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开源
余开源,男,汉族,四川资中人,1948年3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艺术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加尼弗利亚州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开元教育集团董事长,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国防文工团团长,多次荣获国家各种艺术大奖并得到*和卓琳同志题词鼓励,《人民日报》发表专版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1、从艺经历
1951年,余开元出生在四川省泸州的一户普通人家,弟妹众多,家境贫寒。为减轻家庭负担,十二岁的他做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考取了戏曲学校,后分配到泸州川剧团。
入团之初,首先是形体训练,练踢腿时,老师把大家的腿绑在凳子上,然后往脚后跟不断加砖。每加一块砖,别的孩子都痛得大喊大叫,唯有余开元咬紧牙关不吱一声。三个月下来,余开元就能翻跟斗参加演出,破格提前进入剧团排戏。
他先后拜川剧“泸州河”艺术创始人韩成之和川剧小生泰斗袁玉堃为师,勤学苦练,专攻川剧文武小生。只要老师讲一遍,示范一次,他就能演得有模有样;只要看上一眼台词,他就能熟记于心。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来成都演出,余开元只身一人爬货车,经过几百里山路颠簸来到蓉城,上海名家的精彩演出,让他大开眼界。他在台下专心听,认真记,还手舞足蹈地摹仿动作要领。
1969年,余开元所在剧团组织人员去上海京剧院学习革命样板戏,因经费紧张,只能自费住每晚几毛钱的小旅馆地下室。对此,余开元毫无怨言,而是抓住机会,更加勤奋学习。经过反复观摩上海京剧院的《海港》、《龙江颂》、交响乐《沙家浜》等经典样板戏,使余开元后来的演技不断提高,成为剧团的台柱人物。他演遍了样板戏,成了红极一时的样板英雄。改革开放后,他回到老本行,专攻川剧文武小生,前前后后演了上百个传统戏的主角。
2、北京专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在1983年“振兴川剧全省第一届调演”中,余开元厚积薄发,毕其功于一役,凭借新编历史川剧《轵侯剑》中的精彩表演,赢得满堂喝彩,一举斩获调演的所有大奖。相关领导在上千人的大会上说:“看了第一届振兴川剧的剧目,余开元唱的才是真正的川剧高腔。”
此后,四川选调300多人的川剧表演精干团队赴北京作汇报演出,开元先生精湛的演技让他在首都一鸣惊人,成为全国戏剧名家。其间,为相关领导所作的几场专场演出,同行、专家、领导对余开元更是赞赏有加。
1983年,四川省在全省“海选”一名演员在省川剧院《绣襦记》一剧中扮演郑元和一角,风华正茂的余开元被选中,再次赴京汇报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并受到了领导亲切接见。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比赛演出,余开元主演的《轵侯剑》一剧荣获国家大奖。1991年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余开元川剧小生专场演出”。
3、获得荣誉
1996年参加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余开元主演的《道似无情却有情》一剧,荣获全国小品比赛个人表演奖。1998年率四川省川剧院《变脸》一剧到*演出,并在*演出了拿手戏《肖方杀船》。
余开元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100多个,给四川乃至全国的观众留下了川剧艺术家的风采,并受到文化部门的表彰。其中代表性的剧目有:《焚香记》、《玉簪记》、《吕布与貂蝉》、《红书剑》、《审吉平》、《绣襦记》、《打金枝》、《幽闺记》、《轵侯剑》、《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作战》、《苗岭风雷》、《金沙江畔》等。
199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破格刊登了著名表演艺术家阿甲撰写的《博而能精,立像传神——川剧小生余开元表演析》的文章,对他的表演艺术给予高度评价,其艺术生涯步入成熟期,开元先生被首都专家张庚、郭汉诚、阿甲等誉为“巴蜀第一小生”,各方赞誉纷至沓来。相声大师侯宝林讲“看了余开元演出,才知道川剧小生棒”!相关领导为余开元挥笔题词:“川剧艺术开新花,赠开元同志”、“演艺高超”、“奋进”、“振兴四川文化艺术”、“艺海风流”。众多领导和文化名人也纷纷题词鼓励。
4、传承现状
川剧,是代表四川文化的名片,上千年来展现着巴蜀地区的优秀传统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受到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戏曲文化越来越边缘化,川剧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人,余开元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多次呼吁,决意集毕生之力,传承川剧文化。一年前,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戏剧专家季国平,巴蜀鬼才、剧作家魏明伦,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巧茹等领导和名家齐聚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探讨川剧传承问题。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提起川剧的现状,余开元用“痛心”来形容,“以前,四川一县一团,有300个剧团(包括原重庆市),现在,四川保留下来能够独立上演的大型专业川剧团不到10个,且它们生存发展都不容乐观。”
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建立的三大基地——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川剧研究院,促进川剧人才培养、川剧推广和川剧研究。“如今,川剧学校注销了、川剧院萎缩、研究院被合并。”原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现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张庭秀说。
“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再照这样下去就失传了!”余开元告诉记者,年轻川剧演员“心里的戏”装得不多,虽然有剧本,但怎么演就不知道了。而当年余开源所演的拿手好戏川剧《审吉平》等,现在可以说很少有人会演了。“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一流川剧演员都已经近50岁了,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都还没有传承下来,很难想象,照此下去,川剧的优秀文化将流失成什么样。”
“上千年来,普通老百姓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上都是从戏曲里面了解的。”季国平用“高台教化潜移默化”8个字形容戏曲的作用,“站在高台上,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感动观众,最终起到教化的作用。”在季国平看来,不光是川剧,随着现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网络传媒的冲击,中国传统戏曲都濒临着边缘化的境地。
季国平说,目前戏曲最大的问题就是年轻观众的问题,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快餐娱乐文化,反而对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不太关注,而戏曲跟动画、连续剧不一样,那些比较生活化,而戏曲的艺术性很高,有一定的欣赏门槛,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戏曲文化。
同时,戏曲行业同其他行业相比,要求更高,如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要有形象、个头、好嗓子,还要有很敏锐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力、感染力,才能塑造很好的艺术形象。而当前的社会比较浮躁,优秀的年轻人进入戏曲行业的很少,因此,戏曲行业在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断层的问题。
5、传承贡献
余开元对川剧有着很深的情结,他说,“川剧、京剧等都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姓什么,我们的祖宗是谁?”开元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戏曲文化,继承川剧,弘扬川剧。为此,他说,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打算开设川剧专业,为部分市州定向培养川剧演员。“目前,已经有广安、南充、宜宾、泸州等,正在联系我们积极招收川剧学生,培养专业川剧演员。”
余开元、蓝光临、晓挺、魏益新、王世泽、任庭芳、杨昌林、张庭秀、张开国、余琛等人表示,他们将与其他川剧表演艺术家一道,亲自为这批学生授课,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将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未来,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还打算成立自己的川剧团,合格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学院的川剧团表演就业。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用“鬼才”和“奇才”两个词来形容魏明伦和余开源。董伟称,魏明伦是著名剧作家、辞赋作家,他的优秀作品为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而余开元这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则用兴办艺术教育,输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董伟副部长为川剧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可以创立‘学生实验剧团’,为川剧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董伟副部长说,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与行业接轨,提前进入剧团,与专业老师同台演出,必将提升学生的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