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现世主义

科普小知识2022-12-26 15:05:39
...

简言之,现世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强化版,即更加追求眼前的、短期的、不择手段的利益,越发地忘记了精神的皈依和心灵的抚慰。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无论是*人、香港澳门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中文名:现世主义

外文名:Secularism

属性:现实主义的强化版

历史渊源:中世纪晚期

1、历史渊源

中世纪晚期,在教会控制被削弱、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渐确立。资产阶级要求个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也浮现水面。人文主义者却提倡以人为本、人性高于种性的时代主题,它们高扬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两面大旗,向宗教禁欲主义、保守主义和反动人性观挑战。

对于现世主义,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在西方学者看来:“现世主义——是文艺复兴时社会上一种显著的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

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

2、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现世主义者理直气壮的口号。追问下去,为什么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怎样活?活在当下,能不能活在未来?

活在当下,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当下是活生生的,可感知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因此,它是最可相信、最有说服力、最有认同基础的生活。哲学称之为形而下的生活。越具体的生活,越是值得追求,如包括湘菜能感觉得到辣味,鲜花散发出清香,五颜六色的服装,刺耳的音乐,到手的金钱等在内的一切物质生活。具体可感知的就是价值,就是意义。其实,这是冒用了价值、意义之名。因为,价值、意义是精神上的追求,是不可触摸的、不具体的,是形而上的判断。

如何活呢?就是众人怎么活,个人就怎么活。个人活在众人的影子中,众人活在共同的个体中,结果是众生一致,一味雷同。众人追求功名利禄,个人就跟着走;众人追求经济超越,个人就跟着走;众人追求疯狂娱乐,个人就跟着走。个人在跟着走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没有了本真的个性,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流浪汉。一开始跟着走的时候,个人还扭扭捏捏,不好意思,走着走着,就放开了、无所谓了,到最后就自然了,已然分不出你、我、他来,可谓自我的虚无超越。

异口同声,圈子生活是一个很好的活法。官圈中的权力、关系、职位、级别、待遇、名利成为众生共同的追求,张口就问赵股长、钱科长、孙处长、李局长最近是否升迁了,搞什么大项目没有,有没有出国玩了,是否与某某书记、老板、明星共进晚餐了?商圈中的市场份额、广告额、买卖招数、销售总额、造假、以次充好,把一群群的大小商人弄得团团转。娱乐圈中的名气、粉丝、角色、片酬、票房、潜规则,诱使众位明星忙忙碌碌。体育圈中的名次、金牌、赞助、薪金成了强身健体的不二追求。媒体圈中的爆料、独家、煽动性、读者量、窃听术、狗仔法,造就了一个喧嚣的社会舆论场。学术圈中的评职称、假学历、抄袭、代笔、走穴、近亲繁殖、跑课题,供养了一批犬儒份子。医疗圈中的红包、误诊、排队、野蛮性讽刺了整个社会的动物性。律师圈中的串供、做假证、捞人、拿回扣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失去了最后的救济。

圈子生活好吗?不好。圈子内的游戏规则不为圈子外的人所知,圈子外的人要进入圈子内,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交易成本,久而久之,圈子的结构固定化了,圈子与圈子之间不再信任,跨圈子的流动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众生一致的市场交易、公私交易、钱权交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交易的筹码。圈子生活逐渐演化为社会的绊脚绳,造成彼此之间的紧张,激化着你、我、他之间的矛盾,破坏着社会的稳定。

能不能活在未来呢?未来太远了,看不见、摸不着,不可预期,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是一种懒得做的梦。谁关心未来,谁就是一个*,因为你一关心未来,你就会失去当下,当下与未来是没有关系的,是断裂的。哪一个追求GDP的*想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呢?哪一个开发商想在未来为穷人造房子呢?哪一个明星想在未来保持自己的国籍呢?哪一个冠军想在未来丢掉光环呢?哪一家媒体想在未来门庭冷落呢?哪一个教授想在未来做一个形而上的人呢?哪一个医生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还当医生呢?哪一个律师还想在未来为中国的*而抛头颅、洒热血呢?

