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仙游县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08:30:26
...

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县境东邻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从县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44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厦门192公里。

中文名称:仙游县

外文名称:Xianyoucounty

别名: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福建·莆田

下辖地区:鲤城街道、枫亭镇、榜头镇等

*驻地:鲤城街道

电话区号:0594

邮政区码:351200

地理位置:中国东南沿海

面积:1815平方公里(272.2万亩)

人口:116万(2013年)

方言:莆仙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菜溪岩,麦斜岩,九鲤湖,天马山等

火车站:仙游火车站(在建,位于枫亭镇)、鲤南火车站(规划中)

车牌代码:闽B

高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莆田学院(仙游校区)

常住人口:88万(2013年)

地区生产总值:239亿元(2013年)

行政代码:350322

1、基本概况

仙游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北纬25°09′-25°44′,东经118°27′-118°56′。总面积1842.1平方千米。人口102万人(2006年)。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

全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街道、枫亭镇、榜头镇、郊尾镇、度尾镇、鲤南镇、赖店镇、盖尾镇、园庄镇、大济镇、龙华镇、钟山镇、游洋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菜溪乡。县*驻鲤城街道。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处山地,南部处沿海丘陵平原,木兰溪流贯中部,东流经莆田县入兴化湾。年均气温20.2℃,年降水量1485毫米。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三郊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无尘塔、天中万寿塔、龙华双塔、三会寺、会元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东门石坊、蔡襄墓、龙崎寺瓷雕五百罗汉等。

2、历史沿革


仙游县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至三国时属会稽郡、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为梁所属,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起,属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仙游隶属泉州;大业三年(607年)起,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莆田县。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历属武荣洲,这是仙游置县之始。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仙游县,历属闽泉州、南唐清源军;宋代仙游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和兴安州。景炎二年(1277年)10月后,仙游隶属兴化路,明、清时期隶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候专区、闽候地区,1970年后,隶属莆田地区;1983年9月至今,隶属莆田市。

1997年,仙游县面积1824.7平方千米,人口93万,辖13个镇、6个乡:鲤城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城东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凤山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县*驻鲤城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55439人,其中:鲤城镇56598人、枫亭镇94771人、榜头镇116958人、郊尾镇80421人、度尾镇70121人、城东镇31903人、赖店镇68259人、盖尾镇69504人、园庄镇37735人、大济镇71439人、龙华镇55142人、钟山镇20969人、游洋镇27396人、西苑乡9197人、凤山乡5218人、石苍乡12278人、社硎乡9370人、书峰乡11131人、象溪乡7029人。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闽政文270号)批复同意仙游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风山乡,并入西苑乡,调整后西苑乡辖西苑、岭峰、广桥、前洋、西土乾、半岭、仙山、仙东、仙西、凤顶、凤山、前县、前溪、柳园、白岩、顶东湖16个行政村,乡*驻西苑村。(2)撤销鲤城镇,设立鲤城街道。辖原鲤城镇的木兰、十字、洪桥、城內、南桥、仙糖6个居委会,以及原城东镇的壩垄、龙泉、玉井、来洋、蜚山、东门、万福、北宝峰、富洋9个行政村(其中壩垄、垄泉、东门、北宝峰4个行政村改为居委会)和大济镇的金井、白塔2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洪桥居委会(原鲤城镇*驻地)。(3)城东镇*驻地从东门村迁移到仙安村,更名为鲤南镇,同时调整行政区域。调整后,鲤南镇辖原鲤城镇的柳坑居委会,原城东镇的仙安、霞苑、下楼、涵井4个行政村,以及原龙华镇的大坂、平原、象运、象林、象坂5个行政村和赖店镇的西埔、温泉、圣泉、玉田、玉塔、橫塘、东山7个行政村。(4)郊尾镇的芹林、盖南和新窑3个行政村划归盖尾镇管辖。2002年底,仙游县辖1街道12镇5乡:鲤城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

2003年,仙游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00.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9万人。

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关于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的批复》(闽政文448号):经研究,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仙游县菜溪乡。

3、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仙游县

仙游县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与莆田、惠安、永春、德化、永泰等7个县交界。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县域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127;有林地178万亩。总人口98.16万人。

象征莆仙文化摇篮的木兰溪贯穿境内63公里。整个地势顺趋木兰溪流,西北高东南低形成"马蹄状"。有沿海、平原、山区区域层次分明。著名的东西乡平原,是"鱼米"和"蔗粮"之乡。全境分布着"七山一水二份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1℃,年日照1936小时,年无霜期230-340天。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

