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
1、简介
彝族海菜腔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特有的民歌品种,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落。
海菜腔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与其他3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为“四大腔”,彝族均自称曲子。海菜腔历史悠久,清代地方志中,有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描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些与海菜腔有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如传统的异龙湖“二月初十赛歌会”上,要“跳弦”(烟盒舞)和进行“唱曲子”(海菜腔)比赛等。
海菜腔通常由一至二人领唱,众人(三人以上)帮腔,一般是男女对唱。其演唱形式包含了领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挜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唱词工整,内容丰富,可谓是歌中有歌,曲中有曲,有“民歌中的套曲”之说。民间歌手演唱一套完整的海菜腔,少则40多分钟,多则需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海菜腔的唱词大体可分为“正词”、“衬词”两大类。其中,“正词”只有固定的28个字,格式相当于一首七绝诗。而“衬词”多为演唱者即兴编创,内容涉及广泛。海菜腔音域跨度极大,一个老练的民间歌手在演唱海菜腔时,会巧妙地交替运用真假嗓,音色尖亮,优美自然。由于历史上彝汉文化的交融,现在民间演唱海菜腔基本上以汉语为主。
2、历史发展
彝族民歌源于劳动,传播于民间。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发展着。因地而异,各具浓郁的地区特点。"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即性发挥,顺口而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是彝族人民培育出来的民族艺术之花。
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明代石屏人袁润曾在军队*职,后隐居故里,他常进山游玩,听樵夫唱海菜腔,写下五律《礼社渔歌》:
礼社渔家乐,风清晚泊舟。
歌怜喉舌巧,出爱水天秋。
G乃波纹碎,轻肠月影浮。
鱼羹常一饱,不似把人忧。
清初的石屏文人胡瀛,趁月游异龙湖,当即吟道:"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冥蒙里,海菜腔夹醒睡鸥"。
民国年间,石屏的彝家妇女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背运东西,一路上唱海菜腔,跳烟盒舞,劳逸结合,以解困乏。民国《石屏县志》四十卷《奕志》中载:"夷人妇至思茅地,为人负茶至普洱",每唱"胧匆"调为嬉,又名"跳胧匆"(按:烟盒舞民间也称为"跳胧匆")。
这些史料中对海菜腔的有关记载,说明了海菜腔渊远流长,是彝族民众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它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
3、艺术特点
海菜腔是对唱形式的民歌,多数是集体演唱,由一人或两人领唱,众人帮腔。它的曲词保持了彝族民歌风格,但却是用汉语演唱,一般是七言四句或七言六句;节奏细致多变,以四弦伴奏为主,旋律悠长。
海菜腔的唱词广博浩繁,缤纷多彩,有着完整而又系统的唱词体系。内容有反映彝族青年爱情生活的,还涉及到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它的唱词有相对固定和即兴编唱两种。其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随口而来,信口编唱,妙趣横生,比兴巧妙,借景发歌,触景生情,手法多样,变化无穷,都是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直接原型。因此,海菜腔的唱词,无疑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就是它创作的源泉。
海菜腔的唱词,就其内容来分,有“曲子”“侃白话”“花点儿”等,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就唱“曲子”讲,有勾曲、热曲、扫曲、周曲、怨曲、离曲、挂曲、串曲、怪曲、闲曲、试曲等。但每次的演唱,只选择其中一类,选唱四句。唱词的四句28个字,分七腔演唱,头腔六字,二腔一字,三腔五字,四腔二字,五腔七字,六腔四字,七腔三字。这种排列称为“正七腔”或“正七字”。正曲的主要正词均由领唱者主唱,其余腔型则以伴唱或对唱的形式出现。“款白话”,是海菜腔的尾声部分。句式结构多为五字句,用对唱方式进行,它是男女青年们在一起玩乐时用演唱的方式互相夸奖;歌手们在演唱中会随心所欲,信口编唱,显示出惊人的艺术才华。它的唱词类型较多,演唱时间较长,往往是通宵达旦。另就是“花点”,即在两句白话之中插入的唱段。内容千变万化,起伏跌宕,韵味无穷。它是歌手们演唱时的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赞美山川、河流、大自然秀美景色的随口之词。唱词多数为五言句式,对唱的双方均可在自己演唱的一联白话之间,加入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只要姐有心,只要姐上心,有心上心黄不了。”
唱词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汉语演唱。即便是不懂汉语的彝族歌手,唱海菜腔时也用汉语唱词,与汉语五言、七言的字数相同。因此海菜腔听起来,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是和谐、自然,形成歌词的音乐美感。
唱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押韵,规律与诗的押韵规律差不多。它的四句28个字,抑扬顿挫,加上衬词渗透在海菜腔的演唱风格中,这时歌手们应用比兴对偶、反复、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就更能艺术地表达思想内容,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
海菜腔的曲体结构比较特殊,均由拘腔、正曲、款白话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从拘腔开始,给人以开阔洒脱的感觉。正曲歌声高亢苍劲,有穿波逐浪和穿山跨岭的气势,好似哀牢山间的瀑布,一泻千丈,气势不凡,感情十分炽烈。到了落腔和侃白话时,演唱情绪从激情转入低回缠绵的境地,富于说唱性的音乐旋律如山间泉水,细语倾诉,委婉动人,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气息。
4、传承意义
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