位该种要素的追加投入产生的物质产品单位。
在使用货币计量的条件下,三种要素的投入单位均可用等效价格来计价。因此,每一个会计期间劳动力的交换价格是市场平均工资;固定资产的交换价格可以是折旧或租金(如果企业租入土地使用,则土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使用费);流动资产的交换价格可以看成是企业使用该流动资金的利息。
分析消费者剩余、企业经济剩余产生的原因,得出人力资源使用价值内涵的结论,是建立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会计等式
生产者剩余是属于生产者所有的,是生产者的权益,生产者应该享有对它的要求权。因此,生产者权益应该是生产者作为人力资源所有者而享有的对企业占有的生产者剩余的要求权。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每年的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产投资成本、生产者剩余应符合以下等式关系: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是每年末根据本年资料计算出来的人力资产实际价值,即本年企业人力资产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是每年末根据本年资料计算出来的已经摊销的人力资产投资成本,即企业本年度对其人力资产的投资。每个年度末所计算出的本年人力资产实际价值减去本年所摊销的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是企业人力资源本年所创造的价值即本年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增值部分,其中包括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和用于扩大再生产两部分。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相当于企业公益金,这部分不能用于职工分红,也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者剩余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部分,过去被投资者、债权人无偿占用,实际上它是属于生产者未从企业拿走的剩余,相当于生产者对企业的投资,是属于生产者的权益。这部分用于企业积累的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企业计算年度生产者股本的理论基础。则上述公式可以改写如下:
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年度实现的生产者权益=年度生产者福利+年度生产者股本等=年度企业公益金+年度生产者股本等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等式则为:
资产+人力资产投资+人力资产价值=负债+生产者权益+所有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