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简称“陕理工”,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16年经教育部审核同意,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
1、学校简介
陕西理工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36.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68.49万平方米。现设有16个学院和2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设有6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1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16.5万册。
校园风景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建成了学科门类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及研究与服务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校园风景
学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党的建设工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开展创建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2、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校园风景
1958年5月,*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建校之初,学校设立中文、数学、生物农业三个专业。
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1年,汉中大学撤销了医疗系、农学系。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占陕西师范大学户头,由汉中地区革委会具体领导,面向汉中、安康两地区招生。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至2001年全校设有10个系,16个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校级实验中心,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5286人。
历史沿革
1965年3月5日,根据*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工程代号“653工地”,1967年上半年初步建成,建筑面积82350平米。
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建校之初,学校设有两个系、四个专业。
1991年底依据国家“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对专业进行全面论证,教学机构发展为四个系、两个部、12个专业,学生1604人。1992至2001年,历经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教学机构发展到9个系、3个部、3个中心,专业增加到19个,创建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校学生增加到4873人。
合并发展
陕西工学院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163号《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发出陕政函209号文件“陕西省人民*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2001年11月26日,省委教育工委宣布了陕西理工学院领导班子。
2002年6月6日,陕西理工学院举行揭牌庆典活。
2003年7月学校向中国农业银行融资3.65亿元。2004年10月新征土地345亩。
2006年元月,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获得成功,获得中国古代文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4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
2007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荣获优秀学校。2008年至2009年,学校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
(二)陕西理工大学(筹)(2015年至2016年6月)
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教发函90号),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三)陕西理工大学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教发函113号)正式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陕西理工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61010720,同时撤销陕西理工学院建制。
2016年6月21日,陕西省委、省*在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大礼堂隆重召开陕西理工大学改革发展推进会暨更名揭牌大会,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副省长庄长兴为陕西理工大学揭牌。
3、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7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1人,其中教授129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9人、“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40余人。全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0061人。
4、院系设置
经济与法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实习实训: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院系名称 | 专业(类)名称 |
经济与法学学院 | 政教、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 |
艺术学院 | 美术学(教育)、音乐学(教育)、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舞蹈编导 |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 |
管理学院 | 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
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专业、日语专业 |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范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建筑学(本科五年制)、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历史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学、图书馆学 |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机械工程硕士、电气工程硕士
5、学术研究
学校风景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2011协同中心:陕南秦巴山区资源生物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向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
校级研究所: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年均科研经费4650万元。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
学术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古籍文库
6、国际交流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7、现任领导
校名
校长:张社民
党委副书记:马征杰,陈莉
纪委书记:王岗
副校长:冯小明,程琳杰,刘颙,邓方安,王磊
8、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陕西理工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是圆形徽标,内圆是由汉语拼音字母SLG变体组成的红******案,S造型象征汉江,突出了学校所处的地理特色,主图案采用红色,营造出学校的博大、宽广与智慧,并象征学校发展将会蒸蒸日上;内圆由灰色齿轮与抽象的书形图案上下环绕,齿轮及S型图案寓意学校以工程教育、师范教育为主。外层正上、下方分别为毛体“陕西理工大学”和英文校名SHAANXISCI-TECHUNIVERSITY。徽章为题有标准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白底红字、红底白字两种。
校旗
明德 砺志 博学 笃行
明德”: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生而言,德为成才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
“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与学”的水平。
“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校歌
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
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
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
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9、杰出校友
张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李隽: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肖玉祥:陕西秦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赵文英: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邢小俊:陕西青年作家。
刘志峰: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诚:当代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0、地址电话
本科生招生
责任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招生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致远楼一楼
邮编:723001
电话:0916-2641900
0916-2641884
传真:0916-2641884
邮箱:zsb@snut.edu.cn
网址:http://zs.snut.edu.cn
研究生招生
责任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致远楼三楼
邮编:723001
电话:0916-2641564
继续教育招生
责任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部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博文楼一楼
邮编:723001
电话:0916-2641757
0916-264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