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张希才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19:53:27
...

张希才(1912-1986),安徽省霍邱县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曾任游击队指挥部通讯员、排长、红二十五军军保卫局政治指导员、营政委、供给部政委,*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五军供给部政委。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二、三、四次反“围剿”和长征。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86年5月12日病逝于南京,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姓名:张希才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1986年

籍贯:安徽省霍邱县

民族:汉族

国家:中国

入党时间:1931年

1、人物简介

张希才,安徽霍丘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曾任第二十五军营政委、第十五军团供给部政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后勤部部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华北野战军旅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郑州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师政委,炮兵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后勤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6年5月12日病逝于南京,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2、生平经历

张希才出身贫苦人家,他年仅九岁就开始帮人放牛、放鹅,直到长成大小伙子,也没有穿过一双鞋。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年幼的他不得不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十六岁的一天,他挑着一担柴到集市上去卖,正巧碰到红军游击队在开仓济贫。一位红军*看到这位衣不蔽体的卖柴小伙,就分给他两袋粮食。背着两袋意外得来的粮食回到家,张希才心里燃起了希望的火花。1931年,他终于找到了向往已久的红军部队,从此走上了戎马一生的革命道路。


1974年与家人合影

决战*“王牌”115师,三小时完胜敌军

1934年7月初,“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敌军大肆侵犯,声称在三个月内“彻底肃清”红军。根据*和省委指示,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与敌周旋,寻机歼敌。当时,张希才正担任红二十五军直属部队党委书记、经理处政委,他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红二十五军行军途经罗山县长岭岗时,侦察了解到号称“王牌”的敌一一五师在此设防。敌一一五师刚从东北调来,地形不熟,戒备不严,当红二十五军隐蔽地进入敌人的阵地前沿时,敌人还没有发觉。徐海东经过实地勘察后认为,长岭岗是一条孤岭,地形狭窄,虽然敌人守兵众多,但难以展开,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因此,他果断地定下了歼灭敌人的决心。由于徐海东指挥得当,在红二十五军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合理调整部署,巧妙地造成了局部的优势。广大指战员发挥了红军山地战的特长,战斗动作隐蔽、迅速、勇猛,仅用三个钟头,就结束了战斗。装备精良的一一五师几乎全军覆没。战斗结束后,经核实,缴获敌人轻机枪20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战后,徐海东乐呵呵地对张希才说:“我们打了这么漂亮的一仗,部队情绪高了,你这个党委书记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好做多啦!”徐海东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笑着继续说:“这一仗打得真过瘾,敌人整整五个营,连一个勤务兵和马夫都没跑掉。”

长岭岗一战,给了敌人“三个月‘围剿’计划”当头一棒,根据地军民受到很大鼓舞。这对当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红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并为以后的长征创造了条件。

与敌人近距离肉搏,冲破敌人优势兵力包围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告别鄂豫皖根据地,开始北上长征。此时的红二十五军,名义上有三个师,实际上只有三个团的兵力,总共才2700多人。


1980年,率南京军区后勤部*参加义务劳动

11月16日,红军开始向西挺进,敌人调集了40多个团的兵力,设下层层包围,前堵后追。敌众我寡,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2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河南省象河关西北地区,准备跨越许(昌)南(阳)公路,向伏牛山区前进。

那天傍晚,北风呼啸,雨雪交加。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们,冒着雨雪走了一整夜,湿透的单衣冻成冰紧紧贴在身上,冻得牙齿打颤。一些战士被烂泥粘掉了鞋,赤着脚在冰碴上行走,一步一个血印。这时候,前方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张希才跑上一块高地,指挥战士分散隐蔽,准备战斗。政委吴焕先掏出手枪,从军交通队一名战士身上抽出大刀,高呼“*员,跟我来……”

张希才率领战士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近距离肉搏战。直到后援部队在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赶来,几十挺机枪同时打响,敌人才纷纷丢下武器,落荒而逃。然而,在这支不足3000人的红军部队周围,敌人的数万人马,不断团团围困过来。

当天夜晚正是突围的好时机,军部集中了70多名机枪手,向敌人包围圈的东北角猛攻过去,在敌人阵地上撕开了一条裂口,大队人马一鼓作气冲出了包围圈,顺利进入了伏牛山区。28日,当前卫部队正由拐河镇东北的孤石滩通过灃河时,又遭遇优势敌人的前后夹击,危急时刻,二二三团强渡灃河,奋勇打退敌人的进攻,控制了入山要道,掩护军部和二二四团过河,再次冲破敌人的包围。

