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漳州木偶头雕刻

科普小知识 2023-11-11 18:43:09
...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漳州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头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溯源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徐竹初的木偶头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区延安北路花园大厦二楼《竹初木偶艺术馆》。

自明清以来,木偶戏已由城市渐进至乡镇,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艺术。如福建泉州嘉礼戏,有的只有生、旦、北(净)、杂(丑)四个行当角色形象更换演出,被称为“四美班”。有的一台嘉礼戏只有三十六形象,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军兵”。泉州早年著名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家,有义全后街的神像铺兼木偶雕刻的佚名工艺师们;涂门街的黄良司、黄才司及后来的黄嘉祥和北门花园街的木偶造型大师江加走。他们的木偶造型,偶头雕刻精炒,面部丰腴,具有唐代人物造像特点;粉彩细致,线条明快,形成了福建南派木偶造型。龙溪地区漳州的布袋木偶戏,于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即在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偶作坊。人称“南江(加走)北徐”的木偶雕刻大师徐年松,是北派的代表,到徐竹初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2、艺术特点

造型严谨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注重五形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头,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 骨、下颏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秘制涂料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而世袭的秘制涂料尤为重要。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3、代表人物

徐竹初

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徐竹初。徐竹初出生于木偶之家,他的竹初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艺术珍品"。徐竹初说,木偶可以有四大用途:演出工具、玩具、工艺品、艺术收藏。早在20世纪50年代,"竹初木偶雕刻"就名扬海内外了,他的木偶雕刻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

徐年松

漳州木偶头雕刻艺人徐年松。其造像偏重写实,稍带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如“白须老生”,脸形多用“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文武生”和“文武旦”为其代表作,其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百余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北派”的艺术风格。

1955年,漳州工艺社成立,徐年松负责培养新一代雕刻艺人。其子徐竹初,曾有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作品展览会,评为特等奖。1961年,省文化厅和轻工厅评定徐竹初为木偶头雕刻艺人。1962年,徐年松进入漳州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他创作的《闺文旦》、《文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奖。1964年,获《木偶舞台设计》特等奖。1987年10月,在香港举办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他还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一批木偶雕刻人才。

4、传承意义

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木偶头的造型艺术也因之而获得了一个深厚的发展基础。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目前,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

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许多老艺人只得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漳州市的徐竹初、徐聪亮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5、出征世博会

现场表演雕刻及布偶戏

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登台亮相,并不是老人的全部世界。

此次的世博展,除了将九件作品特快空运至上海外,现场还有精彩的木偶雕刻和布偶戏表演。这一次,徐竹初和他的儿子徐强都会参与到现场表演的活动中。

“我们会派出3-4名表演着,分别轮流表演雕刻技术和布袋戏。”徐强告诉记者,会带去二三十个樟木(初坯),每个大小约10厘米,现场雕刻出的作品都将是能活动的木偶头,比如鼻子、眼睛、嘴巴都能活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木偶多个脑袋的滑稽形象。

为了让木偶演活、动起来,还会在中国馆的福建厅表演布袋戏。布袋木偶又称为布袋戏、掌中戏。所演木偶因为衣服宽大,形似布袋,故称“布袋戏”。

据了解,布袋戏的表演时间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5月1日-3日)及福建活动周期间(6月28日-7月2日)。

借世博东风,木偶渐“苏醒”

木偶雕刻起源于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传到福建。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为七代。

漳州木偶,其身承载着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密码”,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深厚内涵。2006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布袋戏和木偶头雕刻均榜上有名。

漳州木偶雕刻已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固守戏曲舞台,他认为范围狭窄,“要扩大生存的空间,就要闯出别样的出路”。

现在,徐竹初父子还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延续这项民间艺术。徐竹初表示,目前除了演出外,还不断拓展市场,如尝试作为旅游产品、民间工艺品等。虽然还处于市场的试探阶段,不过对于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他们表示再艰苦也会坚持。

“此次参展世博,借助这个国际性盛会的平台,漳州木偶雕刻以及布袋戏,将会让更多国人及国际友人了解到闽南的风土人情。”徐强表示,让年轻人对传统有一个认同感。只有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民间艺术才会大有前途,才能闯出一条路来,让古老的艺术“活”在当代。

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成绩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如今,漳州木偶正在不断开阔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如何,木偶似乎开始渐渐“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