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古蔺花灯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20:49:27
...

古蔺花灯是以古蔺为中心,流传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区。是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起源传说

有关古蔺花灯的起始,在其唱词中有这样的叙述:“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唐朝兴起而今,皇母娘娘害眼病,许下三十六盏灯,十二盏上天变成紫微星,十二盏下地化做五谷灯,十二盏留在民间为花灯。”;“武宣王(宋仁宗之弟)闹花灯,抢去妻子罗慧英,抢去妻子罗小姐,包爷抬头把冤申,包爷抬头冤申了,万古流传到如今。”按此推断,古蔺花灯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民风》记载:“正月初八日始,各街竖灯杆下搭灯棚,萧鼓喧阗,游人如蚁,十二至十五夜,加以龙灯、狮灯花灯,谓之闹元宵。”可见,古蔺花灯有史籍记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感恩天地,歌颂爱情,传播公德。

另据古蔺县丹桂区本口乡灯首牟道睛介绍:“牟家灯班的花灯,是一个从赤水县来的名叫马增堂的民间艺人传授的,家传至今,能说出名和姓的已有五代人”。以此口碑推算,古蔺花灯至少也有百余年历史。

2、花灯内容

表演角色

古蔺花灯的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民间称为“童子扮幺妹”,另外还有一诙谐的丑角。谓之“打岔老者”,在节目中穿梭逗趣。

表演服饰

唐二

戴草帽,穿浅蓝色镶白边中式对襟上衣、中式长裤,系红绸腰带,外套浅黄色镶黑边坎肩,扎绑腿,穿草鞋。

幺妹

梳云髻,髻围插花,束长发,戴银耳环、银手镯,穿粉红色绣花大襟上衣、绣花长裙、大红绣花鞋。

梳独辫,头左俩插一朵红色绢花,戴耳环,穿粉红色大襟上衣,浅蓝色中长款,系深蓝色蜡染白花镶白边短围裙,穿黑色布鞋。

表演道具

古蔺花灯在表演过程中,一般会用到折扇、蒲扇、拂尘、方巾、长方巾、牌灯、八面灯、莲台灯、桃儿灯、荷花灯、鼓鼓灯、蝉儿灯等道具,主要以各种灯为主,各种道具的运用和动作手法皆有不同。

表演音乐

古蔺花灯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融入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元素,曲调优美动听,粗犷豪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台上领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形成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热闹场面。

音乐曲调短小精干,多为一段体的上下旬结构。在主要唱词后面有丰富的衬浏,民问称为“须子”,无论表演什么节目,“须子”可任意采用,称为“九转卜三腔”,使花灯歌舞生活气息更加浓郁。花灯歌舞以马锣、钹、大锣、堂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双人造型,都在锣鼓声中进行,而锣鼓又是随着表演者的情绪变化,敲击出轻重缓急的节奏,锣鼓点和舞蹈紧密配合,融为一体。建国后,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频频地来到己i蔺偏僻山区,进行搜集、整理、加工。

表演流程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包括起灯、罢灯外、过路灯、插灯等程序。

古蔺花灯在年前便开始“备灯”(组织队伍、准备乐器、服装、道具等),然后“择期”。一般从正月初二“起灯”,灯班在第一场表演的人家进行参神、辞神(花灯班子都要供奉“灯神”)。在每年第一场表演前,先要举行参拜灯神和辞别灯神外出表演的仪式)的仪式后,便开始走村串户,唱春灯、贺新年,喜庆活动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这天,各灯班要回到第一场表演的人家,举行“罢灯”仪式。仪式是从“参神”开始,然后“翻折子”,即将该灯班从当年起灯始,所有演过的节目,选择其中片段连接起来表演一次,接着“辞神”。仪式进行完毕,灯班敲锣打鼓离开主家,至村外河边,将所扎的各式彩灯焚烧,谓之“送灯归天”,一年一度的花灯活动方告结束。