激战陕南蔡玉窑,身负重伤肠子流了出来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会合。不久后,红二十五军与其他两支部队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在长征路上表现出色的张希才,升任红十五军团供给部政委。上任不久,他就参加了粉碎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在劳山和榆林桥的战斗中,又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补充给新成立的红十五军团。

红军会师后,张希才所在部队又转战于陕南各地,参加了葛牌镇、九间房、蔡玉窑、庚家河等战斗。在庚家河的遭遇战中,红军突破敌六十四师袭击,伤亡200多人,程子华、徐海东等高级将领均负重伤。洋县石塔寺之战,红军打垮了敌陕军警二旅五个多营。九间房伏击战全歼敌陕军警三旅,俘获敌旅长唐嗣桐等1400多人,缴枪千余支。

蔡玉窑之战,敌人袭击了红十五军团供给部,张希才率领警卫连顽强反击,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在与敌一二六旅的激战中,子弹从张希才的左胯下打入,从小肚子穿出,肠子都流了出来。随后,张希才被送到郧西二天门附近一位老乡家中休养。那位老夫妻对张希才特别好,*成立后,张希才亲自到郧西去寻找这对老夫妻,可是时过境迁,一直没有找到老两口。

抗日战争中手腕骨折,事迹被编成“三字经”


1966年,南京军区后勤部领导合影(前排右二)

1936年11月,上级派张希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毕业后,他被派到前方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直属队担任党总支书记,主要是做扩军和筹款工作。半年后,他被派到六八七团一营担任政委。

不久,他们所在的部队遭到日军围攻,在太原附近町店战役中,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左手腕,手腕骨折大半,他仍然坚持不离开部队。由于他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旅机关将他的事迹写成“三字经”编印成册,发到部队号召战士们向他学习。

按照当时的伤残程度,张希才已经不适合留在战斗部队,但他坚持留下。痊愈后,徐海东和黄克诚亲自找他谈话,要求不要坚持留在基层了,先去党校学习一年,边学习边休养。

党校毕业后,张希才被派到冀鲁豫军区供给部担任政委。后来供给部改为后勤部,由他担任部长。当时正值日本鬼子疯狂进行“扫荡”,八路军处在最困难时期。军区几千人马的吃穿用都得去筹措,还要保障几千支步枪、机枪和大炮的弹药供应。部队的粮草不得不靠部队生产自救,弹药也要靠自己制造,后勤部所辖的修械所改成了兵工厂。除此之外,医院所需药品,全部由后勤部组织人员化装到敌占区去购买,有时候为了一箱药品,会牺牲好几位同志。

张希才深知,后勤保障是军队的生命线,多用一分心,就能增加一分战斗力,减少一分伤亡。沉重的工作压力,有时累得他吐血,但他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

不战而屈人之兵,旬封战役立下了大功

1948年1月,张希才调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四纵队四十二旅政委。在旬封战役中,张希才率领的四十二旅原先是奉命攻占黄河大桥的,但是当他们冒雨急行军160多里赶到黄河大桥时,守敌却已经弃桥逃走了。四十二旅尾追了一天,仍然没有看到敌人的踪影。这时兄弟部队派人来通报情况,就在不远处的旬封镇聚着大批敌人,约有五六千人马打算去增援黄河大桥。

张希才率部迅速抵达旬封,把指挥部设在旬封镇西头一个大土堆下,迅速制定了作战方案。部队从南面、西北面、东北面把敌人围在旬封镇,先组织试探性进攻,发现敌人的火力点,再用炮兵击毁敌人的工事。结果,还没等到组织冲锋,敌人就打出了白旗。

一会儿,一辆吉普车开到了指挥部,是敌人派来一个中校要谈判,说是要“起义”。张希才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就要被我们全部歼灭了,还讲什么‘起义’!你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无条件投降!”敌人还想拖延时间,声称要回去商议一下,请求暂停进攻。张希才说:“给你们半小时,若不投降,就将你们全部歼灭!”十分钟后,这五六千敌人就高举双手、打着白旗全部投降了。这场战斗我军未伤一人。为此,四十二旅受到华北军区的通电嘉奖:“四十二旅为解放豫北地区立了大功。”

3、晚年生活

1982年9月,张希才将军离休。他离休后仍十分关心后勤工作,关心后勤*的人才培养,提出选拔人才的建议,还积极参加撰写红二十五军军史及吴焕先、徐海东等红军将领回忆录,著有《长征路上的吴焕先同志》。

4、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上一篇: 曹传赞

下一篇: 樊哲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