活在当下成了一种病,一种近视病、精神病。活在当下的人在深夜惊醒时,常觉得心灵空荡荡的,肉体仅剩下一个躯壳。

人可以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此,还在于追求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灵魂深处的宁静港湾。

对于官员来说,去官僚化也许一种好的选择;对于商人来说,去利润化也许能擦干资本的血迹;对于明星来说,去掉表演的虚伪也许是真正的境界;对于冠军来说,享受运动的快乐也许更有意义;对于媒体来说,展示本真的人性也许是归宿;对于教授来说,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也许更能带来光明;对于医生来说,为自己看病也许能知道病在何方;对于律师来说,肩负*、公平、正义的责任也许更应冲锋在前。

3、消极影响

时至今日,中国人做梦的能力在减弱,因为他们正深陷现世主义泥潭,不得自拔。现世主义把整个现实生活功利化了、模式化了、雷同化了,把人性的五颜六色幻化成单一色,减弱了人性的张力,削弱了现实生活的美学性,更是把人做梦的权利剥离掉了。

活在当下的人在深夜惊醒时,常觉得心灵空荡荡的,肉体仅剩下一个躯壳。

超越性力量的光辉会照耀那些现世主义人群苍白的心灵,给他们以震撼、感悟、抚慰,甚至以了悟一生的启迪。

*的力量越大,越不利于超越现世主义,因为*关注的必然是当前,而不是未来,否则其合法性就会动摇,就会被新的*代替。

4、现世一生

今天,中国人的一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胎儿还在母亲腹中时,胎教就开始了,为的是可以造就一个很好的智力。有好的智力,干什么?听父母的话,乖,孝顺,做一个好孩子。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伦理教育意识从婴儿时就行动了,为的是把孩子纳入既定的伦理模式,进入设定的程序,成为一个可控的、可依靠的、可光宗耀祖的人。

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为了婴儿的奶粉着急。国产的奶粉不可靠,外国的奶粉不好买,替代品又担心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四处抢购放心奶粉的父母们,招致了包括加拿大、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父母们的一致谴责。同是父母,为何相煎太急?

好不容易,孩子长到三四岁了,父母们又开始为孩子的幼儿园教育着急了。找一个幼儿园难,找一个好幼儿园就更难了。学费太高了,比上大学的费用还高。如果你想选一家名牌幼儿园,光是那赞助费就够你掏的,到城市内打工的父母们想都别想。同是中国公民,上一个幼儿园都这么难,人的基本权利保护的形势堪忧啊。

上不了好的,上个差的,实在不行,就不上。等着上小学,上了小学,就要学会考试,学会拿分数,学会处关系,学会现世主义的操作手法。小学升初中,又刮一层皮,要上好初中,得有好学区。上了初中,上高中,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那分数拿。与此无关的知识少关注,与此无关的梦少做,与此无关的事少想,就是一个“考”。高考状元的榜样在前面招手,考上好大学的名利在前面摆放,找到好工作的诱惑在前面呼喊,光宗耀祖的希望在前面实现。

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明白,原来生活不是那个样子的。一部分人成了“愤青”,一部分人成了世故。“愤青”开始体验愤怒的情绪带来的快感,抒发着受教育十多年以来的愤慨,啥都看不惯,啥都要骂上几句,骂完之后开始迷茫,到底该怎么办?没有答案。社会告诉他们随波逐流,众人怎么过,他们就怎么过吧。世故们比“愤青”的遭遇好像好一点,因为他们入世早,在学校就体验了懂眼色、拉关系、搞交易、厚黑学,在现世主义生活中实习,到了社会倒是适应得快,很快就成了社会的引航者了。

进入社会至退休之前,他们都在社会的带领下,保持高度的统一步调,忙忙碌碌过一生,社会就在他们的轮换更替下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到后来,活明白的人说了两个字“后悔”,有的人还变成了“愤老”;没活明白的人说了两个字“挺好”,然后向后代们传授自己的光辉经验。

于是,人的一生就在这种稀里糊涂的过程中划上了句号。换句话说,现世主义垄断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活得这样没有光彩,这样没有意思,真是可悲。更为可悲的是,现世主义把整个现实生活功利化了、模式化了、雷同化了,把人性的五颜六色幻化成单一色,减弱了人性的张力,削弱了现实生活的美学性,更是把人做梦的权利剥离掉了。

5、国家对比

印度和中国相邻,却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隔开,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与印度大不相同。

中国人与印度有许多共同之处:敬重长者和权威,重视学习,热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优越地位。而双方的差别则可以归结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观。中国人是“现世主义者”,而印度人是“来世主义者”。印度关心的是来世,因为它会支配现在的生活。这种观念导致印度人对目前的生活趋向于否定和悲观。

