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原名谏,又名瑞谏,号双清楼主,祖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乡(现广州市郊区鹤洞乡),生于香港。何香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中文名:何香凝
别名:双清楼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乡(现广州市郊区鹤洞乡)
出生日期:1878年6月27日(戊寅年)
逝世日期:1972年09月01日
代表作品:《狮》《梅花》《高松图》等
1、人物简介
何香凝,是*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何香凝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合作;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2、主要经历
1878年6月27日出生于香港;
1885年在香港入“女书馆”读书,两年后*辍学,长期坚持自学;
1897年10月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
何香凝
1902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
1903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
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
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
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
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
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义革命纲领,改组中国*;
1926年当选为**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
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
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运动;
“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
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活动;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人民*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9月6日,在南京东郊廖仲恺先生墓地举行何香凝遗体安葬仪式。
3、人物事件
天作之合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坚决反抗缠足,所以长成一双天足。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于1897年10月在广州结婚。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婚姻堪称天作之合。男方比松奇,比竹劲,比石坚;女方比梅香,比莲洁,比玉润。廖仲恺有改造中国的雄才伟抱,何香凝有拯救苦人的侠气豪情;廖仲恺的诗词歌赋高于流俗,何香凝的咏絮之才不让须眉;廖仲恺在日本时向画家伍乙庄求教过丹青技巧,何香凝在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专修绘画;廖仲恺行事求真务实,何香凝待人从不作伪蹈虚;廖仲恺自称中山信徒,何香凝信仰三*义。这么多的共同点决定了他们在感情、事业两方面都能琴瑟和谐,同甘共苦度患难。即使居斗室,嚼菜根,亦能其乐融融。当年,何香凝笔下曾流露出“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心声。
广州救夫
1905年8月7日,经孙中山和黎仲实介绍,何香凝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廖仲恺加入同盟会反倒落在妻子后面。1922年6月16日清晨,粤军首领陈炯明的部属叶举、洪兆麟突然发动兵变。陈炯明先是以“领款”和“有要事相商”为由,将廖仲恺诱至惠阳,然后将他关押在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何香凝乘坐电汽船去石井兵工厂营救廖仲恺,看到丈夫被沉重的锁链捆缚,艰于呼吸,又愤怒又悲伤,心如刀绞。1922年8月18日,陈炯明在广州白云山主持军事会议。何香凝一身泥污,突然闯入会场,使到会的军官面面相觑,鸦雀无声。何香凝一番义正词严,陈炯明无言以对,其他军官则惭愧地低下了头。最后,陈炯明怕把事情闹大,为免粤军将士离心离德,立刻下令释放廖仲恺。
孙中山临终托付
宋庆龄与何香凝在北京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自料不起,在弥留之际,将宋庆龄托付给何香凝照顾。孙中山叮咛再三:值此万方多难之时,他身后萧条,没有留下多少财产,请她一定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坐在病榻前,听完孙中山吐词艰难的临终遗嘱,心中不胜悲恻,深感这位好友和伟人的信任之深、托付之重,当即表态:“我亲近先生二十余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体同仁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何香凝遵从孙中山的临终嘱托,成为宋庆龄身边最可信赖的至交。
上海救子
廖承志17岁加入*,20岁转投*阵营。廖承志的政治活动半径很大,一生被捕七次,被软禁一次,先后品尝过日本、荷兰、德国、英国的铁窗风味,在*的*中被*过多年。1933年3月底,英租界在国民*要求下,将“*疑犯”廖承志引渡给上海*局。何香凝救救子心切,不顾重病未愈,在柳亚子陪同下,去找上海*局要人。何香凝大声质问道:“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坐牢的。骂蒋介石要算我骂得最多,骂得最凶,为什么不抓我,却把这些无辜的青年关起来?”吴铁城又尴尬又窘迫,于是赶紧将难题上交,打电话请示宋子文,宋子文再请示蒋介石,廖承志最终被释放。
4、家庭成员
父亲:何载,字炳桓
母亲:陈二
配偶:廖仲恺,中国近代*革命家
女儿:廖梦醒,1904年2月4日出生
儿子: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出生
何香凝行九,有三兄弟、九姐妹
5、艺术生涯
何香凝作品《高松图》1960年作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与丈夫廖仲恺去日留学时在女子美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
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和“一·二八”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人民*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何香凝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
6、人物评价
何香凝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的友人、*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妻子,也是*高干廖承志的母亲,还是女界领袖、丹青圣手和诗坛“一枝梅”。既为良母,也是贤妻。何香凝是一个能将身家性命彻底豁出去的女人,以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其同盟会首位女会员和*元老的资历,以其才华与才智,以其人脉和人望,连蒋介石都屡次避其锋芒,不敢正面接招。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7、历史贡献
中国妇女运动领袖
1963年,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何香凝握手问好。
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虽出生于清朝年间,但坚决反对缠足。1903年6月何香凝在《江苏》杂志第四期发表开山之作《敬告我同胞姐妹》,开宗明义地表达现代妇女应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用意和精神。这篇文章的发表与中国第一本宣传男女平等、由上海中国女学发行的《女界钟》同年问世。1920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在广州筹备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这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第一次慰问义师的组织,在经济和物质上支持孙中山讨伐桂系的将士,使前线将士大受鼓舞。1924年3月8号,何香凝在广州主持中国妇女的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1926年1月当选为*“二大”*执行委员,连任*妇女部部长,并作《妇女运动之经过》的报告。这之后,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等,积极支持北伐战争。1937年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救亡日报》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建国后,继续参与妇女领导工作,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作为母亲,何香凝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领导的革命队伍。
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
邓颖超祝贺何香凝80岁寿辰
1946年3月,李济深和何香凝筹备创建中国**促进会,主张结束蒋介石**,成立各党派*联合*。1947年11月,他们召集“民促”、“民联”和其他*内*派人士在香港联合召开了代表大会,宣布脱离蒋介石控制的*,另组新党,提出推翻蒋介石*,建立和平、*和幸福的新中国的主张。1948年1月,中国*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李济深任主席,何香凝任*常务委员。1949年4月,何香凝应**邀请,离港奔赴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活动。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国*革命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第四届*主席等职。
创建仲恺农工学校,推动贫民教育
为纪念廖仲恺先生并捍卫孙中山先生“扶助农工”的政策,1925年何香凝在**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上,竭力促成会议通过“建立仲恺农工学校案”,阐明振兴国家经济的宗旨。后因国库经费不足,何香凝决意成立校董会,筹集资金经营学校。在她的提议和争取下,仲恺农工学校也就是如今的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终于在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此校校长达15年之久。1929年,为了解决该校的办学经费,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等。
同时,何香凝还关心华侨子弟教育,创办了几所中专补习学校,并提出要复办暨南大学和创建华侨大学。在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内设立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如今是“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何香凝纪念学校,它的前身是有80多年历史的乡间小学,1992年易名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区“五星级书香校园”。
8、艺术著作
1897年至1902年期间在位于广州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双清楼创作的《双清楼词草》等作品;
1931年出版和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何香凝画集》;
1957年8月,所著《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何香凝诗画集》;
197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香凝中国画选集》;
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廖仲恺、何香凝合著《双清诗画集》;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何香凝美术馆编的《何香凝绘画选》等。
9、美术馆概述
何香凝美术馆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批准兴建,*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座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先生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及我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为艺术家和艺术观众、鉴赏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华侨城文化旅游景区一流环境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