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福星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26 17:48:01
...

福星镇地处陇西县西北部,地处东经104°30′22″—104°38′56″,北纬35°08′07″—35°15′04″之间,北接定西,南邻首阳,东靠通安、云田两镇,西以鱼家峡沟和柯寨、德兴乡分界,南北长约34.7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其中福星120平方公里、高塄103平方公里、种和86平方公里),距县城33公里。

中文名称:福星镇

行政代码:621122104

身份证前6位:621122

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

隶属政区:陇西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J

1、地方简介

自然环境:福星镇位于陇西县的西北方,总土地面积3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670.5亩。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降水量211毫米,年平均气温5.2°C,全年无霜期140天。

行政区划:辖19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全镇总户数8123户,总人口36048人(截止2012年底)。

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19个村年内通自来水(2013年10月)。

文教卫生:有卫生院3所,医生25人,床位39张。有各类学校39所,教师349人,在校学生7588人。

金融机构:有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福星、高塄分理处,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第一家“村级银行”2012年在种和村正式挂牌成立。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321万元,粮食播种面积4983公顷,粮食总产量1232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37元;财政收入180万元,财政支出180万元。

名优特产:马铃薯、白条党参、扁豆、胡麻、大杏等。

旅游景点:秦长城古遗址、福星林带。

2、历史沿革


福星镇

解放后修筑定(西)天(水)公路,即省道209线。

1943年设立集镇,为北部山区较大的集市贸易之地,*设复兴乡。

1949年解放后设复兴、鹿鹤乡。

1953年增设酒店、新坪乡。

1955年合并为复兴、鹿鹤、新坪乡。

1956年合并为复兴、鹿鹤乡。

1958年公社化时,高塄、德兴、种和、禄川、鹿鹤五乡合并成立复兴公社,下辖高塄、鹿鹤、种和、复兴、德兴五个管理区,该社为复兴、鹿鹤管理区。

1961年成立福星公社,1961年6月至1964年10月设立福星区。

1964年10月至1983年7月恢复福星人民公社。

1983年7月至2001年3月设立福星乡。

2001年3月撤乡新建福星镇。

高塄乡于1958年并入福星,1961年重新设立。

种和乡于1958年并入福星,1961年又成立。

1965年撤销,1973年恢复。

2004年7月6日种和乡、高塄镇整体并入福星镇。

3、气候水文

海拔高度在1836-2525米之间,气候温差较大,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全年日照时间2478.2小时,年平均气温6-7℃、平均蒸发量1441mm,无霜期140天。干旱、霜冻、冰雹为主要自然灾害。总耕地面积138773.4亩,全是山地。全镇共兴修梯田123465亩。

福星镇大地构造隶属祁连褶皱带,出露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有黄土、次生黄土、砂砾石等,地下水为黄土丘陵潜水,没有统一的潜水层和固定排水边界,往往受沟谷切穿含水层在黄土与下伏隔水底板处形成朱溢,潜水补补给唯一来源为降水,潜水水化性受降水、黄土含盐量,迳流长度作用,矿化度1-3克/升。北部山沟泉水较多,水质多淡水。中部和南部泉水较少,大部分地下水为咸水。

4、特色产业


福星镇

福星镇党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潜力,将洋芋产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按照“市场拉动、协会带动、*推动”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良种繁育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步伐,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全镇洋芋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8年,镇党委、镇*通过抓面积落实、促良种扩繁、增科技投入、强基础设施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洋芋产业的开发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洋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努力扩大种植规模。福星镇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春旱频发,全年降雨大部集中在7—9月,非常适宜洋芋生长和种植。同时,通过多年实践,种植一亩洋芋的经济效益相当于种植3.5亩小麦。为此,镇上把扩大洋芋种植面积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帮助群众算清经济效益账,有效提高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8年,全镇共落实洋芋种植面积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4.6万亩的51%,户均达到9亩,人均2.2亩,其中落实订单面积3.9万亩,落实10亩以上的种植大1605户19260亩。