古蔺花灯只在春节期间活动,且有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表演前,提灯灯师举着圆形、菱形、梯形等各式彩灯。站在场地后方成半圆形,另一灯师(一般为灯首)举着写有“花灯奉贺”字样的长方形牌灯,站在台后*,手执钵、堂鼓、马锣、大锣的乐师们,在牌灯前就坐。准备就绪后,先由“极子”(有时由唐二或打岔老者扮演)上场,说四言八句吉利话,也叫“开财门”,然后请幺妹出场开始表演。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如花灯歌舞《干妹出嫁》中唱道:“一把锄头二面快哟,做些庄稼逗人爱;苏二姐有心跟倒我哟,黄瓜茄子吃不完”。生活气息浓郁,感情质朴无华。每唱完一句歌词,众灯师以至看灯的观众,都要附合着唱一句衬词,形成台上表演台下呼应的热闹场面。在唱歌词时,表演者动作比较单一,主要是随唱词的内容,男女相对做一些象征性的比划,而基本动作和各种双人造型,则是在每句衬词后的锣鼓声中出现。在锣鼓声中,表演者先做一至二个基本动作,然后在每一次锣鼓点的最后几小节,唐二和幺妹做出许多不同的双人造型,如“犀牛望月”、“鸳鸯展翅”、“盘根错节”、“膝上栽花”、“观音坐莲台”等。每表演完一个节目,由主人继续要求表演其它的段子。每场演出节目的多少,均视环境情绪以及主人款待的程序而定。演出完毕,主人赠以“利市”(酬金),整个表演程序结束。

3、艺术特点

综合概述

古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境内2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汉族民间舞蹈的古蔺花灯,使得居住于此的彝、苗等民族及黔北的仁怀、赤水、金沙、毕节、习水等地对此汉族舞蹈予以传习。伴随着民俗节庆活动,以“灯班”为组织,以双人对舞的形式,集地域汉族舞蹈、音乐、戏剧、说唱、文学、美术等多种文化为一体。古蔺花灯基本为双人对舞形式,其丰富的舞步与各种造型具有极高的舞蹈技巧性。

造型特点

古蔺花灯的各类造型则都冠以名字,如观音坐莲台、龙凤翻身、蛤蟆晒肚、盘根错节、鸳鸯展翅、犀牛望月、膝上栽花、日月相印、金龙抱柱等。

队形特点

古蔺花灯的演出是在“堂屋”或院坝进行的。由于演出场地的限制,花灯动作幅度较小,一般没有大的跳跃或翻腾,队形也无多大变化,多是原地边唱边扭或二人擦身交换位置。舞蹈步伐以“十字步”、“花绑歩”、“矮子歩”为主,并按“绕盘架”、“三穿花”的队形流动。

动作特点

古蔺花灯在唱歌词时,舞蹈动作比较单一,主要是随唱词的内容,男女相对做一些象征性的动作,而基本动作与各种双人造型,则是在锣鼓声中表演。舞蹈中的基本动作有“梭铜盘”(唐二右手执蒲扇,围着幺妹左右穿梭)、”“跳转步”(唐二面对幺妹左右跨腿跳转)、“踩十字”与“双飞燕”等。

4、动态特征

综述

古蔺花灯舞蹈分幺妹(男扮女角)、唐二、打岔老者三人的角色扮演。各角色的舞蹈动律动态各有其特点,其中尤以唐二与幺妹的双人造型为主要特色。

幺妹

蹭拧动律动态

蹭拧的舞蹈动律主要以胯部的扭动和脚下蹭步为主。蹭拧基本体态双手在顺风旗位置,左手手巾,右手握扇,上身前倾,重心在前脚掌,眼睛斜视下方。蹭拧动律在基本体态基础上上身前倾尽量与地面保持平行,随着上身前倾将重心推到前脚掌,胯部做前后水平的拧动,左右胯方向拧到朝向一点;蹭步和拧胯为顺边方向,出左脚同时拧左胯,出右脚同时拧右胯。

拽扭动律动态

拽扭的舞蹈动律动态主要以躺身和胯部扭动为主。拽扭基本体态双手在顺风旗的位置,左手手巾,右手握扇或各式花灯;上身往后躺,胯部向正前方顶出,双腿自然屈伸,重心在后脚跟,眼睛俯视斜下。拽扭动律在基本体态的基础上脚跟先着地,胯部做前后的水平扭动带动上身扭动,双腿随脚跟的前进做自然屈伸。出脚与胯部扭动是一顺边的方向。