地质:仙游县大地构造位于东亚新华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交汇处。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这三组构造互相折冲交汇、叠加的结果,深刻地影响境内地形的山河大势。

褶皱在境内不居重要地位,构造主要表现为不同走向的断裂。

东西断裂带:东西向断裂是福建“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的东段,为南岭纬向构造在福建的主*分。东西向断裂在仙游又分为南北两带。

南带:为“永春城关--仙游盖尾断裂”的一段。木兰溪干流自度尾至莆田濑溪就是本断裂带经流水冲涮侵蚀而成,顺断裂破碎带有东西向燕山晚期石英闪长岩岩基侵入。本断裂带内有度尾岭尾、赖店温泉、榜头南溪等三处温泉出露。此外,仙游县南部的洪山--大帽山、枫慈溪中游河谷、西崩山--莆田邱秀山、湄洲湾北岸都成东西走向。

北带:称“仙游小沽--福清东张断裂”。北带西段位于本县东北部,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折冲叠加,所以山河走向较为复杂散乱。东段在莆田及福清境内发育成大洋溪及东张溪。

新华夏系断裂:本断裂有许多近于平行的次一级断裂,成北东--北北东走向,斜贯仙游全境。自东至西有:“仙游郊尾--莆田华亭断裂”、“游洋--榜头--鲤城--龙华断裂”、“游洋--钟山--书峰断裂”、“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度尾断裂”、“兰石--书峰--大济断裂”等主要断裂。鲤城以北的大蜚山--宝峰一带丘陵地带,东西距离16公里的范围内,沿北东--北北东走向裂侵入的燕山晚期花冈斑岩脉即达30--40条之多。

东南火山岩带:仙游县是福建省东南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火山岩分为中生代晚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期。前者分布于县境绝大部分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凤山、石苍、象溪、游洋一带。两期火山系共占全县地表地层的70%以上,其余30%主要为燕山早期及晚期各类侵入岩。书峰及游洋东部有古火山口遗址各一座。

北西向断裂:仙游县北西向断裂相当明显,多成平行等距排列,它们多数为张性及张扭性断裂。岩层断裂带破碎严重,受地表径流侵蚀易发育成河流。溪口溪、大济溪、仙水溪、九鲤湖溪等木兰溪一级溪流就是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形成的。

由于受新华夏系北东及北西两个构造体系复合、折冲、改造的影响,仙游县河流无论大小,或干流、支流,它们在上下游之间,都是北西向与北东向交替成90度转弯。

地形地貌

仙游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坡,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主体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境内以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各地海拔差别很大,西北边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县最高峰,东南部枫亭海滨海拔仅5米,是全县最低点。境内分成四个不同的地貌地带。

山地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东北部及东、西、南部边境。西北部的凤山、西苑、社硎乡多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东北部的游洋、石苍、象溪、钟山乡镇多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西、南部边境,由低中山逐渐降低为丘陵。

丘陵: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围,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多呈卵圆形。有度尾、大济、鲤城、赖店、榜头、盖尾、郊尾等盆地。县城以东的盆地统称东乡平原,县城以西的盆地统西乡平原。东西乡平原总面积3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3%。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木兰溪干流上游及支流两岸,以及枫慈溪、粗溪、九鲁鲤湖溪、九溪沿岸等。

地貌分区:西北部--中山区分布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等乡。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山高谷深,是全县的最高地带。面积447。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64%。

东北部--低、中山区分布在石苍、游洋、钟山等乡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面积43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12%。

中部--丘陵、低山及盆谷交错区分布在度尾、大济、鲤城、城东、书峰、赖店、榜头、龙华、盖尾等乡镇,海拔在40--700米之间。面积654。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06%。

南部--丘陵、台地区分布在园庄、枫亭、郊尾等地,海拔在10--650米之间。面积23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9%。枫亭浅海630亩,滩涂面积7110亩,其中可利用的有1000多亩。

自然气候

仙游县气温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上半年气温逐月上升,下半年气温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0--21.0℃之间,木兰溪沿岸平原和东南部沿海略高于20.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8℃,境内气温年自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变化明显。气温日变化以日出前(5--6时)最低,午后(13--14时)最高。仙游县气温日较差平均8.9℃,12月最大为9.8℃,6月最小为7.6℃。全县各地无霜期在233--341天,长短差达108天。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历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622.6兆焦耳/平方米。

