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路戏

科普小知识2022-03-17 17:31:13
...

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了乱弹、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形成为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但其主要的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出来的“平板”为基本调。

1、北路戏介绍

北路戏俗称“乱弹”。又由于其主奏的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它流行于闽东的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县(市、区)。*成立后,定名为北路戏。明代晚期,闽东各地的民间戏曲表演颇为兴盛,各种剧种争奇斗艳。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乱弹诸腔如石牌腔、秦腔等渐渐从江西、浙江一带传入福建。相传寿宁县廷加洋村的朱金錋(1811—?)就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弃儒学戏。此间,闽东已出现了许多乱弹戏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等。其时以古田、屏南为乱弹班的活动中心。因为古田县的临水宫(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已成为闽东各地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九日前后,迎神赛会、演剧祝颂活动极盛。

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它传自浙江一带。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这一阶段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有《劈山救母》、《奇双会》、《铁沙弓》、《铁莲花》、《翠衣缘》、《打金冠》、《下陈州》、《玉麒麟》、《罗成写书》等。清咸丰元年(1851年),罗源县大湖村叶斗斗组织“三祥福”北路班,有20多个演员,拿手剧目为《下三关》和《虹霓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解散。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年),北路戏吸收四平戏的部分传统剧目,并出现与徽班相结合的戏班,改唱皮黄声腔为主,所演多系京剧剧目,如《乌盆计》、《小上坟》、《三国》、《水浒》、《隋唐》等,北路戏进入兴盛时期,连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讲班,不少也改唱乱弹,故民间有“平讲假乱弹,琴箫乱对弹。”的谚语。清光绪以后至抗日战争前,京剧盛行,北路戏受到很大影响,戏班排练上演《施公案》、《济公传》、《粉妆楼》、《狸猫换太子》等京剧连台本戏。古田县鹤溪边村老艺人陈金备(1862~1939年)主班的“新祥福班”最为著名,被老百姓称为“北路一”。民国16年(1927年),老艺人李俊弟在福安县洋头乡创办“胜祥福班”,邀请温州皮黄班艺人参加,一时名噪闽东,被誉为“北路二”。据1957年调查,北路戏共有100多个传统剧目。


2、独有特色

北路戏道白唱词都用普通话。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乱弹、徽调、汉调音乐,综合形成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但其主要唱腔仍由西秦腔和吹腔发展出来的"平板"为基本调。寿宁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顺畅,带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话,这已成为北路戏的一个突出特色。在数百年的演出活动中,北路戏总结出一套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脚色行当,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进展,这种对形体动作的强化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与唱腔紧密结合在一起,唱与做高度和谐,形成许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北路戏的代表性剧目主要有《探阴山》、《对珠环》、《纸马记》、《凤娇与李旦》等。


3、表演精要

转纱帽

过去北路戏的三花,要用发辫在头顶上扎一硬团,戴上纱帽,随着剧情需要,纱帽能随心所欲左右转动。艺人木全掌握此技较为著名,至今人称“木全纱帽滴铃转”。

鼻须功

练功时,用手抓住鼻下“人中”处,轻轻用力左右援,天长日久,即能疾速颤动,左右自如。《测字观风》一折中的娄阿鼠,用鼻须往鼻柱一夹,其抖动的鼻须令人可笑,效果极佳。北路戏“二个半三花”之称的余文他、培基和林有仸,均擅此技。

犁头

丑脚表演时,头部要机械地向前伸缩,俗称“犁头”,为北路戏丑脚必备之基本功。

塌鼻

北路戏《白蛇赶夫》中“洞房”一场,许仙猛然发现白素贞饮雄黄酒现形时,鼻孔一吸,面呈凹形,然后僵尸倒地,表示昏厥。其功夫多由平时用茶油将鼻子揉动,功夫成熟,鼻翼柔软,容易抽吸。民国三十三年(1944),北路戏福安班一个名叫乃资的艺人,此技最为拿手。

金鸟步

旦脚手呈兰花指,轻盈摆动,脚尖落地用碎步跳跃前进,身躯与头部紧密配合,一俯一仰轻巧自然,近似金雀跳跃状。多用于花旦表示欢跃的情态。

大花“倒米”

《下陈州》一剧,包拯出场时,以手撩龙袍下围遮面,背台退步而出。至九龙口转身猛然抛袍、亮相,以示面目,动作幅度大,俗称大花“倒米”。

二花咬人

《三国齐》“吴起发兵”一场,龙套上场后,伴着大锣大鼓有节奏的喝威声,吴起握翎子舞蹈而上,至台前突然拂袖亮相,给人一惊,俗称“咬人”。又如《摩天岭》中的红毛大王,口衔两颗獠牙上下翻动,双目圆睁,狰狞可怕。有的二花还有喷火的绝技,脸上肌肉跳动,犹闻响声,这些技艺皆称为“咬人”。


4、如今现状

目前,随着各种文化的交锋与冲击,北路戏剧团的生存已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文化盲点,北路戏剧种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正引起省内外戏剧界专家和各级*的关注。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这一古老稀有剧种定会寻找到与时代相吻合、共发展之路,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繁荣。

不久前,*基隆市长张通荣率领基隆市经济文化参访团,观看寿宁北路戏曲目《和谐奋进凯歌行》,称赞不已,并邀请寿宁北路戏剧团到*访问演出。“北路戏深受大家喜爱,巧借北路戏宣传廉政文化,不但形式新颖,而且能够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什么说教都强。”北路戏爱好者缪亦庆老人对记者说。目前,当地*鼓励剧团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编排出更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剧目,以创新的观念面向市场,使得古老的剧种焕发生机,深受民众喜爱。寿宁县委宣传部部长林蔚虹介绍,当地职业中专开设了北路戏艺校艺术表演班、幼儿班。2010年11月份开始,表演班学员已开始尝试上台演出,《卖水》、《单刀枪》等精彩剧目,受到民众的欢迎。此外,当地*正计划改造建设北路戏剧院,以更好保护传承古老艺术,使其发扬光大。

如今,走在寿宁的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民众三五成群聚在一块自学自演廉政北路戏。

上一篇:襄武秧歌

下一篇:弦板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