基本动作

三步进退

1―3拍,左脚起向前跳三步,头略左倾,手做“前双绕花”。

4―6拍,右脚起向后跳三步,头略右倾,手做“后双绕花”。

游颤步

1拍,左脚向右前迈步同时双膝屈伸一次,双手“捏巾”,右手至胸前,手心向前,左臂侧后悠,身微右倾左拧,头微左倾,眼视右前。

2拍,双膝屈膝一次。

3~4拍,做第一至第二拍的相反动作。

5拍,脚动作同第一拍,双臂向左小的横摆,头微左倾,眼前视。

6拍,右脚向左前迈步,右“双晃手”头先右倾再向左,眼前视。

7拍,上左脚成右“踏步半蹲”,右手经掏向右前“推掌”,左手叉腰。

8拍,停住。

唐二

唐二的舞蹈动律动态特征主要是半蹲、屈膝、直腰、顶胯。右手一般持蒲扇,左手徒手。

基本动作

梭铜盘

1拍,左脚向左跳落成右“虚步”(右膝微屈),左“托掌”,右手旁抬“绕蒲扇”,身微左拧右倾,头微右倾,眼前视。

2拍,脚做第一拍的相反动作,右手“绕蒲扇”至“托掌’位,左手经胸前划至旁。

横踏踢步

1拍,右脚全蹲,左腿向左伸出,脚跟着地,两手于头上方向左摆,身左倾,眼视前。

2拍,做第一拍的相反动作。

古树盘根

准备,两人面对面站“小八字步”

1―4拍,幺妹先双手扶唐二肩,双脚跳起,两脚夹住唐腰

5―8拍,幺妹做“掸花”,唐二碎踏步转圈,眼视幺妹。

金龙抱柱

1―2拍,唐上右脚成“前弓步”,幺妹左脚站唐二腿上,右脚踏踏唐二左肩,唐“摇蒲扇”

3―8拍,唐以右脚掌为轴左脚移动,向左转圈。

5、范围分支

分布范围

古蔺花灯以古蔺为中心,流传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区。曾经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古蔺县的24个乡镇,其中尤以永乐镇、太平镇、二郎镇、水口镇为盛。每个乡镇都有一、两棚(“棚”当地称一个花灯班子为一棚灯)甚至四、五棚灯,每棚灯少至七、八人,多至十余人,由民间艺人和爱好花灯表演的人组成。

主要分支

截止2014年,古蔺全县20余个乡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花灯队。主要的分支有椒坪花灯队、永乐花灯队、奢香花灯队、丹桂花灯队、土城花灯队五支民间骨干花灯队伍,辐射着古蔺花灯传习、授教、展演等活动。

6、代表人物

古蔺县对古蔺花灯传承人进行考察,并于2014年6月2日,确定了陈跃均、姚占楷、谢建刚、陈泽开、程第昌五位古蔺花灯优秀代表传承人,将按《古蔺花灯传习活动考核细则表》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唐二、幺妹人才,建立展演队伍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展示活动,共同保护好古蔺花灯这一优秀汉族传统文化。

7、传承保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蔺花灯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

古蔺花灯的表演从未间断,唱词内容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主要。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以民间艺术形式通过传统的节俗活动延续至今,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歌舞代表作。

1995年以来,古蔺县对花灯进行了多次全县性普查摸底,对所收资料予以了整理,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蔺花灯进行了录音、录像,并对境内每个灯班及传承人予以了登记、造册。

2005年,古蔺县对花灯的道具、服饰、场记、音乐、动作等作了详细研究,编制了优秀汉族民间文化《古蔺花灯》,录制了《古蔺花灯》专题光碟,系统介绍了古蔺花灯。

2005年至2007年,古蔺花灯先后被列入古蔺县、泸州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起,古蔺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古蔺花灯的传承、保护与宣传,并给予古蔺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经费支持,定期开展传习活动。

2014年,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秋季,古蔺花灯正式在古蔺镇一小、古蔺中学、永乐中学、大寨中学、马蹄中学、马蹄小学6所试点学校开展古蔺花灯进校园活动。并编印了中小学生《古蔺花灯知识读本》,创作了适合中小学生练习的花灯操,将古蔺花灯简介、历史、传说、流程、角色、道具、服饰、音乐、舞蹈基本知识普及给每位中小学生,培养新型的花灯接班人。

8、获得荣誉

古蔺花灯获奖记录

节目名称 活动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古蔺龙灯》 “首届四川泸县中华龙文化活动周” 二等奖 2012年6月
《闹花灯》 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 一等奖 2012年8月
《古蔺花灯—四季花儿开》 “唱响山歌——四川省首届传统民歌大赛” 一等奖 2012年9月
《闹花灯》 全国少儿春晚 金奖 2013年1月
《古蔺花灯》 四川省首届广场舞大赛 二等奖 2013年9月
《醉花灯》 泸州市第三届群众文化旅游节 获一等奖 2013年9月
《醉花灯》 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比赛 剧目奖 2013年11月
《醉花灯》 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比赛 观众最喜爱节目奖 2013年11月

9、外界评价

“古蔺花灯”是流行于古蔺县一带的民间汉族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凤凰网评)

古蔺花灯是四川省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新华网评)

上一篇:双雄

下一篇:古蔺黄荆风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