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之一,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溯源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景德镇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花瓷),并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单一品种。青白瓷釉色纯正,青白淡雅,明澈光润,青中显白,白中泛青,胎体质坚细白,温润如玉;器壁刻有花纹,构图精巧;体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从背面透见花纹;造型挺拔秀丽,玲珑剔透。它一经问世,就立即和当时中国其他名窑一争高下,与北方的定窑、南方的龙泉窑等所生产的瓷器一起,并称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至明代中期,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明代后期以来,景德镇的城市范围和规模基本稳定,两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密布各类瓷业建筑,这里坯房、窑房密集,"陶舍重重",构成景德镇的一大景观。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景德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通体透明,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纯乎见釉,不见胎骨的完美程度。这种瓷器对着光可以从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绘花纹图,有如"透轻云望明月","隔淡雾看青山"。制作之巧,令人惊叹。
2、瓷釉色彩
景德镇向来重视瓷釉色彩,这里的颜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据史籍记载,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有300多座,颜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时代,景德镇的颜色釉取众之长,承前启后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
景德镇已恢复和创制70多种颜色釉,如钧红、郎窑红、豆青、文青等已赶上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还新增了火焰红、大铜绿、丁香紫等多种颜色釉。这些釉不仅用于装饰工艺陈设瓷,也用以装饰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更加发扬光大。
3、独特技艺
御窑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窑体、窑房和坯房的独特形状、结构、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窑房营造的独特技艺。例如,清代雍正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蛋形的镇窑属于平焰窑,它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成为古代最杰出的窑型。砌窑(结窑)、补窑(修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这在全国其他瓷区是没有的。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产场所,同时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紧凑。景德镇传统窑房宽敞通风、经济实用、兼具仓库、生产车间和生活间的三重功能,它给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筑标准,要求工艺高超而又别具风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镇的城区风貌,同时成就了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
传承意义
景德镇大部分的传统窑房作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被拆除,许多老建筑工匠也相继故去。截止2006年,景德镇市内仅余23处传统窑房、作坊,在世的挛窑匠师仅有古窑瓷厂的胡家荣等3人,传统窑房作坊建造工匠也只余十几人,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濒临消亡,抢救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