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
绒绣又称绒线绣,是上海市新兴的汉族工艺美术品之一,即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出的一种工艺美术结晶。
中文名:上海绒绣
外文名:woolenneedlepointtapestry
分类:工艺品
1、简介
上海绒绣
上海绒绣是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用各色维绒线一格一针地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绣制时随画换线,因彩施色,因而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形象生动。近几年来创造了善于表达不同景物的乱针绣,使绒绣的表现力更强,更富于质感。不但能绣制盘垫、书包等日用品,更善于把国画、油画的笔墨情趣和盘托出,把人像摄影的真切传神再现屏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历史传承
工艺传入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徐家汇天主教的修女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在教友和浦东农村中传授西方绒绣技艺,形成了上海绒绣的源头。后有外商收购修女的绒绣出口,因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其需求。1918年,美籍犹太人福斯特格莱在上海圆明园路四川中路50号的谦礼洋行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来料加工。192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传授技艺,泰兴花边行招收的绣女开始扩大规模绣制作品。当时的绣品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用色比较简单。鞋面花、粉盒面、提包面、靠垫等图案绣品及拖鞋、手提包等半成品绒绣花片陆续出口。1929年,“谦利”、“公信”、“兴泰”、“伟公”、“太平洋”洋行的绣工人数达300人,月产品已达1000余件。
本土生根阶段
三十年代以后,上海绒绣的从业人数渐多,生产有所发展。开始有中国商人开设花边行,对农村从事花边、抽纱和绒绣等副业的妇女发给原料,收回半成品,集中加工整理后供外商出口。原先在谦礼洋行任职的买办――陆家嘴杨家宅人杨鸿奎在位于浦东的陆家嘴路(花园石桥)开设纶新绣花厂,包揽谦礼洋行的全部绒绣订单。随着业务逐渐扩大,杨鸿奎又开办了新华、华新、丽新和博美等6家绣花厂。此时,上海绒绣已一改原来简易的图案和针法,可以提供图案新颖、针法多样并具有装饰性的日用品。绣花厂订单纷至,人们争相购置,上海早期绒绣生产基地在浦东形成。
工艺分流、形成风格阶段
1943年,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首先运用绒绣的拼色工艺复色绣制,攻破绒绣色彩过渡的难点,创作出第一幅绒绣人物肖像《高尔基》。刘佩珍开辟了中国绒绣艺术品创作先河,上海绒绣的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并进入了绒绣艺术品的创新时期。
1949年9月,刘佩珍绣制了《*像》,向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献礼。1949年12月,刘佩珍(五姐妹)绣制了《斯大林像》敬献给斯大林70寿诞;从此,我国的绒绣艺术品不断走出国门。之后,刘氏姐妹又先后绣制了世界文化名人肖邦、莫扎特、泰戈尔肖像,绣制了《日本富士山》、《周总理像》、《巴黎铁塔》、《高尔基》、《莫斯科大学》、《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绒绣艺术欣赏品。
上海绒绣
1957年,高婉玉在绣制《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夜景》时,采用人造丝绒表现灯光,突破了绒绣原有材料的局限,取得了画面华灯灿烂的效果。高婉玉的代表作《鲁迅与萧伯纳在上海》、《列宁像》、《孙中山与宋庆龄》、《敬爱的*总理》、《*像》、《苏武牧羊》、《嫦娥奔月》、《得莱斯登尔宫》先后问世,创新的手段和精湛的技艺,使上海绒绣从一般装饰日用品发展为艺术欣赏品。
上海绒绣艺术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还有与高婉玉同时代的绒绣艺术家张梅君的贡献:张梅君创造了不见针迹的双面绒绣和镶嵌绣等新工艺,留下了《周总理与尼赫鲁》、《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总理同美国里根总统、南希夫人谈话》、《南湖纪念船》等代表作。
工艺成熟阶段
上海绒绣
发展大型作品阶段
九十年代后,绒绣艺术品开始趋向于大型建筑的室内陈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多个厅和许多大型建筑内部多用大型绒绣壁画装饰,如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与各族人民在一起》(830×350cm)、香港厅《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夜景》(830X360cm)、上海厅《上海外滩夜景》(1050×150cm)、《浦江两岸尽朝晖》(804×319cm),国宴厅《万里长江图》(1408×403cm),澳门厅《中西荟萃・澳门之夜》(705×270cm)、重庆厅《山城夜景》(1100×330cm)、*军委第一接见厅《革命圣地井冈山》(801×258cm)、外交部南楼多功能厅《清明上河图》清院本(局部)(1170×347cm)、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长城》(542×220cm)、陈云纪念馆《荷香图》(320×130cm)、大庆指挥中心大楼《油田日出》(580×210cm)、北京中美贸易中心大楼《郑和下西洋》(530×320cm)、《沙漠驼铃》(240×780cm)、《民间贸易》(300×400cm)、人民教育出版社贵宾室《黄河壶口瀑布》(450×160cm)、北京居然大厦《居然大厦夜景》(332×211cm)、山西迎泽宾馆《巍巍太行》(983×402cm)等。其中,河南黄河迎宾馆巨幅绒绣《嵩岳秋色》(1630×650cm)的绣制面积达106平方米,创绒绣史之最。巨幅绒绣的陈列装饰效果是目前我国其他工艺品所无法体现的,上海绒绣再一次充分展示了自己特有的价值。
3、特点
在百多年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的设计制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
