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潮
“单身潮”是指单身男女独居人口人数过多,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有统计数字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单身”数量已分别突破百万。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然而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名称:单身潮
特色:*、活力和尊贵
地点:北京、上海、广州等
问题:人口老龄化
1、简介
单身潮
单身贵族”是个令人向往的称谓,代表着*、活力和尊贵,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逐渐被“单身潮”所替代,有统计数字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单身”数量已分别突破百万。有关专家指出,中国30-50岁的单身人数陡增,使社会内核正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说明很多人的爱情生活不再以婚姻为基础,另一方面说明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很多人正在逃离传统的婚姻禁锢。单身潮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作原因,这一潮流严重导致了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主要城市
“如果说以往的单身潮多是迫于客观形势,只是短暂行为,那么这次单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动者明显增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说,有不少调查都显示,都市的单身女性(下简称单女)更愿意选择单身。例如早在1996年,零点公司的调查就显示,向往独身的城市未婚青年中多为女性;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者中女性超过6成,上海女性中认同独身的更高达82%;2007年,上海的抽样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区数量上超过了男性,且离城区越近,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3、社会背景
最近几年来,婚恋家庭持续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包括如何缔结婚姻和如何维系婚姻。一方面,越来越多适婚人群迟迟不走进婚姻,被戏称为“剩男剩女”的单身群体日益壮大,另一方面,不少婚姻面临婚外情、感情破裂的困扰,甚至导致婚姻破裂。媒体广泛援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单身群体已经达到1.8亿人。同时,婚恋生活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并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单身潮本身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庞大的单身群体中,有很多人不是自愿自觉地选择单身,而是“被单身”,就是很多人还是期待拥有婚姻家庭的,单身只是事不遂人意之后的无奈之举。这点从“剩”的称谓,以及很多单身人士对“剩”的自我认同可见一斑。“剩”意味着他们还是有一个婚姻的预设目标的,只不过不幸地被“剩下”了。
如果放在时间的坐标中,哪怕是在最晚近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都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婚姻的缔结和维系,越来越多取决于个人(当事人),而越来越少取决于当事人所属的集体(家庭)。一般来说,当集体(家庭)对于婚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甚至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婚姻的缔结和维系都比较容易,而以感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无论其缔结还是维系,都比父母包办、集体约束的传统婚姻难度更高。
可见,我们所谓的结婚难和婚姻难,是与既往简单对比而得出来的结论。但在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种婚姻能否进行简单对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因为婚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个人较少选择和*的条件下,家庭主导、集体约束的社会制度安排,逐渐演变为个人较多选择和*的条件下,基于感情基础上的个人意愿选择。家庭也由经济生产、生活生育的共同体,逐步变成具有高度情感属性的物质精神结合体。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个人的主体性、自主选择的权利和个性解放的空间都得到增强,新型的婚姻家庭无疑更具人性,更符合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4、历次单身潮
第一次单身潮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革命年代,很多人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是遵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1950年5月,中国首部《婚姻法》的颁布,打破了旧时期的“包办婚姻”传统,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打破了旧时"包办婚姻"传统,第一次单身潮出现。
第二次单身潮
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
第三次单身潮
“第三次单身潮”(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这个时期的“单身潮”的说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时,追求*、快乐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发,1980年《婚姻法》修改后,“感情破裂”这种很难量化定性的指标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离婚人口突然剧增。自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
第四次单身潮
单身潮
何谓第四次单身潮
