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县
陵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德州市的近郊县,位于首都北京、港城天津、省会济南之间,素有“京津门户,九达天衢”之称。陵县历史悠久,被誉为“智圣”的汉武帝太中大夫、文学家、滑稽大师东方朔的故里在神头镇。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陵县文博苑内。唐平原郡古城遗址为颜真卿在此做太守时所修。辖9镇3乡1个经济开发区,989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100万亩耕地。东与临邑县相接,东北与乐陵市交界,南与平原县毗连,西与德城区相邻,北与宁津县接壤。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59.4万。具有万亩水面的“丁东水库”和“仙人湖”是旅游、度假、疗养、垂钓的理想去处。2014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陵县撤县设区,从此陵城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文名称:陵县
别名:安德区
外文名称:lingxian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山东省德州市
*驻地:临齐街道
邮政区码:253500
面积:1213平方公里
方言:德州方言
火车站:德州火车站、高铁德州东站
机场:济南机场
车牌代码:鲁N
下辖地区:安德街道,临齐街道等
电话区号:0534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北部
人口:59.4万(2013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东方朔故里、仙人湖
1、陵县简介
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即封鬲氏国,春秋属齐西偏地,泰臵厌次县,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臵安德县,隋唐至明初一直是平原郡、安德郡、德州的驻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安德县与将陵县(今德城区)名称互换,省“将”称陵县,沿用至今。被誉为“智圣”的汉太中大夫、文学家、滑稽大师东方朔和战国名将廉颇的故里就在陵县,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曾在此担任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收藏于陵县文博苑内。
陵县
2012年新一届县委、县府确定了五年跨入全省中等发展县的目标,以建设中国特色产业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生态园林城、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发展定位,以“融入德州市区,发展同城经济”为主体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民生第一导向、财源第一支撑、作风第一保障”“五个第一”的工作指导,抓牢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老城改造、开发区建设、两区同建、民生事业“五个重点”,强化解放思想、对外开放、优化环境、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五项措施”,实现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化、文化大提升、作风大转变、社会大和谐“五大目标”,努力建设富强陵县、品位陵县、幸福陵县。陵县辖9镇3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德州项目东区、1个马颊河生态岛,404个社区(村),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总人口59.3万。陵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制源于夏商周时期的鬲氏国,是西汉太中大夫、文学家东方朔的故里,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曾在此担任平原郡太守,享有“智圣故里、汉唐古城”的美誉。
陵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为德州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距京沪高铁德州东站10公里,距济南90公里,距北京300公里,104国道、德滨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德龙烟铁路、京沪高铁穿境而过。陵县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境内的得月湖与仙人湖,拥有水面2万余亩。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260家,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
陵县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上,形成了以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型纤维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生态化工为主的“4+2”现代产业体系,被授予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新型纤维纱线名城、中国土工用纺织材料名城、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谷神集团、恒丰纺织等17家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农业上,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粮食22亿斤,是山东省4个粮食总产过20亿斤的县之一。
2、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属鬲氏国。
春秋属齐地,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置重丘县。
战国中期属赵地。秦在境内神头镇置厌次县,属齐郡平原地。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安德县,初属韩信齐国,后属青州平原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设定安公国,辖平原、安德、漯阴、鬲县、重丘5县,治所安德(今陵县城)。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定安公国,改称安德国。
三国时,安德国降为安德县,属青州平原郡。晋安德县复为安德公国;厌次县治迁至马岭城(今山东阳信东)。
东晋建武二年(318年)安德公国复称安德县,属冀州平原郡。南北朝,安德置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安德郡改称德州,州治安国(今陵县城);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原郡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平原郡。至德三年(758年)又为德州;州治、郡治县治均在安德;又是安德县治。
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今德州)为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将陵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与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迁至将陵县城,即今之德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改称陵县。(今陵县之名始于此)。
清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德州。
民国初将德州改为德县,2县均属济西道,后改德临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3年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吴匡五县长,改陵县为匡五县。
1949年复称陵县。
1952年并入德县,县城在今陵县城。
1958年并入平原县;陵县城改为德陵镇。
1961年与平原县分治,仍为德县;10月复称陵县。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和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和德城区。此县划归德州市。1991年1月14日,撤销陵县神头乡,设立神头镇。
1996年1月8日,设立安德区宋家乡,将张习桥镇的宋家、前宋家、前姜家、大李、小李、陈家庙、高牛、袁毛、侯楼、新庄、后姜、西孔、东孔、王庙、小姜、大姜、孙王、东孟洼、西孟洼、小陈家、管饭堂、祁家、西许里屯、徐家坊、贾庄、岳王庙、前蜂李、后蜂李、东蜂李、旭升屯、小苏家、两庄屯、小刘家、李堂家、阎家、马桥、河沟孙、白家、小杨家、东邢家、西邢家、东稽古堂、西稽古堂、褚集、杨家、蒙家、赵楼、王家、房家、小许家、东许里屯等51个自然村划归宋家乡管辖,宋家乡人民*驻宋家村(鲁政函民字5号)。
