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沈文荣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18:07:25
...

沈文荣,男,1946年出生,江苏张家港人。1992年起,担任沙钢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十六大代表。2008胡润百富榜第36名;2009海南清水湾胡润百富榜第43名。2013年10月是全国工商联60华诞。由《中国工商》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发起编撰的《民营力量璀璨中国梦想——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沈文荣被评为“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

中文名:沈文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张家港

出生日期:1946年2月

职业:总裁

毕业院校:张家港市乐余双桥中学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喜爱的城市:马什哈德,阿尔达比勒,扎黑丹

1、个人简历

1953年8月—1959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锦丰新联小学学生。

1959年9月—1962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乐余双桥中学学生。


沈文荣

1962年7月—1965年7月江苏省沙洲县联兴村3队副队长。

1965年5月—1968年12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机械学校学生。

1968年12月—1974年10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机修车间副主任。

1974年10月—1984年4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副厂长。

1974年4月加入中国*。

1979年,工农兵大学生陈红华和沈文荣走到了一起,当时陈红华择偶的标准是“只要求是个党员”,那时沈文荣是锦丰轧花厂的党支部副书记,陈红华是一位乡村教师。

1984年10月—1992年9月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担任江苏省张家港市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

1988年,沙钢建了7条窗框钢生产线,年产量达到13万吨,市场占有率为60%,积累资金突破1亿元。

1991年,生产线正式投产,适逢中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个高潮时期,钢铁市场产销两旺。而沙钢的成功也被国内钢铁行业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1992年9月—1996年6月江苏沙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1993年2月任张家港市政协七届主席。之后保留*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常委职务。

1993年,沈文荣再行惊人之举,投资13亿元,兴建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投产第二年沙钢的电炉钢产量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

1994年3月,沙钢兴建了亚洲第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九十吨竖式电炉、连铸、连轧高速生产线,设备从德国、美国、瑞士引进。

1995年12月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

1996年6月沙钢集团成立,沈文荣任总经理。

1996年6月至今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1996年与韩国浦项合资二亿多美元,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薄板基地。

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人大代表。

1998年7月,沈文荣飞到德国后拍板:把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主体设备整体搬到中国张家港。

1999年12月兼任华东钢铁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1年10月,沈文荣花了16亿元从蒂森克虏伯手里整体买下了霍施钢铁公司,沈文荣希望从此不再依赖进口的钢坯,而沙钢也将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王国。

2002年,作为江苏仅有的两名私企党代表之一,当选为中国*第十六代表大会代表。也是*十七大代表。

从2006年起,沙钢并购重组的举措推向全国。2006年耗资20亿元人民币收购省内另一大钢铁企业江苏淮钢集团80%的股权。

2007年,跨省将河南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并入麾下,完成民营钢企的跨地域重组的第一例;

2008年1月,沙钢收购常州鑫瑞特钢51%股份;

2010年1月,沙钢控股无锡锡兴钢铁。至此,沙钢整体产能达到3500万吨,产品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得到有效拓展,行业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1年4月8日,原中小板暂停上市*ST张铜(002075),经过沙钢重组并注入淮钢特钢63.79%的股权后,重新上市并更名为“沙钢股份”,沙钢由此成为现代治理的公众公司。

2、荣誉称号

1984年至2003年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功勋奖章、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40项张家港市级、苏州市级、省级、*荣誉称号。

《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沈文荣榜上有名,排名第二十五

沈文荣上2013胡润全球富豪榜

2013年10月是全国工商联60华诞。由《中国工商》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发起编撰的《民营力量璀璨中国梦想——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沈文荣被评为“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

2015年中国福布斯富豪榜,沈文荣以身家136.5亿排名中国富豪榜第92位。

3、创业经历

成立

沈文荣从小就对工厂充满了想象,因为他的三伯父在工厂做事,经常讲一些厂里的趣闻。初中毕业后,他

就毅然选择进入了沙钢的前身———锦丰轧花剥绒厂,做一名普通的工人。1974年,轧花厂以45万元自筹资金,建了一座小型轧钢车间,沈文荣也是筹建人之一。1983年9月,轧钢车间被命名为沙洲县(现张家港市)轧钢厂,与轧花剥绒厂分开,隶属县冶金工业公司名下。1984年,沈文荣被任命为厂长,1992年起,沙钢集团成立,沈接任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沙钢

