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知识

克服地面台站观测不足:“张衡一号”厉害在哪儿

科普小知识2023-09-24 11:18:39
...

2月2日,中国第一个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天基平台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这也是中国第一颗观测地震活动电磁信息的卫星。三天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张衡一号”发回的数据。

根据计划,“张衡一号”将安排为期约6个月的在轨测试,对卫星数据质量进行测试和评估,然后交付中国地震局使用。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地震学家。他因发明第一台地震仪而闻名。那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张灿恒1号为地震预报做了什么?

地震是最危险的灾害之一,但地震预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虽然一些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研究了一些方法,但是没有一个是可行的。然而,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分布广、烈度大、震源浅。它是世界大陆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悉,此次发射的“张衡一号”将尝试对地震电磁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和机理,为地震观测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将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为航空航天、导航和通信等相关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地面站观测。中国还建立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前兆台网、数字强震台网和国家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网。然而,地面站的观测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边境地区、海洋、山区、原始森林和其他地区,由于观测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建立地面站。全球观测网络密度非常不均衡,存在许多监测差距。此外,现有地面观测站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干扰,这将导致地震监测区域的空白和观测数据的不足。另外,地面站观测存在全天候、全球性、动态性差等固有缺陷,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使用卫星观测地球可以克服地面站观测的许多不足。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不受地理限制、全天候、全天时、短周期、高效率、动态性强等优点。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对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弥补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方法的不足。

“张衡一号”的主要工程目标之一是建造一颗试验卫星及其地面和应用系统,其重点是监测中国全境并能获得全球电磁信息,测试新的卫星电磁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有效性和空间适应性,并承担国际相关载荷,对中国境内7级以上和6级以上的全球地震电磁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张衡一号”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高度约为500公里。重访期为5天,即卫星每5天在同一时间飞越同一地点。观测区域可以覆盖地球南纬和北纬65度以内的区域。重点观测区覆盖我国全境和陆地周围约1000公里的区域,以及世界上两大地震带。设计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CAST2000平台,在中国卫星发展领域创造了许多先例。评价表明,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