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
清明果又名青团、“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食品之一。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清明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果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家庭参与性。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果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于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1、介绍
滑嫩可口
中文名清明果,艾粿,田艾乙
别称清明馃、清明粿、艾米果、田艾乙
主要原料鼠鞠草/艾蒿,粳米、糯米
2、起源发展
甜软美味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
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清明果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3、传说典故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4、代表分类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
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5、制作流程
制作流程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鼠曲草或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鼠曲草或艾蒿清水洗净,放入煮开的锅中焯水(可选加一勺盐),焯水后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通过杵
和臼捣烂(原生态制法)、搅拌机绞碎(现代化制法)成为糊状。
预先将适量糯米及粳米磨成湿润细腻的米粉与糊状草泥混合均匀揉成面团,蒸熟后分小块搓圆压扁制成外皮。(或用大米米浆与艾草在大锅中混和,直到米浆成为固态,以此来制成外皮)
(1)咸清明果:将馅的原材料都切成丁或小块,放进烧热的锅炒熟炒透并加适量盐、辣椒调味;
(2)甜清明果:芝麻、豆沙等馅料预混时一般有加入白砂糖,以制熟后的馅包入即可。
待出锅的外皮凉后包入馅料,分别制成自己喜好的形状,上锅再以大火蒸一刻钟左右即可
6、食材价值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