4、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仙游县常住总人口84.0万人,出生率12.0‰,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5.7‰,城镇化水平37.1%。

民族

仙游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黎族、高山族、水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京族、朝鲜族、布依族、满族等共26个少数民族。

5、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仙游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历史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状元、13名尚书、28名侍郎、近700名进士,出现“科甲冠八闽”的盛况。

基础设施


仙游县

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县有公路82条,通车总里程839公里。福厦路(324国道)、三郊路、福厦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福厦铁路以及在建的莆永高速公路、福广高速公路(沈海复线高速公路福建段)、兴尤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为了融入湄洲湾港建设修建了仙港大道,便捷的交通网络已形成。16公里的海仙游县木兰溪步行桥岸线,已建立500吨级和300吨级的码头各一座,已是湄洲湾秀屿港的卫星码头。全县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已达6.0万千瓦,还建有11万伏变电站1座,3.5万伏变电站6座,九仙溪水电工程建成四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7.1万千瓦,年发电量1.89亿度。邮电通讯现代化,共有11个程控电话模块局,10个移动电话基站,装机容量5.5万门。全县18个乡镇全部实现程控电话,对国内1500多个市县和世界220多个国家及地区直接通话。国际特快专递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水库98座,总库容1091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8处,县城自来水公司日供水量4.5万吨,满足居民和工农业用水需要。

全市规模最大、贮量能力最强的液化气贮配。为普及城镇液化气化打下良好基础。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文明高效的系列服务窗口和服务制度。

6、经济发展

综合


仙游县

2011年,仙游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777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5.1:42.8:42.1调整为14.0:47.3:38.7。

农业

仙游为福建糖蔗、柑橘、龙眼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小麦、甘薯(枫亭薯著名),花生、黄麻、大豆、蔬菜、油菜籽,兴化桂圆、度尾无籽蜜柚(文旦柚),陈燮柿、云庄栗、蜜枣,宝坑番石榴、榜头梧店芒果、书峰青靛、龙华金沙薏米、古洋晒烟皆为特产,香蕉、枇杷、猕猴桃,油茶籽、油桐籽、山苍子、板栗、药材,蛏、牡蛎、蛤、马鲛、鲤鱼、鳗、蟹,家畜良种黑白奶牛、长莆猪。

仙游历来是农业县。据福建省考古队1987年在榜头、大济等地发掘的古遗物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后期,先民们已从事耕耘、狩猎、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代,得到初步开发。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有陂坝651座,初步解决农田用水。明代,甘薯、菸烟、玉蜀黍、花生等相继传入仙游。清代,县境内中、南部地带扩大稻谷多熟制,茶、烟、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不安定,加之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单产低,不敷自给。据1949年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087万元。

*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1958~1961年,农业生产受“*”、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牧渔业产量降至1952年的水平。1962~1965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全县农业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有231个大队,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1966~1976年,受到“*”的影响,农业产量下降。1978年后,农村实行经济*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20778万元。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73240万元,人均收入825元。

2011年,仙游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0.92亿元,可比价增长2.0%。增加值完成24.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38.99万亩;粮食产量362134吨,茶叶生产3233吨,水果总产量69694吨;食用菌总产量42684吨。畜牧总产量达到59589.78吨,其中:生猪出栏37.4万头,禽出栏238万只;奶类产量达到3997吨。

工业

仙游是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之一,誉称“福建糖仓”,工业门类还有林产化工、食品、机械、制盐、造纸、皮革、日用品等,特产兴化米粉,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编、竹插、刺绣、抽纱。

2011年,仙游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52.64亿元,比2010年增长40.2%。工业增加值69.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0.1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68.51亿元,重工业61.65亿元。

7、旅游资源


仙游县

仙游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也很广阔。这里依山濒海,风光旖旎,古迹众多,胜景荟萃。主要景区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九座寺、仙门洞、塔斗山等自然景观。尤其是称为"飞瀑天下奇"的九鲤湖瀑布,被列入中国风景名胜之一。玲珑剔透的东门石坊,雕刻技艺堪称八闽一绝,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山的九座寺,创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127;,寺舍九座相连,规模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手书唐懿宗赐匾"太平院"。据专家考证是南少林和红花会的发祥地,已引起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武术学会的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

