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浅谈国外创业网络理论演进及未来研究进展

科普小知识 2023-11-06 20:47:57
...

摘要:为了发现并提出创业网络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建立有意义的理论研究框架,文章对创业网络文献进行了精读,并系统地梳理创业网络的理论演进脉络。通过对abi全球商业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国外创业网络的理论演进、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归纳,指出未来研究进展。

关键词:创业网络;理论演进;未来研究进展

一、 文献基本分布

国外创业网络文献分布主要利用网络与创业相关的关键词进行组合,对abi全球商业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125篇文章,经进一步精读筛选,精选出符合条件的96篇文章。96篇文章的基本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表1中“and”代表“与”,指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的题目中,省略号部分指与几个创业词汇的分别组合。在96篇文章中,定性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文章数量分别是39、24和31篇,研究方法分布比较均衡。

从国外创业网络研究的时间演进来看,创业网络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20世纪90年代文章数量还比较少,在2000年至2009年数量增长比较快。研究方法看,定性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均得到大幅度增长,而三者当中实证研究方法增长最快。数据分析方法中以回归分析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二、 传统创业者特征视角到创业网络视角的创业研究的演变

传统的创业研究工作从创业者个体层面特征切入来揭示创业现象,因为创业者是创业的最初执行者,创业者术语的本源是法语“entreprendre”,在中世纪第一次被用于描述“一个积极的、成就某种事业的人”。WwW.11665.coMschumpeter(1911)提出了创业者应具备的一系列典型特征:建立一个私有王国的构想和意愿、征服的愿望、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优于他人、为了成功过程而非成的所得、乐于创造、乐于成事,或仅仅为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智慧而创业。遵循熊彼特的研究思路,许多早期的创业研究将个体特征作为新企业创建的主要变量。例如,litzinger(1965)通过对15个创业者的研究,识别出的创业者特征包括风险偏好、独立和仁慈。schrage(1965)利用22个新企业样本,又加入了成就和权力动机及感知精确性特征。由于新企业创生率在20世纪70年代的持续增长,引发了对创业者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创业者特征也相应扩展为:智力、创造力、精力充沛、容忍不确定性;侵略性、识别能力、创新倾向(hornaday & bunker,1970);自我约束、说服力、成功的渴望、行为/目标导向、耐力(meson & montanari,1981);对金钱与声望的兴趣、内控性,社会认可需求(hull,bosley & undell,1980)。除了这些创业者人格特质,有些学者识别了其它聚焦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差异方面的个体层面特征,如教育水平、家庭中孩子数量、宗教信仰、年龄、婚姻(decarlo & lyons,1979)、性别与民族、移民特征(gomolka,1977)。

gartner(1988)指出这些研究将如此惊人数量的特征归因于创业者,综合这些特征的创业者将成为一个超脱于现实生活,并充满矛盾的综合体,简言之,集如此多特征于一身的创业者将成为所谓的“超人”。

因此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美国移民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经济差异角度研究创业,社会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为什么特定的移民团体更加倾向于创业或自我雇佣。早期移民创业研究强调群体特征,认为具有特定民族传统、价值观和规范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更加容易创业。后期的移民创业研究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够用来解释群体之间创业程度的差异。例如创业资源可以通过移民群体之间的粘滞性、忠诚与信任关系获得,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之间会分享信息、商业经验、社会与金融支持(park,1997)。

对移民创业社会过程的检验引发了从创业行为角度研究创业的需求,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创业者会做什么?”而非“创业者是谁?”,而关系管理是创业者的最重要创业行为之一。虽然很多研究试图将创业者描绘成英雄,但创业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嵌入在关系网络中的社会活动,通过关系管理能够识别机会和获取资源。然而网络主体的随意组合而成的蜘蛛网结构并不能取得网络利益,关系主体也不是越多越好,能够提供最高程度社会资本的最有优势的网络可能主要依赖于关系质量及关系的安排方式。越来越多的社会网络文献为关系网络对个体和组织绩效产生的真正影响提供了证据,使创业研究经历了从创业者特征为基础的研究到基于创业网络视角研究的转变,强调创业过程中创业网络作用的研究逐步增加。尽管创业网络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关注网络作用的有限实证研究仍然存在广泛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于

第三,是对创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包括对形成和演化前因变量的研究。smith & lohrke(2008)研究了信任对网络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网络演化过程中两种信任:影响型信任和认知型信任所起作用不同。影响型信任建立在亲朋好友关系基础上,在创业初期起主要作用。认知型信用建立在对机构型网络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在早期成长阶段作用突出;leung(2003)研究了新企业创建和成长阶段网络联系的变化;hite & hesterly(2001)研究了嵌入性网络在新企业创建和早期成长阶段的动态变化。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网络动态研究的重要性,但由于纵向研究数据获取难度极大,目前纵向案例跟踪的研究比较少,而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所以目前关于网络动态变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为定性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对此主体有所涉及,但这些研究对网络特征的动态变化缺少细致的归纳,有关网络变化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创业网络动态演化应为未来创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2. 案例文献的研究内容归纳。案例研究的文章共有24篇。其研究内容与定性研究内容类似,基本划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网络作用研究。如lopez -morella & kean(2008)通过对西班牙区域创业网络的分析,研究了网络对机会识别的影响。leung et al.(2006)通过对71个新企业雇员的深度访谈,研究了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业网络对人力资源获取的影响,指出新企业会调整其网络战略以获取所需人力资源。关于网络作用的案例研究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对主要研究某一产业层次创业网络对产业创业的影响,尤其是研究*和支持性网络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主要研究某种网络特征对企业机会识别和资源获取的影响。

