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文化
糜子(有的地方将其粳性的称为稷,将其糯性的称为黍)是我国北方旱区的稳产作物。
名称:糜子文化
糜子盛产地区:北方旱区
1、糜子的特点
糜子(有的地方将其粳性的称为稷,将其糯性的称为黍)是我国北方旱区的稳产作物,我国糜子播种面积变动较大,但糜子产量的变异幅度较粮食总产量的变异幅度小。粮食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粮食总面积变异系数的2.2倍,而糜子总产量的变异系数则为糜子总面积变异系数的1.8倍,说明糜子本身产量要比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
糜子
糜子是水分高效利用作物,糜子是半干旱区的主要秋粮作物,生长期与雨热基本同步,在多数年份水分不成为限制糜子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糜子种子发芽需水量仅为种子重量的25%,而高粱、小麦和玉米则分别为40%、45%和48%。所以,在干旱地区当土壤湿度下降到不能满足其它作物发芽要求时,糜子仍能正常发芽。糜子比谷子、玉米维持了较高的叶水势水平,遇旱后,糜子蒸腾速率比谷子、玉米降低幅度大,蒸腾调节优越,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在同样干旱条件下糜子的抗旱能力胜过高粱、玉米和谷子三种作物。糜子品种生育期可塑性比较大,可以播种后等雨出苗,也可以根据降雨情况等雨播种,是重要的避灾作物。糜子是水土保持的优良作物,糜子的生长发育期与降水规律相吻合。在其生育期内能有效增加地表覆盖,强大的须根系对土壤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由于覆盖降低了地表风速,从而减轻或防止风蚀,同时,还能起到减轻雨滴冲击、阻止地表水径流的作用,使更多的雨水浸入地下,减少水土流失。另外,覆盖地表还可以防止地表板结,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从而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2、糜子的种植区域
我国糜子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地区,即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宁夏银南、固原地区,甘肃庆阳、平凉、定西地区,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市,陕西榆林、延安市,内蒙古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市及黑龙江嫩江地区,吉林白城地区。这些地区土壤瘠薄、土地广阔,干旱少雨,年降水量300~500mm,无霜期短,糜子是这些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糜子有粳糯之分。我国包头、东胜、榆林、延安一线(东经110°)以东地区,主要栽培糯性糜子,越向东延粳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几乎不种粳性糜子;该线以西地区,主要栽培粳性糜子,越向西延伸糯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在青海、*,几乎不种糯性糜子。
3、糜子文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乡江南盛产稻米,中原大地、关中平原主产麦子,我们府谷就出产糜子。
糜子是我国传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排行老大,种植面积占粮播面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产量占粮食总产一半还多,亩产500斤左右,最高可达700斤,创全国纪录。农业部在我县召开的全国糜子产业研讨会上,木瓜的糜子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被誉为全国“糜子之乡”。
我们的先祖很早就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品验和验证,总结出一套非常经典而又简明实用的“糜子经”,用以指导祖祖辈辈的生产。诸如:“芒种糜子急种谷”、“干种糜子湿种谷”、“夏至不种高山黍,强种十天小红糜子”(播种)、“糜锄点点谷锄针”、“锄糜糜,溜皮皮”、“糜一锄,谷一耧”(锄苗、中耕)、“谷子出的拖泥穗,淋了糜子的花”(雨量)、“重(chóng)茬糜子用手挽,重茬谷子用斧砍”(茬口)、“春风吹满渠,糜子压死驴”、“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打至腰”(测产)、“糜子上场,酸枣绵囊;糜子焦稍儿,花红酸枣儿;糜子进瓮,酸枣沤粪”、“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抱住哭”(收割)、“湿打糜子干打谷”(碾打)等等。
糜子
糜子有软硬之分。软糜子,即有黏性的,叫“黍子”,脱壳后叫软米;硬糜子脱壳后是糜米,通称“黄米”。糜子,古称“黍”,它的种植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诗经·王风·黍稷》中就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描述。
糜子为“五谷”(稷——谷子、黍——糜子、麦、菽——豆类、麻)之一,老乡也把粮食作物通称为“糜麻五谷”。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养”即给养,基本生活资料。糜子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是老乡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命粮。过去,一年四季,天天误不住吃粥茶米饭的户子,也就算厚成、裕实的人家了。就是现在,你到了乡间,进了哪个村,推开哪家门,没有几大瓮糜子!