二是以良种扩繁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品种退化、老化一直是制约洋芋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福星镇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洋芋良种繁育。2008年,镇上立足于建设全县良种基地的总体目标,以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由镇*牵头,协会组织,从渭源、庄浪等地调进良种600吨,其中县上统一调运陇薯3号原种80吨、一级种60吨,计140吨;镇*组织协会及洋芋种植大户调运陇薯6号200吨、庄薯3号210吨、“黑美人”50吨。良种采取协会统一投放回收和滚动发展的方式,建立洋芋良种扩繁基地4000亩,力争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有效解决品种混杂、退化等问题。同时,把基地建设同机耕机播、良法应用结合起来,在示范点内落实深松机播洋芋2500亩。

三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点,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市场+贮藏窖群+农户”的发展模式,镇上共规划各类贮藏窖(库)1680眼(座),其中5-10吨的农户贮藏窖1650眼;30—50吨的运销大户贮藏窖10眼,镇上每眼补助500元;100吨以上专业协会贮藏库3处8座,每座补助6000元。同时,按照“良种推广到哪里,贮藏库就建到哪里,村社道路就整修到哪里”的原则,镇上积极筹措“一事一议”款11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围绕洋芋良种扩繁基地和贮藏窖群的建设,新修整修村社道路8条22公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洋芋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达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四是以营销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福星镇党委、*致力于洋芋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当地致富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建以洋芋运销为主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镇共组建高云、宏泰、江涛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3家,清泉、福堂等马铃薯专业运销协会2家,带动发展汪耀兴、胡小林、李世宏等马铃薯贩运大户近20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协会会员达到2000多人。为了进一步规范营销队伍建设和市场运行,镇*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工商所、派出所和洋芋合作社、运销协会负责人组成的洋芋运销管理办公室,切实加大管理力度,统一规范运行,积极会同县上业务部门,对流动资金充足、有洋芋贮藏设施且信誉度高的洋芋贩运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同时,坚决取缔无流动资金、无洋芋贮藏设施、向群众乱打白条、哄抬价格的零散贩运户,下大力气规范市场秩序,全镇洋芋营销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洋芋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5、行政区划

福星镇区划

621122104201220大湾村

621122104202220李家湾村

621122104203121福星村

621122104204220庞家岔村

621122104207220新坪村

621122104208220马营湾村

621122104209220牛蹄湾村

621122104210220高塄村

621122104211220裴家湾村

621122104212220蒋家山村

621122104213220元头坪村

621122104214220原家岔村

621122104215220川儿村

621122104216220种和村

621122104217220井沟村

621122104218220新民村

621122104219220杨寨村

6、附近景点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一华里处,占地882亩,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1997年仁寿山公园晋升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公园昔日树木葱笼、殿堂林立、凉亭巧布,成为游人踏青游览、逢节聚会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节”、“朝山会”在这里举行。漫长的战祸,使佳仁寿山风景区遭到破坏;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树木、古建筑破坏殆尽,仁寿山成为一座秃山。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0陇西县委、县人民*决定修复仁寿山公园。

重新规划建设的仁寿山公园,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为主,点缀景观,分为园前区、科普区、文娱活动区、文化古迹区、森林游览区、生态区、游乐区等7区。园前区,巍然屹立的仁寿山大门牌坊,一展陇西古建雄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再现了黄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园前区西侧有312级石阶段登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平添了登山览胜、强身健体的情趣。山下儿童乐园中心屹立着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雄献身的优秀少年队员张新龙雕像,成为少年队员清明扫墓和游览聚会的场所。

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现在的仁寿山,大殿巍峨,亭廊巧布,花木扶蔬,景色宜人。*和省、地、县领导及邻县的领导、群众、港台同胞及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友好人士,多次专程游览,题词作画。《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省、地、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进行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仁寿山公园的知名度。

陇西威远楼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7、地方特产


陇西白条党参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

陇西腊肉:其地旧属巩昌府,又称巩昌腊肉。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成品肥瘦相间,红白分明,滋味醇美,瘦肉不柴,肥肉不腻。蒸熟或煮熟后,香味扑鼻,诱人食欲。

陇西白条党参

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陇西黄芪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