仙游县九鲤湖

九鲤湖: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隅约25公里的万山之巅,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祭泱泱,融林、瀑、水、石之胜景于一处。湖的上游,坦荡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测,。在山间林野有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这些奇石留下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刻。著名的九祭飞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入湖,水石相激,轰鸣如雷。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祭,名曰:雷轰祭、瀑布祭、珠帘祭、玉柱祭、石门祭、五星祭、飞凤祭、棋盘祭、将军祭。各祭独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祭。瀑布祭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珠帘祭从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齐刷刷地滑下,形成万斛水珠,宛若垂帘,颇为壮观;珠帘祭之东侧,水从盘龙山顶贴着石壁滑下,形成两股晶莹的细流,妙似玉琢的双柱。这就是玉柱祭。

九鲤湖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流连,山中遍布摩崖石刻。如今,九鲤湖又成为中外游客瞩目的游览胜地。新修的公路已直通湖畔。一座设计精美、规模宏伟的九鲤宾馆已破土兴建;大规模的整体建设规划亦将付诸实施。

仙游县菜溪岩

菜溪岩:菜溪岩位于仙游县城西北隅约40公里的象溪乡境内。相传唐代凤山九座寺智广和尚路过这里,不食人间烟火,以野菜为粮。当地的人们看到溪中常有遗弃的野菜叶飘流,故名。

菜溪岩传说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附近有两块高达百米、宽近三百米的巨石对峙,中开一门,即为石门。石门的北面峭壁如屏,每逢降雨后,山上流水从这里倾泻,形成壮观的瀑布,直泻龙潭。龙潭东侧,一块高数十米的巨石巍然矗立,俗称“飞来石”。据说是明万历年间从山巅滚下来的。飞来石下,另有一平卧巨石,上刻“眠云石”三字。站在石上西眺,只见狮子峰峻峭逼人。峰上的石笋、石凉伞形象逼真,亭亭玉立。眠云石下是“幻游洞”,洞前小湖边,古松垂荫,藤蔓翳然。菜溪岩的右侧还有石鼓、石钟、石狮、石象、罗汉洞诸景。罗汉洞幽深宽敞,传说昔时九鲤湖何氏九仙常到此游玩。

菜溪岩景色四季常新,变幻无穷。山上还产“菜溪参”(福参),灵芝等珍贵草药。县城有公路直达山下。

麦斜岩:麦斜岩座落在与九鲤湖相距二十华里的石所山上。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称这里是“小武夷山”。

麦斜岩是以石奇洞怪而闻名的。从麦斜岩山脚下拾级而上,右边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宛如铁衣将军,守卫在麦斜岩的大门口。左边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书“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史书记载,南宋未年,有个叫林璧卿的人,精通星象学,名重一时,朝野称贤。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后,深为羡慕。他初游江南时,在潜邸遇见过林璧卿。后来,他当上了皇帝,想请林璧卿为官。林璧卿推辞不就,回答说:“我家世代金紫,一门四忠义,获宋朝之优惠待遇,未能报答于万一,何用高官为。”元世祖见他态度坚决,无法挽留,就封他为“妙应道济真人”,并亲书“樵谷山”三字赐之。后来,林璧卿便在麦斜岩隐居了。据说元世祖以后重游江南时,来到林璧卿隐居的地方,看到这里石奇洞多,风景绮丽,赞叹不绝。林璧卿告诉他,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曾在这里读书。元世祖听了大喜,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这个地方,并御笔大书”夹漈书院”四字赠给林璧卿。

“樵谷山”石的对面,有一块奇石耸立,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字迹古朴大方、遒劲有力。从石旁盘旋而上,左边是一弯伏溪,潺潺流动。溪上巨石纵横交错,有的突兀怒立,有的陡然腾起,有的平卧自如,有的互相拥挤,有的削然似剑,有的卷曲如拳,有的象雄踞的虎豹,有的象展翅飞翔的雄鹰,有的若熊罴登山,有的如牛马饮水。特别是溪谷东面的山上,有两只石龟更是栩栩如生。一只昂首朝天,盛气凌人,一只俯首下视,张开大口,仿佛口渴难忍,立亥就要跳进水中痛饮一番。这些形态不一,各抒其姿的石头,构成了一幅十分绪丽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绝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见到也会赞叹不已,自愧莫及。难怪宋代诗人刘克庄会在这里留连忘返。

