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阳戏
酉阳阳戏,亦称面具阳戏、脸壳戏,系酉阳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广泛流传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丁市、李溪、铜鼓及铜西车坝等地。传说发源地为小河镇桃坡村。
中文名称:酉阳阳戏
别名:面具阳戏,脸壳戏
发源地:酉阳小河镇桃坡村
流传区域: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丁市、李溪、铜鼓及铜西车坝等地
1、简介
酉阳阳戏
酉阳阳戏,亦称面具阳戏、脸壳戏,酉阳阳戏是地道的土家族剧种,早先叫扬花柳,经前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净末丑齐全的地方剧种。广泛流传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丁市、李溪、铜鼓及铜西车坝等地。先后被录入重庆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溯源
酉阳阳戏
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虽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据传,酉阳面具阳戏,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土家族图腾崇拜的傩祭,是土家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被称为“木脸戏”或“鬼脸壳戏”。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
3、民俗
酉阳阳戏
每逢寨子的村民婚丧嫁娶、生朝满日,山民们就要请戏班子到家里唱上一场。到了正月,戏班还要在主事家的堂屋,从正月初二唱到正月十五,尤其是春节这几天,村寨的山民会络绎不绝地提着香烛钱纸和好酒好肉到主事家,给关老爷拜年许愿。过了一段时间,或三五月或一年半载,村民许的愿兑现了,就会把戏班子请到家中唱上三天,这就是还愿,也是3000多年来,面具阳戏能够深深植根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缘故。
4、阳戏特点
唱
唱阳戏时,戏班要先进屋开坛,迎接关夫子进屋,把关老爷的木面具供奉在堂屋正上方;服侍关夫子的人必须是寨子里的一名壮年男子,该男子要净手、上香、倒酒、烧纸;再把事先准备好的三碗饭、三杯酒、三双筷子放在关老爷面具前;开始唱戏了,掌坛师头戴观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肩搭排带,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师刀迎神作法,使掌坛师的舞蹈显示出一种粗犷和豪放。
而唱正戏阳戏剧目,戏班子要戴上各种不同角色的面具,锣、鼓、唢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其间。凡寿祝、婚嫁、立房、还愿,有请必演。“戏班在不同场合唱不同的曲牌和唱词,祝寿时唱《大孝戏》,生小孩唱《子孙戏》,春节唱《耍戏》……”
跳
昔日,跳阳戏是男子的事,曾有“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的说法。跳阳戏时,最神秘的莫过于举行“开箱”仪式。“开箱”实际上是开始跳戏的一个先头仪式,由德高望重的坛主(班主)主持。首先将一个神箱子抬出,放在神龛上,然后杀鸡敬神,烧香点烛祭天,三叩九拜之后,即高诵数百字的“开箱词”。坛主念完,打开箱子,取出帅旗、刀箭和面具,再将面具供奉在神龛上。
手法
手法除一般各行常用的兰花手、剑指、虎掌、抖指之外,还有姜爪子、荷包手、摘袖手、佛手、勾子手、丫口手、叠掌等。
眼法
眼法则有鼓、斜、泪、对、睐等,表现各类角色的喜、怒、哀、乐、惊等情感。
步法
阳戏表演中的步法很有特点,如小丑的鸭步、猴步、碎步、梭步、小跳步、矮子步,小旦的跻步、碎步、蹉步、云步、十字步、轻盈步、小踏步、叠叠步、上山步、下山步、鬼魂步、捡田螺步等,将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表演
伴随着激烈鼓点的敲响,阳戏表演开场了。穿上了鲜艳的服装、头戴面具,用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将观者的遐想带入到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时空。他们的动作配合很默契,手中的兵器挥舞很灵活。随着鼓声的轻重、快慢,整个舞蹈层次分明、干净利落、有主有辅、有起有伏,舞姿明快而有寄寓,步伐多变而节奏感强。
5、剧目
据介绍,阳戏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孝记》、《蟒蛇记》、《恩哥记》、《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唐王落难》、《穆桂英》等。其唱腔曲牌有皇生腔、丞相腔、元帅腔、小生腔等。
6、文化传承
当下阳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民间戏剧班子数量减少,传统剧种数目锐减,戏剧表演机会降低,酉阳阳戏陷入严峻的传承现状,优秀的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面对迅猛的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文化传承困境。
7、其他
酉阳阳戏
阳戏许多招式都是模仿战争而来,用如今的眼光来看,阳戏的舞蹈动作伸展弧度并不大,两个对跳的人动作接近于亦步亦趋,不像常规舞蹈中有挥洒自如的肢体动作,但这正充分说明了阳戏具有浓厚的写意特征。兴隆阳戏与心灵共舞,舞者和遥远历史时空的对话,让人震撼。
阳戏原本是人们通过它寄寓来年的好运,现更多地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活动和一项文化生活,它自娱的意义更加明显。阳戏原本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本土文化,如今会有这么多山外游人和民俗文化爱好者前来感受阳戏这个民间文化“活化石”的魅力,让当地村民很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