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槌锣鼓
2014年11月,传统音乐“软槌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历史起源
软槌锣鼓因鼓槌用麻绳特制而得名,在众多的锣鼓艺术中,独树一帜,是全国罕见的特色锣鼓艺术珍品。相传起源于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领兵退到孤峰山一带,途径高家庄村边时,突然听到高家庄锣鼓艺人正在演奏鼓乐,士兵马上士气猛增,军威大振,很快击败了王莽。于是刘秀在作战时,专请高家庄锣鼓助威,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锣鼓艺人因击打激烈而使鼓槌断裂,一急之下忙用马缰代替,反而达到比硬槌表演更好的效果,逐渐演变成软槌表演艺术。
软槌锣鼓是流行于万荣县孤山南麓高家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因其鼓槌用麻绳纽结而成,质地柔软又有韧性,故名。软槌锣鼓起源时间无文字记录,但是从当地的民间传说及演奏曲目、曲牌来推断,应与古代战事有着很深的联系。早期高家庄的软槌锣鼓主要用于祭祀,表现欢乐、喜庆,民间多用于丧葬,来寄托哀思,新中国成立后,演变为传统的民间社火。
软槌锣鼓历史悠久,表演风格独特,与大多起源于迎神赛社的民间锣鼓不同,它流传下来的曲牌、曲目都与战争相关,这对于研究锣鼓艺术的起源、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演奏方式
软槌锣鼓表演别具一格: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径大于其它鼓种,需用鼓架支撑;八面大钹,每个重约13斤;16面锣,每面重15斤,每面备有“锣项”,即“支架”;鼓槌系用粗麻绳制作,两头扭成疙瘩,用时头天晚上用冷水浸湿,并用文火烘干。表演方式分为“行路鼓李”和“阵地战”。前者边走边打,主要用于街头行进表演;后者要求32名队员摆成方形阵势,中间为鼓手、钹手,两边敲锣的一字摆开,鼓手为领头羊,边舞边打。鼓槌或在脖颈旋转,或在胯下疾速飞过,辗转腾挪,变化多端。
3、主要曲牌
曲牌多与战争有关,主要有、、、、、、、等,其中最为精彩激烈,是软槌锣鼓的代表作。结尾处,鼓手们以密而有力的鼓点及参差有序的举槌造型,展示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宏大场面。
4、部分荣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文化部曾派专家到高家庄对软槌锣鼓录音制谱,2003年高家庄软槌锣鼓还被列为《中国打击乐图监》重点曲目,它表演的曲牌全是以战事命名。
2011年9月13日代表我县参加全市民间艺术大赛获银奖,9月15日被邀请参加第22届关公艺术节闭幕式。2012年1月1—4日代表我市赴太原参加由全国13家省市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戏宴天下”庆元宵戏剧晚会;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被邀请赴平遥古城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万家锣鼓贺平遥”山西省首届鼓乐鼓舞大赛获金奖;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代表我县参加市2012年春节文艺晚会。2014年7月18日,在文化部刚刚公示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中,山西省共21个项目入选,皇甫乡高家庄软槌锣鼓名列其中。2015年元宵节代表万荣县参加运城市非遗鼓乐大展演获得优异成绩,受到运城市市委市长王清宪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