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郭宪

科普小知识2023-01-01 13:50:26
...

郭宪,字子横,东汉汝南宋(今安徽省太和县郭庙乡)人。据《颍州府志》(清·王敛福纂辑)记载:西汉置细阳县,因县有细水(茨河),故名。后又称为新郪。东汉建初四年(79年),徙宋公于新郪,号曰宋,属汝南郡。

本名:郭宪

字:子横

所处时代:西汉末至东汉光武年间

出生地:西汉汝南宋(今安徽省太和县郭庙乡)

出生时间:西汉末叶

去世时间:东汉光武时期

主要作品:《洞冥记》

1、生平简介

郭宪字子横,汝南宋人也。少师事东海王仲子。时,王莽为大司马,召仲子。仲子欲往。宪谏曰:“礼有来学,无有往教之义。今君贱道畏贵,窃所不取。”仲子曰:“王公至重,不敢违之。”宪曰:“今正临讲业,且当讫事。”仲子从之,日晏乃往。莽问:“君来何迟?”仲子具以宪言对,莽阴奇之。及后篡位,拜宪郎中,赐以衣服。宪受衣焚之,逃于东海之滨。莽深忿恚,讨逐不知所在。

光武即位,求天下有道之人,乃征宪拜博士。再迁,建武七年,代张堪为光禄勋。从驾南郊。宪在位,忽回向东北,含酒三潠。执法奏为不敬。诏问其故。宪对曰:“齐国失火,故以此厌之。”后齐果上火灾,与郊同日。

八年,车驾西征隗嚣。宪谏曰:“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宪乃当车拔佩刀以断车靷。帝不从,遂上陇。其后颍川兵起,乃回驾而还。帝叹曰:“恨不用子横之言。”

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宪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眩瞀,不复言。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宪遂以病辞退,卒于家。

2、原文注释


郭宪作品

郭宪传,郭宪字子横,汝南宋人。少年时拜东海王仲子为师。当时王莽做大司马,召仲子去,仲子想去。郭宪谏阻道:“按礼,只有来学的,没有去教的。今君贱道畏贵,私下所不赞同。”仲子说:“王公是最重要的人物,不敢违抗。”宪说:“现在正是讲业之时,应把事情办完。”仲子听从了,日晏才去。王莽问:“君为什么迟到?”仲子把郭宪的话作答,王莽暗自惊奇。等到后来篡了位,拜郭宪做郎中,赐以衣服。郭宪受了衣烧掉了,逃到东海之滨。王莽十分痛恨,想追赶又不知他在何处。

光武即位,寻求天下有道之人,于是召宪为博士。再升迁,建武七年(31),代张堪做光禄勋。从驾到南郊。郭宪在位,忽然回顾东北,含酒喷了三口。执法之士奏为不敬之举。皇上诏问其故。宪答道:“齐国失火,所以用此压之。”后来齐国果上报有火灾,与往郊之日期相同。

八年(32),车驾西征隗嚣,郭宪谏道“:天下刚刚安定,车驾不可行动。”郭宪立即拔出刀砍断车革引(胸带)。帝不听从,于是上了陇。后来颍川兵起,才回驾而还。帝叹道“:后悔不用子横的话。”

当时匈奴数次进犯边塞,帝很担心,于是召百僚在朝廷议论。郭宪认为天下疲敝,不应兴师动众。谏争不合旨意,于是伏地称头昏,不再说话。皇帝派两郎扶下殿,郭宪也不拜。皇上说:“常听说‘关东觥觥郭子横’,这话一点不假。”郭宪于是以病辞退,死在家中。

3、人物事迹

郭宪早年拜东海王仲子为师,经仲子推荐,受到王莽的重视。王莽篡汉后,拜郭宪为郎中,差人送去官服,要他去朝里做官。他把官服烧掉,逃到东海隐居。刘秀当了皇帝,拜他为博士。刘秀西征隗嚣,郭宪拦住他的车子说:“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并拔出佩刀,割断刘秀车上的马绳。刘秀不听他的劝告,军队到了下邽,后方发生动乱,刘秀星夜赶回洛阳,叹惜说:“恨不听子横之言!”

郭宪的事迹均记载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北方的匈奴不断向南侵犯,刘秀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郭宪以为“天下疲蔽,不可动众。”刘秀没有即时采纳他的意见,他非常恼火,对皇帝拜也不拜,径自下殿而去。刘秀望着他的背影,向群臣说:“尝闻关东觥觥(刚直的样子)郭子横,竟不虚也。”郭宪遂以病辞官,卒于家中。

4、作品简介


《洞冥记》

《洞冥记》,约28.5万字,是清末版本的。据说最早见诸于东汉郭宪的版本,经历代书家传抄,得以不断增加内容,直到清朝末年,才算编刊出一部比较丰富且比较完整的脚本,原著和历代抄本已不好查考。《洞冥记》郭宪板本有四卷,分为60个故事,卷一(第一回至第八回)、卷二(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卷三(第十三回至第十五回)、卷四(第十六回至十八回)。而我们现在看到清末版本的《洞冥记》增加了六卷,计十卷,卷五(第十九回至第二十一回)、卷六(第二十二回至第二十四回)、卷七(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七回)、卷八(第二十八回至第三十回)、卷九(第三十一回至第三十三回)、卷十(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八回)。郭宪在《洞冥记》序中这样写道:“愚谓古囊余事,不可得而弃,况汉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藉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庶明博君子,该而异焉。”说明小说的作用是部正史之不足。

《洞冥记》又名《汉武洞冥记》和《别国洞冥记》,志怪小说集,书中记载与汉武帝有关的神怪和传说、奇闻逸事、神山仙境、丹方灵药,以及外国异方风土物产等。其中有关汉武帝及东方朔遇仙的奇闻,多为他书所不载,其叙事销陈夸饰、史辞靡丽,为后代文人词赋所征引。

5、作品影响

《洞冥记》作为我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早期作品,已具有小说的雏形,也是最完整的汉人小说之一。郭宪的道仙方术思想深受家学的影响,《洞冥记》充分显示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奇特的幻想和神怪灵异,为以后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以至唐朝后的文言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人了解、评价中国早期文言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6、作品评价

鲁迅先生对郭宪所著《洞冥记》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这样的评价:“大抵言荒外之事”,“大旨不离乎言神仙”。

《洞冥记》的神道思想,对周边国家的种种珍奇异物的描写,反映出汉代与他国频繁交往的历史图景。小说中心在汉武帝时期,浓墨重彩处常在远国的奇珍异物。人物塑造是《洞冥记》这部文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向我们提供具体的形象造型,所载六十篇故事,均以道术和鬼物奇事为主,并不是拼凑在一起的,是以各国来贡或汉武帝求仙为线索依次拉开,每个故事都有完整情节和生动的形象。郭宪采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创作出许多神仙道怪的形象,为后世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提供了借鉴,也为后世小说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范本。而今,家乡的百姓不但记住了郭宪,还记住《洞冥记》留下的辉煌。

7、郭宪墓

《太和县志》(民国·丁炳烺主修吴承志纂修)记载: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运丘寺,清雍正、乾隆间修,寺旁有古檀树,大十围。内有运丘,高五仞,周围四亩,形若龟状。相传为郭宪墓。按照这一记载,郭庙乡宋集处在这一位置。

上一篇:罪恶之源

下一篇:华州山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