中国内地先后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70年代末,知识青年回城,引发第二次单身潮;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推动家庭观念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上世纪末,经济飞速发展,女性自主意识增强,第四次单身浪潮显现,如今更趋明显。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然而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四次单身潮,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而逐渐产生,发生于21世纪初延续至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一定时间以后社会自然会“回归”到一个理性的层面,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单身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选择,而非“自身条件困难”。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产生的单身现象并不能归属为第四次单身潮。
5、单身原因
现状
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过来人证实,当前,中国正经历着蓬勃的第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确定了一夫一妻制后,从政策上调整一夫多妻的状况,催生“离婚高潮”,迫使不少妇女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第二次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中下放的大批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很多讲求理想恋爱条件的大龄女青年,为了不下嫁“乡下大老粗”损害自家身份利益而选择了单身。发生在30年之后的这一次则不同于前两次受到政治历史原因的影响,它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它不单指不结婚的男女,还包括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离婚而不愿再婚的家庭。
生育问题
在中国内地,由于传统婚恋模式的主流地位导致婚前性行为仍受到贬损,人们往往默认单女没有性生活,“表现之一是很多单位体检不给单女进行妇科检查”。各种社会压力使得单女大多不敢坦言自己的性需求和性关系,而是对此一味回避。
同时,如何生孩子,也是单女们的困扰之一。一般而言,女性只能在家庭中获取权利,其中就包括生育权。“在内地,单身生育不但不能享受生育保险,而且报户口时还得交一笔不菲的社会抚养费。”她说,“例如按照上海市的规定,2010年已达到婚龄的单身女性,如果生孩子,必须交纳15919元,这对于只能独自抚养孩子的单女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为培养更多的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出国留学、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实行政策支持,使不少人认识到高学历的重要性。而高学历则意味着更长的学习期限,一般说来,学完大学本科课程,年纪应该不会小于22岁,读完趋于就业主流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年纪不会小于25岁,再完成更高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年纪不会小于28岁,这样的年龄,除了在学校培养点感情外,想要到校外谈上两三年,再作决定,结婚年龄就不会少于30来岁了。知识一丰富,对婚姻的理性认识就多于感性体验,加上年纪一大,觉得人生*洒脱才是最重要,结婚传宗接代的观念也就淡了许多。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养份过多的知识在让人们获得文明享受的同时,也在成为制造单身潮的精神温床。
互联网影响
单身潮
互联网科技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男女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4亿人在使用这一沟通工具,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解放了思想。他们一部分意识到,婚姻作为一项个人的长期投资,必须慎重,“宁缺毋滥”是择偶的基本指导思想。一部分人追求完美,把恋爱生活看得过于神圣,以至于在茫茫的人海中迷失了对象;一部分人钟情于一生一次恋爱,当初恋已成往事,就剑断情丝,抱守痴心终其一生;一部分人则从很多的婚姻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结论,结婚如同“进了坟墓”,断送了自己的*。另一部分人则身受网友之害,轻率同居,结果事后惨遭对方抛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定婚姻其实存在欺骗和不忠,没有必要踏进去。还有一部分人则吸取西方“*世界”精华,肯定试婚,否定结婚。更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虚拟的网婚,认为婚姻不仅限于肉体上的结合,精神上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采取这种方式,既不会浪费太多的金钱、时间,也可避免怀孕生子要承担厚重的责任,还可以与多个对象实现共组爱巢,彼此之间不必提防、发生良心谴责等等。这些群体都有发展壮大的迹象。
男权思想的影响
这方面受到困惑的是学历层次、权力地位、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面子问题事关祖宗教诲,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高中生男人,不会去娶一个本科生女人,一个科股级男人,不会去娶一个厅局级女人,一个月薪1000元的男人,不会去娶一个月薪8000元的女人。——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自认为老成持重的女人,也不会情愿下嫁。在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的教条指引下,男人对于过于优越自己的女人,不是敬重,而是觉得自卑或感觉不爽,生怕别人说闲话,搞得自己下不了台。这样看来,封建社会的“女子无才(财)便是德”,其实也算得上是时代的真知灼见了。更有流行口号: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把男女的结婚年龄优势区别开来,——女子的短,男子的长,自然也是男权主义的一种表现——虽然在客观生理上还是反映了一定的正确认识。最集中的体现的,当然是男女生育问题了。在全国上下“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呼喊声中,男权主义至上的老板或农村讲究*的男女长者,没有儿子生出来是不会罢休的,通过B超透出是女儿的,赶紧就流掉,不忍流掉的,生出来,就赶紧送人,以致于把男女比例搞得严重失调。这个政策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施行的,执行后,过去所生产的人群刚好成为当前社会婚姻的主流人群,在严重的性别失调之下,加之选择的多样性等复杂因素,不造成单身潮才是奇闻怪事。
社会色情业影响
