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汤面
豆汤面(DoutangNoodles),是四川川南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始于清末叙永,创始人范昆云(1868-1943)。豆汤面有较强地域性,主要面源为加碱细面、宽面、二叶子、搭搭面,风味独特,平民消费,接受面强。豆汤面是叙永人上午的主要食品,是下午晚上的充饥小吃,也是叙永在世界各地游子最为怀念的家乡美食。
1、豆汤来源
豆汤面
2、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豆汤面 | 主要原料 | 面粉 |
是否含防腐剂 | 否 | 副作用 | 无 |
3、制作方法
豆汤面
面汤用猪大骨熬制而成。
面条下锅用开水煮飘锅,熟后起锅装入汤碗,舀一勺肉末盖面上,再舀一勺粑豌豆盖绍面上,叙永豆汤端上桌是不放太多盐,不放海椒,不放醋的,清淡可口,适合各种口味人群,老少皆宜。
餐桌上需配海椒面、糊海椒面、麸醋、豆油、盐、味精、跳水泡菜,客人根据自己口味再调和。
味道特点为味鲜,利汤爽口,大白豌豆颗粒如珠,粉味十足,味美悠长。
4、制作秘笈
五十年代,西大街“饭包包”、南大街温三娘、许启运、沈翰镛的“翰镛村”小白京豆汤面,南大街王奥舟等豆汤面可谓货真价实。目前叙永上百家面馆,豆汤面各有特色,有黄豌豆炖特粑(pa1,软)的,有不粑的,有用绿豌豆的,有三线肉臊子的,有油渣臊子的,都是叙永对美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结晶。
沈先生将正宗豆汤秘诀精简为“一是豆、二是汤、三是面、四是臊子、五是‘底板’”。所谓“一是豆”:是需要用上好的黄豌豆用温水浸泡后放入砂锅微火慢慢炖,待豌豆炖得外圆金黄,里面粉味十足方可备用。“二是汤”:汤是用猪的大腿骨劈开炖熬而成,那骨油熬出来的汤,油珠颗大,香味诱人。“三是面”:面要的是上好的水叶子面。所谓上好就是面要有弹力,土话叫有“筋丝”,要既细而不断,又要下锅煮而不烂,还要使煮面水清亮不浑浊。“四是臊子”:需要上好的“五花肉”用机器碾碎,放些盐腌一下,再放点花椒,姜末儿、盐在锅里翻炒,炒到黏黏的、油油的即成臊子。“五是‘底板’”:这是关键的一道工序。即在盛豆汤面的碗中先放好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葱花、姜末儿、猪油和一勺滚烫的大骨汤。以上这些功夫做足还不够,这煮面的水也有讲究——必须宽、清、开,这样煮出来的豆汤面才香、鲜、爽口。
5、豆汤吃法
豆汤面
6、光荣历史
1916年2月护国军总司令蔡锷将军驻叙永忠烈宫(今县人民医院),随司令部秘书岳选青去正街豆汤面馆“永宁美食”吃后,蔡将军留言:“热热乎乎,便宜可口”,传为佳话。
1983年12月30日*总书记视察叙永县时品尝了叙永豆汤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