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从《两院院士忆高考》看“50后”院士群体

科普小知识2023-01-02 14:03:57
...

■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专家)

很少有像1977年和1978年的中国大学生那样的“学生多样性”。在“两院院士记住高考”的77级和78级本科课程中注册的51名院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年龄的角度来看,77年级年龄最大的学生是在1947年,年龄最小的学生是在1962年,相差15岁,这对于一代人来说已经足够了。20岁以上的有28人,占一半以上。高考时间较长,这是77和78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然而,另一方面,在51名院士中,仍有更多20岁以下和33岁以下的人,这表明年轻人在学习上更有竞争力。

从入学前的情况来看,在这51人中,13人是知青,12人是工人,9人是农民,9人是私人教师或代课教师,2人是士兵,只有6人是高中毕业生。但是在同一种身份中,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知青早在1968年就去了农村,并“在天堂和地球上战斗”了将近10年。最近一次是在1977年夏天去乡下,几个月后就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由于“教育革命”的不断革新,即使是应届毕业生在学习上也有不同的曲折经历。但是有一件事很常见。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都坚持阅读,从不放弃,追求一些东西。一旦高考重新开始,他们将能够凭借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此期间,除了他们个人和家庭的承诺,他们还必须受益于不同阶段的许多无私的老师。院士们回忆起高考最感人的故事,大多与此有关。

十多年来,通过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积压的最优秀的人才被输出。上大学就是升天。许多人不太在乎去最好的大学,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偶然。因此,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进入了一些不太知名的大学或热门专业。这导致了77级和78级人才的学术背景和学科的多样性。事实上,这也更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八九十年代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这比在名牌大学攻读热门专业要好得多。一方面,后者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许多不太热门专业的优秀人才短缺,这仍然是我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77年级和78年级的优秀大学生可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两院院士中的主力军。根据本书采访的51名院士,他们在大学毕业或在国内外深造后获得了博士学位,或者开始在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工作多年后才获得博士学位。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改革开放时期学位制度建立后中国较早的一批医生,10人曾留学欧美获得博士学位(另一个是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博士)。其中,海归比例不高(包括2名外国学者),但绝大多数都有博士后或出国深造的经历。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他们的科研生涯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自占领现代科学家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的高端科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海外学习和培训。如何缩小我国本土科技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是科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77年级和78年级的大学生是他们同时代的幸运儿。把他们的情况同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情况比较一下。即使是在如新中国成立17年后接受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也比他们的前辈更幸运。他们有更多的出国留学机会,也有各种各样的因人才缺口问题而产生的机会。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60多岁退休了,院士们仍然坚守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第一线。它们在当代中国科技史上的历史地位有待观察和研究。“两院院士记住高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和研究它们。在“回想起高考”之后,还可以有“回想起在国内外学习”、“回想起科技*改革的岁月”、“回想起学术创新和发明”、“回想起在科教领域的领先地位”等。从而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风雨历程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历史数据。

《中国科学日报》(2019-05-31,第6版)

阅读更多

两院院士都回忆起高考:讲述成功和成功的“秘密”

傅院士回忆高考:两次高考,一个目标

罗安院士记高考:我将终生铭记的转折点

郝跃院士忆高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孟建民院士回忆高考:两次高考,只为追求建筑梦想

詹院士回忆高考: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