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更为现名。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中文名:贵州财经大学
创办时间:1958年
所属地区:贵州省贵阳市
学校类型:财经类
属性:普通本科、研究生培养
主管部门:贵州省人民*
类别: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任泽民、李兰、李岷、张吉勇
1、历史沿革
贵州财经大学
1959年,停止招生进行整顿。1960年部分继续招生。
1961年,复办财经*学校。*期间,财经学院被撤销。
1978年,重建贵州财经学院。
2011年11月,教育部确定由*财经大学对口支援贵州财经学院。
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同意贵州财经学院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
2、教学设施
学校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现有花溪、河滨、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8449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图书资料(纸质图书170余万册,数字图书资源120T)。
学校主校区为花溪校区,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大学校园。
3、院系设置
贵州财经大学
4、师资队伍
截止到2015年6月,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55人,留学生15人。共有教职工16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1人,有正高职称的167人,博士345人。刘洪玉、袁志刚等数十名海内外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5、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设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有53个本科专业,2个职业教育师资方向,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有1个*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立足于服务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区域发展研究智库和基地建设,重视欠发达地区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与咨询中心平台建设,设有省级科研机构6个,校级科研机构33个,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与合作,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作用。
7、交流合作
贵州财经大学
8、教学理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围绕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承“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之贵财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之校训,深入推进“一个主基调、两个发展极”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三个着力点”,全力打造“四个新维度”,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把贵州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财经大学,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9、发展目标
贵州财经大学
“一个主基调”:就是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即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构建“九位一体”的一流本科教学体系,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九位一体”包含:落实铸魂工程、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范式改革、提升实验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抓好质量工程、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
“两个发展极”:一是围绕博士单位申报,强化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二是围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平台建设,扩大对外开放。
“三个着力点”:一是立足人才强校,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二是强化文化内核,着力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三是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四个新维度”:一是坚持依法治校,打造“法治贵财”;二是坚持管理创新,打造“效率贵财”,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贵财”,四是坚持开源节流,打造“稳健贵财”。
10、校园形象
校标
贵州财经大学
本设计上下对称的设计符合公众审美的要求,也喻示着1958年成立的贵州财经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将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同时,设计还体现了从贵州财经学院到贵州财经大学承先启后的历史脉络和责任,其华丽转身的意义不言而喻。人形币也表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之道,贵财大培养的人才不仅会理财,而且是注重其背后内涵的“贵才”。标志颜色沿用“贵财红”。造型简洁、大气、庄重,底蕴深厚,具备很强的识别性与传播力。
而且从标示的字形上也表现两层含义:一是盾形币寓意“财”,且通“才”,表征学校的特征“财经类”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二是符号具有“贵”字造型和“大”字造型;综合起来表示“贵州财经大学”。
校训
厚德博学笃行鼎新
释义
修身养性,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励学善思,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才干;知行统一,投身事业和社会实践;开拓进取,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典据
“厚德”取于古训“天行健自强不息,地载物厚德与秋”。厚,敦实、厚重、忠厚。德,修养、品行。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又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博学”、“笃行”源自论语博学(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宽广、广博,屈原《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学,学习、思考、请教,论语述而:“学而不厌”,文雍也:“有颜回者好学。”笃,坚定、踏实,《荀子·修身》:“笃志而体”;行,执行、做、行为,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思行诸’”又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行子,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庄子逍遥游:“行比一方。”
“鼎新”选用成语“革故鼎新”的除旧布新、开拓创新之意,《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又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校歌
《贵州财经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