起步

在沙钢周围几百公里之内,就有宝钢、苏钢、锡钢、南钢、马钢等一大批“老大哥”,一个集体性质的小钢厂要想争一碗饭何其之难,但沈文荣并不畏惧:“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够大,那就首先在某一个产品上要做到最好,争取在江苏、甚至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沈文荣的思路很明确:“打市场一定要找准市场定位,我们要做那些大厂不愿做而小厂又做不好的产品。”于是,窗框钢首先成为沙钢20世纪80年代的拳头产品。窗框钢很快就以质优价廉货源充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沙钢也由此声名在外。

1988年底沈文荣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这次投入,可以说是背水一战。沈文荣曾说:“如果这个项目引进失败,就把它作为展览馆,我去卖门票。”

开拓

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生产能力,沈文荣决定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并实施异地改造。他们与香

港永新公司合资3000万美元,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全套引进了年产25万吨螺纹钢的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生产线,一下子就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并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了20年。1996年,沈文荣再次拍板,总投资2.2亿美元,引进德国、美国、瑞士等著名公司的主体设备,兴建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使人均产钢量迅速达到800多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沈文荣历次从*获得的东西,不但使沙钢的产品线更丰富、产品更高端,同时,产能到了他手里,往往都会比预计的要上一个台阶。多特蒙德钢铁厂这个曾经是“制造帝国”德国的标志性企业,最终被沈文荣当废铁收购,整体搬迁回国。这不仅震惊了钢铁世界,同时使沈文荣进入了高端的汽车钢板市场。无论是购买国外生产线,还是收购国内钢铁公司,沈文荣始终坚持用“小企业”的灵活性来对其进行技术上的、管理上的改造,从而在效率上胜过竞争对手。“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沈文荣说。

沈文荣坚决不赞同多元化经营的思路,“扪心自问,你的企业在本行业做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了吗?你所从事的行业还存在发展空间吗?如果没有,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对我来说,做企业不单要赚钱,还是一种使命。”

4、收购公司

2001年,正当沈文荣谋划进入产品档次较高、利润也较丰厚的板材市场时,传来了霍施钢厂因为成本高昂失去竞争力而准备出售的消息。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沈文荣知道,蒂森克虏伯是世界第九大钢铁公司,生产的汽车用板深冲钢等主要产品在欧洲享有盛誉,被奔驰、大众等公司广泛采用。而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


出席活动会议

沈文荣的想法很简单,在离沙钢不远的上海就有德国大众的合资公司,买下霍施钢厂,沃尔夫斯堡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蒂森克虏伯精湛工艺生产的优质钢材,当然,整个制造流程从此将在中国的长三角展开。

经过艰苦的谈判,沙钢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霍施钢厂的整套流水线。随后,千余中国工人开进多特蒙德,仅用一年时间就将总重达25万吨的设备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文件搬回沙钢。这个被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比蒂森克虏伯公司原先预计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年。

在沙钢海力码头,沈文荣聘请世界著名工程设计和冶金公司“奥钢联”,对搬回的钢厂做了整体的设计、评估、改造,合计投入近200亿元人民币,用4年时间最终建成了一个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而新上一条这样相近规模的生产线,建设周期要8年,总投资至少要300亿元。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沈文荣使沙钢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沈文荣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现在江苏钢铁产能已经接近韩国的规模,但韩国的钢铁研发能力比我们要强得多。”从不服输的沈文荣果断决策,第一步拿出5亿元,组建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聘请国际钢铁界权威人士、日本著名钢铁专家江建俊彦担任院长,同时面向国际范围延揽研究人员。今后,沙钢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主要从事“移植性”研究,而研究院则从事超前性、原创性开发,抢占世界钢铁技术的制高点。

“在寸土寸金的苏南,沙钢的发展受到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只有走收购、兼并、重组之路。”