仙游县麦斜岩


仙游县

从这里继续前行,峰回路转,前面不远的地方,楠木、青桐、柯木郁郁葱葱,刚劲挺拔。在翠竹掩映下,有一块通身漆黑的大石,上书“陈公池”三个斗大的字。据老年人说,过去石下有个池,临池而建的是元帝阁。*夕,一次强台风,把房子刮倒了,陈公池也被填满了泥石。池的西边是玉泉洞,洞上书写“玉泉岩”三字。这个洞直通麦斜岩寺的东侧,约有百来米长,春天,洞里细流潺潺,声音清脆婉啭;冬天,洞里干枯无水,可通行人。陈公池的东边是“印真洞”。洞的西侧还留有“应真境”三个大字,洞上巨石复盖,清冷逼人。洞的四周,大树如帷盖,穿洞而过,迎面而来的是梅花洞、环竹洞等等〕据说在洞里烧火,一股浓烟会从山巅冒出,蔚然奇观。这也是麦斜岩的独特景色。

过了梅花洞,便是麦斜岩寺。这座寺是一个叫自永的僧人在八百多年前修建的,历代以来,又曾经过多次整修。麦斜岩寺三面环山,寺后巨石如屏。从寺的东边,沿着陡峭的山间小道攀上山顶,一路上奇石百出,有雷公石、观音石、莲花石、风动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龟蛇相会石等等,形态毕肖,无不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登上麦斜岩的最高峰,只见一块巨石,宛如铜钟,高高矗立。听说古时候,每当风雨之际,这块石头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连在莆田涵江等地也能听到这声音呢。现在的钟山乡的地名便是由此而来的,钟石附近奇石嶙峋,其中有一块很象石椅,名叫“占星石”。史书记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当时曾天天晚上坐在这里观看天象。他还在石旁建了“夹漈书院”,现书院已荡然无存。不过游人到这里后,仍可以从地上看到不少古瓦片。占星石前有一块巨石,可坐四、五十人。巨石上突立一块小石,上面有不少篆刻,除了“开创岩碑”四个大字依稀可辨外,其余的百来个小字,如龙蛇飞舞、如蝌蚪戏水,已辨认不清。据说这些字是郑樵手书的。站在占星石上,居高临下,可俯视钟山乡和莆田东圳水库的胜景。

麦斜岩不但是风景绝佳的游览胜地,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一O八团的革命遗址。早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邓子恢同志就来到这里,组织成立一O八团,点燃了仙游武装斗争的烈火。从此,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麦斜岩上,现在,麦斜岩已被当作革命文物保存下来。一九七九年,麦斜村的群众自筹资金,对麦斜岩寺进行了整修、油漆。如今,飞檐重阁,画栋雕梁,更加金碧辉煌。

麦斜岩座落在与九鲤湖相距二十华里的石所山上。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称这里是“小武夷山”。

麦斜岩是以石奇洞怪而闻名的。从麦斜岩山脚下拾级而上,右边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宛如铁衣将军,守卫在麦斜岩的大门口。左边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书“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史书记载,南宋未年,有个叫林璧卿的人,精通星象学,名重一时,朝野称贤。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后,深为羡慕。他初游江南时,在潜邸遇见过林璧卿。后来,他当上了皇帝,想请林璧卿为官。林璧卿推辞不就,回答说:“我家世代金紫,一门四忠义,获宋朝之优惠待遇,未能报答于万一,何用高官为。”元世祖见他态度坚决,无法挽留,就封他为“妙应道济真人”,并亲书“樵谷山”三字赐之。后来,林璧卿便在麦斜岩隐居了。据说元世祖以后重游江南时,来到林璧卿隐居的地方,看到这里石奇洞多,风景绮丽,赞叹不绝。林璧卿告诉他,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曾在这里读书。元世祖听了大喜,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这个地方,并御笔大书”夹漈书院”四字赠给林璧卿。

“樵谷山”石的对面,有一块奇石耸立,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字迹古朴大方、遒劲有力。从石旁盘旋而上,左边是一弯伏溪,潺潺流动。溪上巨石纵横交错,有的突兀怒立,有的陡然腾起,有的平卧自如,有的互相拥挤,有的削然似剑,有的卷曲如拳,有的象雄踞的虎豹,有的象展翅飞翔的雄鹰,有的若熊罴登山,有的如牛马饮水。特别是溪谷东面的山上,有两只石龟更是栩栩如生。一只昂首朝天,盛气凌人,一只俯首下视,张开大口,仿佛口渴难忍,立亥就要跳进水中痛饮一番。这些形态不一,各抒其姿的石头,构成了一幅十分绪丽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绝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见到也会赞叹不已,自愧莫及。难怪宋代诗人刘克庄会在这里留连忘返。