*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怪胎”,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商业化的色情业的出现,并不能指责*部门办事不力,因为市场,本身就是解决人们需要的一个平台。这种需要自然也包括情色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尤其是搞经济的男人们,及慢慢居于上游的女人们,物质指标上去了,精神指标却下来了,在心灵空虚、欲望膨胀的眼神中,搜寻出“鸡、鸭”两个别有深意的词汇。甚至在最近的汉语词典里,小学生都查到了,“鸡、鸭”最新的与时俱进的另类解释。有了市场,有了顾客,获得了利润,形成了规模,产生了行业,就会导致社会现象和一系列思考,这是很正常的发展。所以,一些男女青年说了,我不结婚并不等于放弃性生活呀。结婚为了啥?不就是解决生理和精神需要嘛。物质上我努力工作,精神上有朋友安慰、生理上找地方发泄,这就是新生人类的标准生活。何必要在婚姻的大树上吊死?他们觉得过去人们过于愚昧,丧失了自我,活在祖宗设计的圈套里,没有了激情,就麻木地忍耐,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在这些人看来,这种过错不应该再继续,到了反抗的时候了。——这个观念,这个市场,甚至通过比较隐蔽的方法,也吸引了进入婚姻殿堂的夫妇,他们尝试禁果之后,个人觉得乐不可支,不同程度地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并最终促使一部分家庭走向解体。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介乎于单身与婚姻之间的,比如沿海等地开放城市暗地里流行的夫妻交换游戏等等,其实已经是突破了婚姻,走到了难以回首的单身*潮边缘了。
区域调控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单身潮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在人口政策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调控力度。“人多难管,所以如此。”这并不是理由,只是*缺乏能力管理的一个借口。在建立特区时,有利的政策倾斜出台前,就应当考虑大量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应当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资本主义的这种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人们的钱财取向就是脱离*道路,动辄扣一个大帽子下来。认识人的这种劣根性,对于我们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实际上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在大批的包括城市、乡镇、村组男女青年的南下大军面前,作为执政者,要宏观看到由此造成的地区发展失衡问题,尤其在人口调控方面,应当采取稳妥的办法,有规划地处理人员的流向与分布,使男女、年龄、技术发展等等关键指标平衡健康化。这也是生态人文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内容。
6、社会影响
单身潮
“单身潮”或许是人们在追求独立自主、*幸福的新型婚姻过程中需要支付的代价,或许是工业化、现代化浪潮中客观出现的社会现象。尽管原因复杂、情况各异,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庞大单身人群的出现,以及其带来的各方面冲击应该引起重视,并探索应对和解决办法。一方面,应该使期待婚姻的单身人群能够更顺利地缔结和维系婚姻。毕竟在当前阶段,婚姻家庭仍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人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要使尚且处于单身状态,以及自愿自觉选择单身的人群获得宽容尊重,得以提高单身状态下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
“单身潮”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大量的单身人群期待婚姻而不可得。尽管影响成功择偶的,包括年龄、相貌、性格、才能、价值观、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等诸多因素,但在当下现实中,尤其是单身人群大量出现的大城市中,经济问题仍然是影响择偶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孤身一人进入城市工作,从而失去了在家乡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资历和能力的局限,这些人普遍收入较低,在高企的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和育儿成本面前,他们脆弱的经济状况,难以为婚姻家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在精神领域,情侣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包括性别意识的觉醒和自省,男女平等和差异包容,情感困惑冲突的处理解决,都需要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专业机构给予帮助。
总之,庞大单身群体的出现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指责,或者从人性解放的角度给予吹捧,都可能过于肤浅简单,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基于客观事实本身,理性分析形成原因,科学评估其带来的影响,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文化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才能更好发挥这种新社会现象的正面效益,减少其负面效应,最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加群众利益福祉。
7、国外现象
不光是中国,全球单身、不愿意结婚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美国美国2010年适婚人群过半是单身。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数据,在25~34岁的人群中,从未结婚的人数高达46.3%,已婚的仅占44.9%,单身人群首次超过已婚人群,成了多数。
无独有偶,亚洲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比如日本,随着他们教育水平,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加上城市生活消费昂贵,导致许多年轻女性回归了父母亲的家。一方面可以帮助父母养老,另一方面她又能得到免费的住房,免费的三餐。而朋友间的交往又能通过网络、电话得到满足,所以现在出现很多人不愿意结婚。
日本
日本30—34岁男青年未婚率为47.1%,女青年为32%。不结婚不等于不恋爱,甚至不生孩子。现代社会对于未婚同居、生子越来越宽容,也是独身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日本女性有个口号:“要孩子,不要男人”。单身母亲不但不会受歧视,还能得到*的补助。
例:朋友下午说林心如把卵子冷冻,寻找*,不结婚,只生孩子。
德国
在德国,结婚被认为是“保守”、“呆板”的代名词。德国每三个婚姻中就有一个破裂。据德国联邦人口研究所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德独身人数已经上升到39.5%,柏林达到54%。1/3的年轻女性和40%的年轻男性表示不会结婚。
韩国
正式宣布进入“单身全盛时代”
法国
每三户人,就有一户是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