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词明戏

科普小知识2022-03-06 17:12:27
...

词明戏,流传于福清、平潭沿海一带。据平潭县老艺人相传及1963年福清县文化局编印的《词明戏音乐》一书记载,明代,有一官员从江浙一带来福建上任时,带来一个戏班,唱的是高腔,唱白均用“土官话”,为让当地人听懂,特别强调要“词句唱明”,故有“词明戏”之俗称。

中文名称:词明戏

曾用名:高腔

类型:戏剧

源地:长乐、福清、平潭一带

诞生时间:明末清初

1、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苍霞垄村(今属敖东乡)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至清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在闽剧尚未传入平潭时,词明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惟一剧种。县内除林家戏班外,还有敖东安海、苏澳山桥、潭东澳前3个提线木偶词明戏班。清初至中叶,词明戏进入兴盛时期,戏班从20多人发展至六七十人,行当角色从7个发展至9角,随后又衍变为IZ个角色。剧目也增加了《三国》、《杨家将》等连台本戏。


到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业余演出。


*成立后,福清县组织老艺人成立“词明研究组”,在1957年省戏曲会演中,演出《浪子卷席》等。1958年福清县闽剧二团兼演词明戏。1960年发掘传统曲牌30多首,演出传统剧目《夜会》、《杀鬼魂》等。1961年,平潭县苍霞垅村组织老艺人成立词明戏业余剧团,全县发掘传统剧本四十六本,其中《九使传》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艺人手抄本。还有《反五关》、《柳惠和》、《刘孙礼大小破》、《目连西天取经》、《六国相》等。今只有平潭县敖东乡苍霞垅村尚有几个老艺人,平时从事渔业生产,闲时操演词明戏。


2、角色行当

早期词明戏行当*,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艺人自称“梨园子弟”;后台5人,乐器为清鼓、小锣、大锣、大钹和钹。演出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

3、传统剧目

有代表性的称“五袍戏”,即红袍戏《刘知远》,白袍戏《薛丁山》,绿袍戏《关羽》,黄袍戏《赵国胤》,黑袍戏《张飞》(另一说是白袍戏《关羽》,青袍戏《梁灏》)。此外,常演的剧目有《葵花记》、《金印记》、《吕蒙正》、《刘锡》、《反五关》、《乌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

上一篇:柳琴戏

下一篇:南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