中国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们看来,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于在他们眼中只有“今世”,中国人愿意尽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过得平和、舒适和富足;他们更愿意面对现实,做实用主义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并幻化了诸多神灵以供敬仰。敬神是出于畏惧,或想得到切实的好处(发财、升官、得子)。印度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取悦神灵,并创造出天堂和地狱概念及作孽和积德等观念。

虽然佛教试图将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传入中国,但中国人依然不像印度这样来看待孽与德。佛教、*及基督教都曾传入过中国,但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仍显得不冷不热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印度人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们信仰精神与灵魂,中国人却要和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打交道。对印度人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意愿比表达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形式和表达则比精神和意愿更重要。

印度人靠积极上进、非常自信地来处处显示自身的优越感,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显得非常谨慎、仔细和谦逊。他会和你谈你的事情,却闭口不谈他自己。当要合影的时候,一个印度人会使劲向前挤,而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除非有人特别邀请。

印度人出于自大心理,往往会把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中国人则会把牌留到最后,而笑到最后的往往是他们。中国人非常善于使用拖延的技巧,通过请客吃饭和观光旅游让对方先提起话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代表团有时不得不等上许多天甚至几个星期,而中国人却正按部就班地让对手变得焦躁不安、极不耐烦并最终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使双方达成协议。因此,和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关于“来世”的人生观使得他们将超度灵魂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们相信身体禁锢了灵魂,是灵魂超度的障碍。因此,人生的目标不是用美食和好酒来满足身体的需求,而是让它饱尝饥饿并穿最简朴的衣服。出于这种原因,许多印度人变成了素食主义者,滴酒不沾。中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来放纵身体。对中国人而言,身体是父母赠送的礼物,应该善待而不是去伤害它。

中国人创造了美味的食物、奢华的家具及精致的瓷器。信仰物质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会被中国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谈阔论,物质生活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从而让整个世界远离自己。

中国人能制定富有远见的计划。他们经常做长远打算,并愿意为此牺牲眼前的利益。或许这也是中国人重诺守信的原因。

6、超越现世

有没有人想超越现世主义呢?肯定有,但是真正去努力追寻的人少。超越性意味着一种天真,意味着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这是一种梦想。超越现世主义,面临着被现实所抛弃的绝望。然而,在绝望中寻找梦的权利,在烈火中涅槃,人生才具有了根本超越性的意义。

至今,中国的思想家要么在拼命解释生活,要么在力图改造生活。可惜的是,他们一旦陷入现世主义,他们的努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是有重大缺陷。这都不足以给中国人以超越性的启迪。不论是孔孟的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墨家学说,老庄的道家学说,佛家的因果报应,还是宋明理学,大同理想,维新学派,都是在现世政治的框架下寻求一种内圣外王的入世作为,都没有把人的根源说清楚,都没有建构起超越生死的彼岸世界,都没有绝对性的信仰意义。

近代以来,英国的功利主义哲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助长了中国现世主义传统的统治力。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却没有在中国受到欢迎,从而在中国也就没有产生一批立志于探求人生存终极根源的大师级人物。其中,鲁迅先生也许是一个另类,但是,政界、学界对鲁迅的政治性宣传过多,反而弱化了他对生死根源的无情的、冷酷的探求勇气的推崇。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死火》中就表达了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即要用自身的决然的行动去迎接必然到来的死亡。由此推导,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现世主义中以一种决然的行动去追问彼岸世界的本源呢?现世主义评价下的此类傻瓜可能不会太多,因为压力太大。但是,只要有一个所谓的傻瓜,毕生追问生死根源、信仰根源,追问到底,那么,这个世界可能就会从此不同,因为超越性力量的光辉会照耀那些现世主义人群苍白的心灵,给他们以震撼、感悟、抚慰,甚至以了悟一生的启迪。

*能对此做点什么吗?不必指望。为了众圈子中的人谋利益,协调彼此的利益分配,已经耗尽了*的功效,而且还不能说做到了多数人的满意。而且*的力量越大,越不利于超越现世主义,因为*关注的必然是当前,而不是未来,否则其合法性就会动摇,就会被新的*代替。

谁能堪此大任?只有那些在*的思想中遨游的人,才可能游到超越现世主义的彼岸。因为,越是*的思想,越是能够探究根源,越是能穿越束缚,越是不同于现世。在现世主义者看来,他可能是洪水猛兽,可能并非人类,可能是可恶的异端,但他却可能是你在抗拒他到来的同时拯救了你的灵魂。如果他在做梦,梦想成为那样一个人,那么首先请我们尊重他做梦的权利。

上一篇:督付四平腔

下一篇: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