“晌午捞饭早起粥,黑夜熬的喝稀粥。”糜子的种植有“糜子经”,米饭的做法也有“炊爨经”。同是米饭,因下米、用水、用火不同,就能做出不同形态,不同功用的米饭。“紧火捞饭慢火粥,不紧不慢熬稀粥。”加水多,用快火、急火,用笊篱捞出来,米粒一粒一粒的,是“捞饭”;用水不很多,米将烂撇出米汤,慢火焖成呈黏稠状,不流动,用筷子揽着吃的,是“粥”;水宽淘,火力不文不急,熬好后有点儿黏,但还是流质的,筷子挑不起,嘴就在碗沿上吸溜的,是“稀粥”,亦称二不溜溜稀粥。过去,人们开玩笑说,山西保德那边喝稀粥,隔河府谷这边还能听得见,可想其“稀”。水多米少,熬好了还能照见人影的,是“米汤”(非捞过饭有汤无米的米汤)。
我们府谷将米饭分得如此之精细,命名是确切的,各品种迥然不同,丝毫不爽;普通话里的涵义却与我们有明显的不同。
普通话里,将“稀饭”解释成“粥”,“粥”解释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将“粥”与“稀饭”等同起来。又,“米汤”解释为“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见《现代汉语词典》“稀饭”条,“粥”条,“米汤”条)又把“米汤”与“稀饭”等同起来。
其实,“粥”与“稀粥”、“米汤”的区别,古代就很分明的。元·无名氏《争报恩》剧三:“〔关胜上云〕有粥么?〔店小二云〕老叔,有粥有粥。〔徐宁上云〕有稀粥么?〔店小二云〕有的是稀粥。”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也说:“做饭
不足则粥,做粥不足则做米汤。”
米饭除了上述品种外,还有酸饭(捞饭、粥、稀饭)、糕、粽子、凉糕、凉粉、茶米(熟米)、米窝窝、摊黄儿、米圪垯、米糊糊(过去,哺育缺乳婴儿)等等。关中人吃面花样翻新,其实,我们米饭品种之多,比起他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人们常说,“吃饭吃米,说话说理。”意思是说,我们吃饭顿顿离不开米(主要是黄米)。因为“五谷为养”,吃米才养人;我们说话句句要讲道理,讲理嘛,才能服人。“嘴”的两种功能,即人生的两件大事——“吃”和“说”,只有抓住了“米”和“理”,才抓住了根本。
府谷人淳朴,善良,讲道理。府谷人吃饭吃米,还能“吃出道理”。
譬如:用“糜茬谷茬,一裹连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地发作。“米里头也有颗价(jie)糜子”,比况世上没有绝对的纯净。“一场糜子铺就绪览”,比喻大局已定。“糜子打在窖里,龙王爷送进庙里”,比喻大功告成。人们吃完捞饭,总习惯性地喝些米汤,“尽(jǐn)吃捞饭,汤就上来来”,比喻前事还未结束,后事就接连而来。“干吃捞饭不喝汤”,比喻光占便宜,不受负累。菜加在饭上吃,是“泡”;菜饭分别盛在碗里和盘里,边吃饭,边夹着吃菜是“就”。“泡上又就上”,比喻事物叠加在一块儿。“捞饭盆头白(读如别入)大的”,谓靠人养活,白吃白喝。“不吃黄儿,不拉摊”,比喻与我无关,不得利,也不参与。窝窝要蒸,饼子要烙,做法不同,“窝窝蒸饼子”比喻不合常情,有悖常理,等等。府谷人能吃苦,也有思想,仅仅从米饭就能升华出如此丰硕的道理来,“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由此及彼,即事明理,实在是睿智的表现。
4、陕北糜子精神
糜子是陕北农作物重要品种之一,因为糜子具有耐干旱、耐风沙等天然特点而在陕北广泛种植。糜子虽小浑身是宝,说的一点没错,糜子发芽长出地面看上去和谷子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它俩就是天生的孪生姊妹,但糜子的成长过程和附加价值更像陕北人的秉性。
笤帚
当糜子刚刚长成幼苗的时候,往往是陕北春天气候最恶劣的时期,干旱、风沙,甚至倒春寒都是考验糜子的手段,糜子爬出地表,我们能看到它娇小嫩枝,白生生的细根牢牢的扎在地表,即使风沙把小糜子吹倒,一大半细根暴露的外面,但它依然凭借剩余的毛细根死死的拽在地里,一有机会它裸露在外的毛细根还会不择时机重新扎进地表续给张开不久的叶子供应水分。当糜子长大露出糜穗的时候那是糜子最漂亮的时候。糜子穗脱粒后可以做成笤帚,糜子杆可以用在盖房铺顶起到保暖作用;糜子的成熟颗粒可以蒸成黄米饭、做成黄米酒,而用软糜子做成的黄米年糕更是逢年过节、生日寿宴、接待贵客高朋时必备的食物。
软糜子做的年糕具有色黄、质柔、味甘等天然特点,是陕北年糕的主要原料。当然患有肠胃毛病的人最好少吃,于是谷子也就是酒谷子年糕弥补了糜子年糕的不足。酒谷子是陕北年糕的重要原料之一,因为酒谷子具有天然凉性,所以老少皆宜,食补价值更加突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陕北糜子就是陕北人民诚信、厚德、高远的精神载体。
上一篇:幼师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下一篇:党的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