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
科普精粹
-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脑出血吗?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仅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少部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高于成年人,故需加以重视。
2、病因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各种原因中,动脉瘤破裂占一半,动静脉畸形占少部分,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占极少部分,其他的原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颅内肿瘤、免疫性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抗凝治疗后、妊娠并发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脑梗死等占少部分。原因不明者占极少部分,其主要指经过各种方法检查后,甚至尸检后仍未发现出血原因者。
3、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和脑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为高密度影。但是,由于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发病次数等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见。
1.先驱症状
大多数患者在无先驱症状下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有短时或长期间断性头痛病史,其发生率极低。有的在发病前出现眩晕、视物模糊、眼肌型偏头痛等。
2.主要症状
发病后按症状出现的频度有以下主要症状:
(1)头痛主要是由于高颅压和血液化学刺激硬脑膜所致。而头痛是本病最常出现的症状,其频度依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而不一。中青年发病时,头痛出现占绝大多数;老年及儿童则占一半。头痛出现时主要分布于前额、枕部或全头部,而后上延及全头部疼痛。因此早期的头痛出现部位可以协助确定破裂的动脉部位。头痛的性质主要为剧烈胀痛或劈裂样痛。头痛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出血量多少,一般为2周。
(2)呕吐是因高颅压和血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所致。呕吐是提示出血量多,颅内压较高,病情重的表现。大多数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咖啡样物。
(3)意识障碍发生率占一半以上。主要是因为颅内压过高导致大脑功能的抑制。一般在发病后即刻出现意识障碍,而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出血的量及部位。轻者为嗜睡,重者为昏迷;部分患者在短暂的昏迷后又恢复清醒。另外,有的患者在发病1周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是因为出现继发性脑动脉痉挛导致的脑梗死,或再次出血所致。部分患者始终无意识障碍,这主要是出血量少或老年人脑萎缩明显,不至于出现明显高颅压。
(4)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刺激硬脑膜所致,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有时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惟一临床表现,而没有其他症状和体征。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如不出现脑膜刺激征则说明出血量较少,病情不重,所以,更无其他的表现。因此,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查脑膜刺激征是非常重要的。脑膜刺激征出现的强度及消失决定于出血的部位与出血量的多少和患者的年龄。脑膜刺激征一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后出现,少数患者出现较晚。在3~4周后,大多数患者的脑膜刺激征消失。老年患者或出血量少者,对疼痛耐受性强者或重症昏迷者,可以没有脑膜刺激征。
(5)眼底异常在发病当日或次日,由于急性高颅压,眼静脉回流受阻,有部分的患者出现视网膜和玻璃体积血;在脑脊液恢复正常后,仍有出血的痕迹可见,因此视网膜和玻璃体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根据之一。眼球内出血可侵袭房水而引起视力下降,成为永久性视力障碍的原因。如伴有视盘水肿者,则可提示病情是较严重的。
(6)精神症状患者在急性期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如欣快、谵妄、幻觉等,多在2~3周后自行消失。有的患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分析判断力障碍等。
(7)其他表现大多数患者不出现明确的脑功能障碍的定位症状或体征,但有少数患者可出现局灶性受损的表现。
4、检查
1.血液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可出现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多核为主,病情重并持续数天后,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时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2.腰穿检查
腰穿检查是确定蛛网膜下腔有否出血的最主要根据,所以应尽早进行腰穿检查,但是,病情较重,出现昏迷或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腰穿检查容易导致脑疝时,应该先进行脑CT扫描,其目的是能及时明确诊断,同时能很容易地排除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有条件的医院,应首先进行脑CT扫描,之后根据需要再进行腰穿检查。腰穿主要检查颅内压力,常规及生化,并注意分析区别腰穿检查阳性结果。
3.心电图
部分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在发病的早期可出现心电图的缺血性变化,甚至出现心肌梗死。
4.脑CT扫描
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快速,相对安全和阳性率较高的手段,所以,脑CT扫描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进行脑CT扫描。
5.脑MRI
主要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后不能进行脑血管造影或进行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筛选性检查,动脉瘤者可表现为该瘤区出现流空的短T1和T2信号,脑血管畸形者主要表现为局部混杂信号,以条索状长T1和T2信号为主,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区表现为长T1和T2信号。
6.脑MRA
主要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以后,仍疑有颅内血管异常者,进行筛选性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异常血管的形态、部位、程度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但本检查对脑血管异常的阳性率不如脑血管造影高,且如发现异常者,还必须进行脑血管造影予以确定。
5、诊断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者,应考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进行腰穿或脑CT扫描发现脑脊液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即可确诊。但是,在不典型表现时,容易漏诊或误诊。如在老年患者发病或出血量不多时,其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此时主要靠脑CT扫描及腰穿检查发现才能确诊。
6、治疗
一旦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积极控制出血和降低颅内压,防治动脉痉挛、内科严重并发症和再出血;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如发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则应积极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患者要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等。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物,稳定血压,控制癫病发作。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每次放出10ml,每周进行2次;其可降低颅内压、减少头痛,同时能快速减少脑脊液中的血液成分,降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生率。但是,腰穿放脑脊液时应缓慢,因为颅内压很高时,易发生脑疝。
2.脱水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严重者脑疝,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地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①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人血白蛋白等进行脱水。②手术治疗如药物脱水治疗效果不佳并有脑疝发生的可能,应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止血治疗和再出血的防治较为重要。
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动脉痉挛导致脑梗死者,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致残,如大块脑梗死者,还产生脑疝致死,也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防治动脉痉挛。主要应用尼莫地平(又称硝苯甲氧乙基异丙啶),其主要是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拮抗剂。
5.治疗脑积水
发生急性阻塞性脑积水者,应积极进行脑室穿刺引流和冲洗,清除凝血块。同时加强应用脱水剂。
6.病因治疗
脑血管造影发现病因者,应积极针对性治疗,不仅能缓解病情,还能达到防止复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在造影的同时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性栓塞治疗。必要时再进行手术切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