重组苏北最大钢铁企业淮钢集团,是沈文荣朝着做大“钢铁王国”梦想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也是以自我滚动发展为主的沙钢第一次实施大规模并购。沈文荣说,今后,沙钢本部主要是做强做精,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做大规模主要靠并购重组。

5、致力环保

沈文荣十分重视研究并严格遵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尤其舍得投入。他

说:“做企业,必须了解*的大政方针,国家支持什么,不允许做什么,都要心中有数。”沈文荣提出建设“绿色钢城”。“节能减排,企业有效益的要做,没有效益的也要做。沙钢的污水处理一年投入3亿元,基本做到零排放,这个投入没有回报却一定得投。”沈文荣说,“说到底,污染了空气,弄脏了水源,企业和职工一样自吞恶果。”

6、共享财富


捐款

沈文荣的勤俭是出了名的,但该花的钱,他却从不吝啬。比如:捐资助学、修桥铺路、防汛抗洪、扶持文艺团体、赞助省运动会等等,据统计,沙钢集团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达8600万元。四川汶川2008年5月12日发生8.0级强烈地震的消息传到沙钢后,当得知地震夺去上万条宝贵生命,并且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时,心理非常难过。沈文荣说,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沙钢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战胜灾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将一张面额8136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支票交到了张家港市副市长杨芳和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手中,代表江苏沙钢集团和1万多名员工向四川省汶川地震受灾群众进行捐款。

7、发展目标

沈文荣说,前沙钢正在组建钢铁研究院,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进顶尖的博士、教授等钢铁领域顶尖专家,争取在原创性的研究、开发上有新突破。同时要加强员工培训。这几年沙钢发展速度很快,新员工较多。企业员工平均工龄仅7年,还有一大批员工不满3年。这种状况要求企业长期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沙钢跻身世界钢铁强企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

8、卸任沙钢总裁

被业界称为“钢铁沙皇”的沈文荣再一次步入人们的视线。有媒体报道称,一手将沙钢集团带上国内最大民营钢铁企业位置、并进入世界500强的沙钢集团掌门人沈文荣,正在逐渐将其在沙钢的权力下放,长期由沈文荣兼任的沙钢集团总裁一职,正式由原沙钢集团副总龚盛担任,而沈文荣只担任董事局主席一职。这似乎意味着,已经年届65岁的他,开始为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布局。

沈文荣1968年中专毕业后成为沙钢前身——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的一名钳工,其后不断升迁,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的当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从此,沈文荣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沈文荣的办公室也一直设在沙钢。其后的25年间,沈文荣强悍的个性不断融入沙钢,并沉淀成沙钢强悍的基因。

1984年,刚出任领导职位的沈文荣就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沙钢窗框钢产品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一度成为该细分市场的价格制定者。1988年底,当沙钢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时,沈文荣把家底都砸进去,从英国购买了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这一项目在1992年投产后不久,中国就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3亿元投资不到3年就全部收回。

2002年,沙钢又以2.2亿元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沙钢的产能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这一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跟沈文荣较为熟识的一位媒体界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收购霍施钢厂对沙钢来说是历史性的重要事件,这让沙钢一跃成为国内一流钢铁企业。

“沙钢内部的职工对沈文荣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沈文荣在管理方面非常有一套,在企业内部作风很强悍,做事有效率,敢说敢干,有冒险精神,人又比较勤奋。”上述媒体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业界看来,沙钢的成功与沈文荣“像铁一样强悍的性格”密不可分。冒险、坚持、雷厉风行——这是沈文荣强悍性格的三个元素。

作为沙钢集团的掌门人,沈文荣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车间去转一圈。在6点30分职工开始陆续进入工厂时,他坐在工厂大门口的石凳上迎候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每天早上7点钟高层领导的例会,他会准时到场。

他每天都能坚持工作至少10个小时,而且不觉得累,摆弄钢铁是他最大的兴趣。多年来,沈文荣一直住在厂区70平方米的宿舍房中,其标准与普通职工的宿舍绝无二致。

沈文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并不在乎别人叫他“钢铁沙皇”,并承认自己“强悍是存在的,但我是不断地在否定自己。30年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之中度过”。

上一篇:云南常山

下一篇:海南常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