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66年,前身是滴道阶级教育展览馆。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投资扩建成现在规模,命名为鸡西矿史展览馆隶属于鸡西市委宣传部管理。1978年归属鸡西矿务局党委宣传部管理。1982年鸡西矿务局将矿史展览馆划归滴道煤矿党委管理(科级单位)。2004年9月滴道煤矿定为破产企业后,由市文化局接收更名为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中文名称: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
地理位置:鸡西市滴道煤矿中暖地区
1、博物馆简介
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66年,前身是滴道阶级教育展览馆。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投资扩建成现在规模,命名为鸡西矿史展览馆隶属于鸡西市委宣传部管理。1978年归属鸡西矿务局党委宣传部管理。
1
1982年鸡西矿务局将矿史展览馆划归滴道煤矿党委管理(科级单位)。2004年9月滴道煤矿定为破产企业后,由市文化局接收更名为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占地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36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00平方米。文字档案12万余字,历史照片104张,文物25件。特别是馆藏文物“炼人炉”,是日军侵略中国掠夺煤炭资源、残害中国劳工的重要历史物证。
该馆于2006年全面整修,现已完成馆舍外部工程。2011年将对室内重新布展,征集文物,丰富展出内容,为尽早全面开馆做好准备工作,有望在2012年全面对外开放。
2、历史沿革
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几十载,沟谷中凌乱交错中掩埋着数以万计的矿工遗骨。
时值1965年夏季,滴道煤矿党委办公室内,党委书记缪文龙召开党委工作会,针对沟里数以万计的矿工遗骨,研究一个话题,决定在伪满“炼人炉”旧址上建立“滴道矿史馆”。让那些蒙难的矿工尸骸,见证一个时代的罪恶,见证一个民族的悲哀,见证那些觉醒者反抗的怒火。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全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著作群众运动。滴道煤矿党委建造矿史馆的初衷,也是为了进行活生生的阶级教育,加强有板有眼的思想政治工作。
2
1968年4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拨款22万元,决定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鸡西市革命委员会组成专门班子抓扩建事宜。6月,由市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接待室200平方米,于1969年竣工开馆,更名为“鸡西市阶级教育展览馆”。
馆内人员增加,有管理、美工、木工、电工、资料员和解说员51名。展厅范围扩大,内容作了充实,形式有了更新,灯光、图片、文字、雕塑、实物等水平较高。第一馆为*高大塑像和语录;第二馆是“伪满”期间,日伪统治者的罪恶;第三馆是人间地狱;第四馆是万人坑——血泪控诉(万人坑、炼人炉、死人仓库和烧人场)和家史;第五馆是炼人炉和历史的见证人;第六馆是反抗斗争,换了人间。参观一次约40分钟。扩建后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1971年9月的两年半时间里,参观者达15万人次。其中还接待越南留学生27名。此前,1971年初鸡西市革委决定将展览馆划归滴道矿管理,更名为“鸡西煤矿展览馆”。
有意思的是,广大观众通过参观矿史馆,促进了“*”中群众组织两派间的大联合;增强了阶级意识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而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1971年“9•13”事件后,“鸡西煤矿展览馆”为肃清*“突出政治”的影响和原馆中悲有余而恨不足,以及未能在馆展中充分体现党的领导等问题,在鸡西矿务局宣传处的领导下,组织60余人重新修改装馆,充实陈慕华在穆棱工作时领导矿工,搞*改革的事迹以及伪满矿工反抗暴动等内容。
3
1975年10月重新开馆,参观者大为减少,人数最少时平均每日只几十人,最多也只有200-300人。到1976年10月,接待不过万人。此间来参观的有朝鲜技术考察团30余人,还有来鸡西市兰岭乡西大坡作祭典的日本人士。他们向死难矿工献的花圈上写着“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献给死难矿工”,并献了花束、香、烛,供物等13件供品。
1984年10月,以日中和平友好协会副会长金丸千寻为顾问、石山为团长的日本第三次哈达河友好访问团一行31人,也参观了矿史馆并祭奠了死难矿工。花圈上写着:“深切悼念牺牲的中国人民永垂不朽!”表达了反对侵略战争和日中人民的友好之情。
1982年,鸡西矿务局决定将展览馆复划归滴道矿管理,人员留28名,其余调出。从1983年起,局每年拨经费2万元。当年3月16日,黑龙江省人民*决定鸡西煤矿展览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9月滴道煤矿定为破产企业后,由市文化局接收,更名为“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3、滴道矿史馆
滴道矿是日本人在鸡西最早建立的重点煤矿之一,也是日本人和汉奸把头统治最残酷的地方。由于日本人采用以人换煤的罪恶手段,大批矿工和家属死于非命。起初,他们还假惺惺地按民族风俗办葬,搞一棺一尸掩埋。连续的“大出炭”,强制工人进入没有安全措施的矿井中挖煤、背煤,冒顶片帮,瓦斯、煤尘爆炸不断出现。
4
1937年的1次瓦斯爆炸就死亡矿工100多人,加上病、饿、冻和打死的人天天有,日本人舍不得木材做那么多的棺材,便采用一棺两尸的掩埋措施。太平洋战争爆发,煤炭告急,日本人不顾一切的“大出炭”,每天各矿井都有人伤亡。1943年二坑1次瓦斯爆炸死亡146人。政治上受奴役欺压、经济上受敲诈盘剥的矿工“干的阴间活,吃的阳间饭”,每班干十五六个小时,贫病交加,又逢矿区流行瘟疫(伤寒病,俗称窝子病),那些一家挨一家地拥挤在1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的工人和家属,大批的死亡。1940年3月,滴道矿流行的窝子病,每天都死人。病伤的人多了,日本人就在住宅区和大房子设病号房,把病、伤人集中到一起扒掉衣服,拉到外面,死后投进死人仓库。
1943年3月份,滴道矿河北小市场附近的死人仓库里曾堆垛上百具尸体,日本人为掩人耳目,用无底棺材往万人坑运送尸体,把尸体装进活底棺材,到万人坑把底板抽出,尸体就漏下去了。各炼人炉昼夜地炼,仍然处理不完尸体,就用马车把尸体运到了万人坑,码成马莲垛,浇上汽油焚烧。大批尸体都集中埋在万人坑里。从万人坑里挖掘的尸体上看到,有的颅骨上钉着钉子,有的太阳穴被锐器击碎,有的双手还绑着铁丝,不少尸骨上还戴着镣铐或脖套。
伴随着抗战的胜利,滴道矿回到了人民手中,矿工成了煤矿的主人。1966年12月,滴道矿在炼人炉遗址上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滴道矿史馆,2011年更名为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矿史馆布局
矿史馆面积有200平方米,正式展出分6个部分
5
①滴道煤矿*沿革。
②矿工苦难史,重点介绍伪满期间杨树森的家史。
③万人坑:位于中暖区沟里,距矿史馆约4里,发掘初用席棚维护。1974年建400平方米房屋将整个发掘部分盖在里面。
④炼人炉。
⑤矿工反抗斗争。
⑥解放后矿工生活变化。
5、博物馆荣誉
建馆40多年来,接待国内外观众500余万人次,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和“鸡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等国内新闻媒体多次来馆进行采访和报道。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很好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