表现题材广泛。上海绒绣的表现对象既有油画、国画,也有摄影作品,写实绘画、抽象绘画,人物肖像、动物、风景、花草图案都可以成为绒绣蓝本。上海绒绣擅长表现名山大川、古典建筑、文化古迹、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也可根据个性化创作图稿,绣制别具一格的艺术欣赏品。
艺术效果独特。上海绒绣远观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近赏色彩丰富有变化,层次复杂而分明。整个画面由多种色彩交融汇合,通过人们视觉感官的反映,形成独特的复色艺术效果。
观赏性强。绒绣作品不反光,视觉效果柔和,质感厚实稳重、富丽高贵,无论观赏者从正面还是侧面观赏作品,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从画稿到绒绣并非是被动地效仿和临摹,而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它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表达出绣制者的理解和个性。不同题材、尺幅的绒绣作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楼、堂、馆、厅、室的陈列布置,其艺术效果是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
4、主要技法与工艺流程
基本针法
上海绒绣的基本针法有粗针、细针、板针等。
粗针。粗针是在1英寸10目的二横二直经纬线组成的麻布上以一大方格绣制1针的针法。其制作可分为正面斜、反面直和正面斜、反面斜两种。正面斜反面直的直针是一种常用针法,省线,宜于绣制大幅作品,也可投入批量生产。正面斜反面斜的横针针法较厚实,不易露底,效果较好;但因反面也是斜向,所以比较费线,不宜做大幅作品,适宜做人像的面部等画面局部。
细针。细针在1英寸10目的二横二直经纬线组成的麻布上,用单根线以1小格为1针(即4小方格为4针)绣制。粗针的1/4针就叫细针。细针的制作方法只有正面斜、反面斜一种(横针)。这种针法刻画细致,但非常费时且成本高,不多运用。有时为了使绣品细致、多变化,或当某些日用品的花纹或欣赏品的脸部及肌理不能用粗针表现时,可以适当采用。(水果细针、面部细针、眼睛细针、花卉细针举例)
板针。板针需跳格绣制,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横有直;板针又可分为有规则板针和无规则板针两种。有规则板针固定跳格绣制,如每格针都是5格一跳或4格、3格有次序地跳格绣,省线,省时,一般适用于日用品的铺底,也可用来绣制日用品的图案花纹标记、书法、印章等。不规则板针参差跳格绣制,3格、6格、4格、2格都可以跳,没有一定的格数限制,比较灵活。目前这种板针有时也用在艺术欣赏品的天空及河水倒影等的绣制,但应根据画面的组织结构,为更好地表现主体而适当采用。
新针法。新针法常用于绣制国画的书法题词及印章,也根据动物有规则的毛势绣制。作为绒绣的特殊用途辅助针法,一般用在日用品或现代装饰壁画上。
绒绣艺术品特殊技法
针法
上海绒绣工艺流程:1.设计定稿2.按比例放大3.读图分割4.裁麻5.拷边缝合6.拣线7.自行染色8.排线9.拼麻10.打格11.勾图12.劈线分股13.合股拼线14.复色绣制15.校对调整16.接色17.拼接18.整体检验19.局部修正20.装裱上墙
绒绣基本工序
绒绣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设计选稿、缩放、染色、上绷、绣制、质检等。“设计选稿”要求确定未来绒绣作品的内容和尺度规格;“读图”要求参与绣制者认真分析和理解原稿境界;“缩放”是按比列将画稿放大或缩小以适合绣制;“分色、配料”是由专门人员从储备线里挑选出配线。“染色”工艺主要用于艺术品绣制。染色需准备搪瓷盆、玻璃棒、脱水机、竹竿等工具,然后根据图稿及所绣作品的规格大小,分析色系、色阶,估算各种色线的线量,做到“量、色对应”。染色工艺中色彩的准确程度与染料(红、黄、蓝三原色)的成分比例、添加投入有关。线色浓淡与高温下置放的时间长短、投入染料与水的比例有关。小规模染色一般凭借经验积累目测,大规模染色需借助小样测试后确定颜色配方比例。染色完成后专门人员将色线按色系由深至浅“排线”,保证不缺色。然后裁剪麻布,按照画幅规格“拼接麻布”;依次在图纸和底布上打九宫格;待底布“上绷”,在绷架上绷挺,就可以“勾图”、“翻样”(用绒绣的语言来表达画稿)了。绣制结束后的“质检、验收”工作同样重要,绣制者要将作品与原稿进行反复对照,作必要的“调整、修补”,经过“整烫、缝合、整理、配框”,才能打包出厂,安装上墙。大型绒绣作品还需要建筑装饰工作人员配合收边。
5、名人名作
唐明敏
6、现状与探索
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在地方*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帮助下,成功将“上海绒绣”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2000年,在国务院及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精神鼓舞下,当时上海红星绒绣厂、东方绒绣厂的一批退休、待退休、协保、流失系统外的绒绣技术人员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泾南路重组创业。
上海绒绣
一幅绒绣艺术品的完成,除了多道工序的合作外,还需要一个工艺师付出至少几个月的创作心血,有的作品完成甚至需要数年。绒绣艺术品制作不仅绣制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技艺要求严谨,且对专业绣制人员的艺术灵感、悟性和创新素质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一件绒绣艺术品的投入产出比不同于一件普通生活用品,其市场价值需要得到新经济时代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培养一位出色的绒绣艺术工作者,也成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工程最困难的组成部分,没有三至五年时间很难见出成效。
上海绒绣
为了将上海绒绣艺术发扬光大,“黎辉绒绣”除坚守绒绣这块传统文化阵地外,还积极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扩大绒绣艺术对都市生活的影响。“黎辉绒绣”先后为社区举办多期绒绣艺术普及培训,组织社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爱好者体验绒绣艺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大众绒绣欣赏水平,培养绒绣艺术潜在专业人群和欣赏人群。此外,“黎辉绒绣”也积极大胆地尝试与时尚产业领域合作,为时装“秀”提供绒绣艺术元素,与其他时尚产品结合出现,以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