第二,网络形成和演化及其前因变量研究。hampton,cooper & mcgowan(2009)通过对18个女性创业者深度访谈,研究了女性创业者在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网络的性质和演化。kuada(2009)以加纳女性创业者为例,研究了女性创业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女性创业者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但会通过培育社会关系弥补这一不足,女性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更倾向于获得情感型社会关系的支持。jack,dodd & anderson(2008)通过对3个英格兰东北部石油产业创业者的案例分析,基于四种演化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目的论,演化论与辩证理论,研究了创业过程中网络变化与发展。foley(2008)通过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和新西兰创业者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文化和社会资本对内生型创业者网络特征的影响。案例研究中,网络演化的前因变量主要涉及性别、信任、文化、*支持等因素对网络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3. 实证文献的研究内容归纳。创业网络实证研究文章有31篇。目前创业网络实证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并对研究模型中的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归纳。

创业网络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类:(1)创业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前因变量研究,创业网络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国别文化、创业者性别、创业者或ceo特征、创业者外倾性、创业所处阶段、网络成员的责任意识、网络成员间信任。(2)创业网络的作用机理和路径研究。从网络的效用来看,充当结果变量的包括新企业绩效、新企业成长、新企业竞争优势、创业成功、企业生存和新企业创建、组织有效性、国际创业、不确定性降低等方面,创业网络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机会识别、机会利用、资源获取、知识获取、创业倾向、创业投资决策、创业行为和创业意图等方面,由于不是最终结果,这些中间作用通常充当中介变量,在模型中充当中介变量的还包括智力资本和资产专用性。在模型中充当调节变量的包括创业导向、信任、环境不确定性、创业感知、产业竞争、社会资本和声誉。

四、 创业网络未来研究进展

从国内外比较来看,国内研究还相对落后。总体看,创业网络尚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创业网络特征的系统归纳与界定。目前学者们基于自身不同的研究目的及调查样本特征,对创业网络进行维度划分和特征界定,由于划分角度不同,对网络特征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网络效用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现有研究中多利用关系主体间联系频率或企业在网络中的相对地位来衡量网络,而通常忽略关系的社会维度,不同关系的社会属性,如人际关系、商业关系和经纪人关系,具有不同的作用,即使拥有同样的联系频率和同样的网络地位的商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却具有天壤之别。目前研究中除了对网络关系的社会属性被低估外,对关系质量的研究也比较少,由于对网络强度、密度、地位等网络特征的基本研究很难体现关系的社会属性和关系质量,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详细归纳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划分网络维度和界定网络内涵。

2. 转型经济环境下创业网络特征动态变化及变化的前因变量研究。由于创业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在某一时刻对新企业有用的网络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新企业需要根据企业需要动态管理其网络关系,关于网络动态演化已经形成了一部分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针对某些网络特征在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演变展开研究,但对于新企业创业网络动态变化特征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识别创业网络的演化的前因变量和演化机制,这对于创业网络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创业网络动态作用研究。目前的网络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效用。如弱联系能够提高组织柔性和适应性,强联系能够创造安全性和稳定性,弱联系能够及时地获取非冗余信息,强联系却能够带来更可靠、关联性更强的信息。对网络效用本质的解释有利于识别某一特定关系能够提供何种效用,这样有助于开发更加全面的网络结构。目前研究涉及的网络效用主要包括新企业绩效、新企业成长、新企业竞争优势、创业成功、企业生存和新企业创建、组织有效性、国际创业、不确定性降低等方面,创业网络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机会识别、机会利用、资源获取、知识获取、创业倾向、创业投资决策、创业行为和创业意图等方面。需要根据新企业特点识别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结果变量,研究网络的动态作用,并探索影响网络发挥作用的权变因素。

4. 创业网络治理机制研究。目前对于如何提升网络能力有效治理创业网络,或作用正式契约还是非正式信任来治理网络,以使创业网络满足新企业的动态需求,提升新企业绩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anttonen, r.trust formation andexperience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of roma entre- preneurs in finland.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 people and placesin the global eco- nomy,2008, 2(2): 124-139.

2. vandekerckhove, w., dentchev, n.a.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facilitating entrepreneurs in the discovery of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0(3): 221-232.

3. anderson, a.r., jack, s.l., dodd, d.the role of family members 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amily firm. 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5,18(2): 135-154.

4. smith, a.d., lohrke, p. 2008.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development: trusting in the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315-322.

5. lo' pez-morella, m.a., o'kean, j.m.. a stable network as a source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the rothschilds in spain, 1835-1931. business history,2008, 50(2): 163-184.

6. leung, a., zhang, j., wong, p.k., foo, m.d. . the use of networks in human resource acquisi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firms: multiple “fit”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 21(5): 664-686.

7. hampton, a., cooper, s., mcgowan, p. femal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activity i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9,27(2): 193-214.

8. kuada, j.. gender,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 preneurship in ghana. 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2009, 10(1): 85-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20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yjc630097);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0c35022);上海大学创新项目(2010cxyb11)。

作者简介:朱秀梅,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于晓宇,管理学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杨隽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