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广昌孟戏

科普小知识 2023-11-12 20:58:33
...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传统地方戏曲,至今传承500余年。广昌孟戏在甘竹镇一带流行,有两个民间戏班演唱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戏曲,剧情都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地人俗称"孟戏"。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有一定的演出习俗。甘竹大路背戏班和赤溪戏班出帅时间分别为正月初一上午和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任选一日上午。出帅地点在本街(村)或邻近村坊。出帅队伍由四套人员组成,即清源祖师和三元将军各一套人员。仪仗开道,乐器齐奏,龙灯、蚌壳灯、花灯、花篮相行相伴。总人数可达千人,热闹非凡。2006年,广昌孟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

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万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万喜良;埋葬万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溯源

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在二十个世纪60年代自然湮灭。孟戏只在每年正月演出一次,用于宗族的祈神祭祖活动等民俗活动。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140余只,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因此广昌孟戏也被誉为我国古老剧种中的"活化石"。

赤溪曾家孟戏被认为是元本,属两夜连台本,全剧共64场,需9个小时演完,一个晚上演一本。剧中孟姜女富于反抗精神,哭倒长城,为保贞节而投河自尽,同时对于封建朝廷进行了有力抨击。

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是3夜连台本,全剧共69场,需11个小时演完,分三个晚上演出。剧中孟姜女虽因丈夫死于长城下而悲伤,却并无反抗意识,结果被秦王封为一品夫人,获赠金银。

经考证,赤溪孟戏唱腔多有古南曲,艺术价值独特,而大路背孟戏唱腔属多声腔的曲牌体系,以高腔为主,其间有弋阳、乐平、徽青阳等腔以及海盐腔的遗音和曲牌,音乐价值弥足珍贵。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剧本上标出的曲牌有一百四十余支,在戏曲音乐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孟戏凝聚了几代戏曲工作者的心血。1981年广昌盱河戏剧团把大路背的"孟戏"改称《长城记》,唱高腔和乱弹,使孟戏得以延续。

2、艺术特色

广昌孟戏属曲牌体,以高腔演唱,一唱众和,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并有"杂白混唱"的特点。曾家孟戏所唱南曲比弋阳腔更古老,并吸收了海盐腔的成分,字多腔少,以广昌官话演唱,以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较快,显现出简单、原始的古曲特征。刘家孟戏主要以海盐腔演唱,同时参以弋阳腔、青阳腔和徽州腔。

广昌孟戏是用高腔演唱孟姜女的戏曲,流传于甘竹一带,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孟戏演出作为集宗族祭祀和戏剧祭祀为一体的盛大典礼,每年只在本村演出一次,其中大路背刘家孟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演出。演出习俗主要是“出帅”和“请神”。“出帅”指在正月的特定时间,用轿椅抬着清源祖师的木雕像和“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游村或游街,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族中男丁全部参加,队伍经过全村(街)每户人家,每户大门口都要摆放香案、燃放鞭炮迎送。“请神”指主事人手捧神本,逐一唱出全国名山大刹(刘家唱广昌县境内庵庙里)的神名和已故艺人师傅姓名,请他们回来看戏。据史料考证,曾家孟戏形成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刘家孟戏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年之后。孟戏的音乐结构属曲牌体,两路孟戏剧本保留曲牌140余支。许多唱腔腔句较多,即一字多音。旋律较为平缓,多在中音区回旋,用本嗓演唱,有时到唱句末尾或加入帮腔时,曲调才突然翻高,用假声(窄声)行腔。许多曲牌末句旋律由低到高结束。演唱形式为干唱,无管弦伴奏,拍板为节拍,只以小锣小鼓过门。曲调没有固定的调高,大都根据艺人嗓音来唱。演唱以广昌官话为基础,也有一些“滚唱”。帮腔腔句较短,一般帮后半句,只有几板,也有最后一句重句帮腔,帮腔中无锣鼓伴奏。

3、传承现状

由于孟戏演出具有宗族祭祀性质,族中男丁必须学演孟戏,口传身授,严格模仿,数百年来,世代相传,所以至今保留原来韵味。1962年,广昌开始抢救挖掘孟戏。在1963年江西省第三次古老剧种(剧团)协作会议上,广昌介绍了刘家孟戏1980年10月,刘家孟戏《姜女送衣》和曾家孟戏《滴血认夫》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会,孟戏高腔自此被初步认为存有海盐腔遗音。著名戏曲学家流沙在《江西戏曲论坛》1981年第2期发表《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首次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遗音和曲牌。这种古老的唱腔在其它地方己经失传,而在广昌孟戏中遗存至今。1982年,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广昌专场演出曾家孟戏《画桥分别》、《滴血认夫》和刘家孟戏《姜女送衣》,并用孟戏高腔演唱汤显祖《紫钗记》中一折《怨撒金钱》。1984年10月,省戏曲研究所将全套刘家孟戏和《画桥分别》、《滴血认夫》、《姜女送衣》三个折子戏录像,保存在省艺术档案馆。2002年5月,浙江举办“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应邀演出刘家孟戏折子戏《姜女送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和《冥誓》,在当地引起轰动。2005年,著名戏曲学家毛礼镁在*出版专著《江西广昌孟戏研究》,用30万字对孟戏的沿革、剧情、音乐、关目、习俗、传承作了全面精譬的论述。

曾、刘两家的孟戏剧本都是古南戏的孤本,为中国戏曲和民俗的研究、继承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1962年,在江西广昌县召开的戏曲工作会议上,戏曲工作者呼吁保护孟戏。在县*的组织下,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后,江西省文化厅和地方文化局对广昌孟戏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但由于财政紧张,许多规划和措施无法迅速落到实处,剧种传人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如再不设法挽救,很可能也会像舍溪孟戏那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广昌孟戏”已得到我国戏曲、音乐界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上一篇: 修晶双

下一篇: 姜文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