8、风味小吃


仙游县

仙游蓼花和麻筒:仙游县生产蓼花与麻筒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清康熙年间,蓼花和麻筒就成为逢年过节、婚庆送礼的必备佳品。蓼花和麻筒具有营养丰富、酥脆可口、价廉物美的特点,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蓼花的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制作方法是:先把糯米浸水24小时,然后淘净、凉干、粉碎,再加热水制成一个个小软粿,小软粿用水炖过,加入少量纯碱,再放在金属桶中用木棍猛搅直到起泡不收缩为止,接着把小软粿切成长四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条样的白粿条,白粿条油炸之后就成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满蓼花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让蓼花胚沾满炒芝麻,那就成为麻筒了。

坝下“馄饨”(俗称扁食):用料考究,以精猪肉切碎为馅,拌以虾仁、葱米、味精、五香、胡椒、精盐等。馅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汤多用肉骨汤,且拌以蒜、油芝麻、葱等香味佐料,吃来香味扑鼻,别有风味。

盖尾“蚮饼”(即“海蛎饼”):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葱、芫葵、五香、胡椒、味精等。油炸时先放人凹瓢,中夹心生蚮。炸熟后,酥脆香甜,沾着蒜泥酱醋,更是爽口宜人。

度尾“草粿”,又称“清明龟”:每当清明季节麦田里盛长一种花黄、叶黄且叶面有绒毛的黄花曲草,采回洗净、晒干、磨成粉,加上糯米粉,蒸成龟背形的草粿,香味浓郁,柔韧可口,是度尾、大济一带特有的曲粿。

龙泉“松糕”(即发糕):用纯白米磨成浆,让其发酵、再加糖、芝麻。蒸熟后,发糕松软,富有弹性,配花生汤吃发糕,是可口的早餐。

城内“赤饼”:用面粉拌成浆团,再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几张面皮裹卷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一个“赤饼”,皮韧馅甜,吃来香味满口。

二保“小唛”:馅为糯米,拌以糖、盐、花生、虾仁、香菇、笋服等,外包豆浆皮,蒸熟后,吃来又甜又咸,越嚼越有味道。

枫亭“蛏插”:用无浸水的鲜蛏为料,拌以纯地瓜粉,放在热汤中做成“蛏插”,以汤不糊为佳,加上醋、酒,吃来清甜可口。

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饭,再放进石臼中舂打,然后放在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过年时做成圆糕状),食用时可以炒成甜白粿、咸白粿、炸白粿等。游洋白粿质地细腻柔韧,是最佳的年糕。

岭头坪“锅边”:用米磨成浆,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锅(一般用铁皮盘)中蒸熟,越薄越好,食用时切成条状,可以制成汤锅边和炒锅边,质优价廉,是群众方便的小吃。

西门兜“焖蒸糕”:用面粉拌成浆,让其发酵,再用提壶浇在架上炭火的平锅上,焖熟时,加上糖、芝麻等,对折让其夹心。焖蒸糕质地柔软,有弹性,甜度适中,很受顾客欢迎。

度垅“芜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芜菇)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煮后,薄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是仙游独特的糕点。

鲤城“仙草”:用游洋、度尾等地出产的仙草,清水蒸之,加上曲粉,冷却后就凝冻成黑色的仙草,性清凉能败火,切成小豆腐大小,加些糖,再放些冷开水,是夏令解暑冷食。

灵陂“乒乓冻”:采用薛苈树上结的“鸭腰”果。掏出仔肉,用纱布裹住,然后用力在清水中搓洗,其汁溶于水,加上硼砂、明矾,经过四至五小时的凝冻后即成,性清凉能败火,是夏令消暑佳品。

枫亭糕:用纯糯米粉为料,拌上白砂糖粉未,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后,切成四方块,吃来香甜可口,适宜老人小孩食用,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在省内外及东南亚一带颇受欢迎。

下徐“仁丹糕”:以糯米粉为原料,拌以白糖、精盐、酸汁,蒸熟后压平切成方形小粒,趁热撒上白砂糖让其附着,吃来甜、咸、酸味道齐全,适宜病人和老幼食用。

半路街“碟蒸粿”,俗称“塌头粿”:以糯米浆为原料,拌上糖油、硼砂,装在碟子里,放到竹笼里蒸熟。冷却后,碟粿为褚黄色,有透明感,吃时用竹签挑起,富有弹性,香甜可口。

上一篇:超感警探第一季

下一篇:爱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