1999年,安德区辖8个镇、12个乡:陵城镇、糜镇、前孙镇、滋镇、边临镇、土桥镇、神头镇、张习桥镇、刘泮乡、于集乡、郑家寨乡、凤凰店乡、碱场店乡、邓集乡、义渡口乡、徽王庄乡、官道孙乡、黄集乡、宋家乡、丁庄乡。
陵县
2000年6月15日,安德区撤销凤凰店乡、土桥镇、刘泮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陵城镇;撤销郑家寨乡、碱场店乡,合并设立郑家寨镇,郑家寨镇人民*驻原郑家寨乡人民*驻地;撤销张习桥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糜镇;撤销宋家乡、黄集乡,合并设立宋家镇,宋家镇人民*驻原宋家乡人民*驻地;撤销徽王庄乡、官道孙乡,合并设立徽王庄镇,徽王庄镇人民*驻原徽王庄乡人民*驻地;撤销邓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神头镇。
2013年德州市*批准陵县陵城镇改为临齐街道。街道住址:驻原陵城镇*。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39号),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陵城区人民*驻临齐街道中兴路155号。
3、行政区划
辖2街道10个镇、1个乡:安德街道、临齐街道、郑家寨镇、麋镇、宋家镇、徽王庄镇、神头镇、滋镇、前孙镇、边临镇、义渡口镇、丁庄镇、于集乡。
安德街道,是中国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临齐街道,(原陵城镇)是中国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简称:街道。2013年8月德州市*正式批复陵县临齐街道正式成立。2013年10月陵县临齐街道办事正式出台,到2016年国务院将批复山东省德州市行政区规划。决定到2016年把陵县纳入德州市主城区,撤县设区。县委县*决定取名陵城区。
于集乡位于陵城区城北5公里处,辖38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耕地面积3.95万亩。于集乡工业经济基础雄厚,是远近闻名的纺织之乡,以棉花加工、纺织为主的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郑家寨镇位于陵县东部与平原、临邑两县相邻。全镇面积10平方公里,辖98个行政村,4.3万人口。104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丁庄镇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位于广饶县西北方向,南接西刘桥社区、大码头乡,北连东营市东城区及广北农场(已划归丁庄镇管辖),西邻陈官乡,东濒渤海湾。版图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2009年有4.3万人,辖45个行政村。
神头镇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万亩。全镇辖98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镇*驻地位于永馆路、神滋路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东方朔故乡,中国山东省神头镇
边临镇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辖区一个乡镇,边临镇辖63个行政村,2.7万口人,5万亩耕地。镇党委*带领全镇人民走上了“以农为本,强工富民”的道路,农业有前华的千亩冷棚示范区,仁义店的千亩良种繁育示范区。镇办工业达到了10处,限额企业达到了3家,村办企业16处,在发展上采取了镇办村办户办一起上的办法,形成了民营经济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徽王庄镇现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05.5平方公里,3.8万人口,8.2万亩耕地,其中苹果2万亩,葡萄等杂果1万亩,是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
滋镇地处鲁西北平原,辖57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总面积78平方公里。滋镇交通便利,西靠315省道,东接249省道,南临104国道。
糜镇位于德州市陵城区城东29公里处,是全国重点镇、鲁西北经济重镇和德州市中心镇,是山东省棉花产业化示范基地。临南路、永馆路两条省道纵横过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适合创办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各类项目。近几年来,糜镇充分利用本地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诚信糜镇”的口号,坚持走"棉花兴镇"的道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抓投入,抓管理,抓销售,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利税连年增长,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乡镇。
义渡口镇辖5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6万亩,现由民营企业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义河正康植物油厂,2003年已竣工投产。粮棉油加工企业8家,木器加工企业6家,塑料加工企业3家,已形成以粮棉油加工为龙头、木器、服装加工、建材加工共同发展的民营经济特色。
前孙镇是鲁西重要的粮棉果肉菜生产基地,位于陵县县城以北25公里,津浦铁路以东40公里处,距市*驻地德州市35公里,省道044线横穿境内;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南距省城济南120公里,距离新建的黄骅港口90公里,交通通讯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宋家镇位于山东省陵县、临邑、宁津、乐陵四县市交界处,下辖96个行政村,4万口人,10万亩耕地,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据金农网资料显示,宋家镇区域位置优越,临南路贯穿全境。全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拥有民营企业56家,个体工商户860户,2002年实现工商税收460万元;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棉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三大产业,全镇拥有棉花加工企业35家,纺织企业1家,面粉加工企业18家,年产值1.5亿元,全镇年出栏生猪18万头,肉牛3万头,羊5万只,销售收入可达2亿元;2002年全镇GDP4.6亿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4、地理环境
位置
陵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东经116°27′~116°57′,北纬37°13′~37°36′之间。陵城区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
地形
陵城区境内土地平坦,河流纵横,平均海拔18.5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高低最大差为11米。地貌有高、中、洼三种类型,分四个区域:漫滩高地占陵县总面积的24.4%;缓平坡地占总面积的19.9%;扇形高地占总面积的24.5%;背河槽状洼地占总面积的31.5%。
水文
境内河道均为地下河,属季节性河流。主要干流马颊河和德惠新河。流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两条干流都是西南东北流向,20条支流纵横交错,密布陵城区,河道总长度497.7公里。马颊河位于区境中部,是区内最主要的排灌河道,境内流经长度79.8公里,流域面积1095.25平方公里。德惠新河位于区境东南部,开挖于1968年,境内流经长度19公里,流域面积181.37平方公里。
土壤
陵城区土壤分潮土和盐土两大土类,其中潮土土类分布陵县,有86.5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93.12%,潜水埋深一般1~3米,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渗作用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盐土土类面积为9.5万亩,占总面积的6.3%。此类土主要成分是氯化物和硫酸类,潜水埋深1.5至2.5米,水中含可渗性盐类。
5、气候特征
陵县
春季(3—5月)气温回升快,日温差较大,多风少雨,季平均气温13.3度,素有十春九旱的特点。夏季(6—8月)炎热多雨,6—8月降水量396.6毫米,占全年69%,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旱涝,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6月或7月。陵县雷暴天气平均为27天,夏季占76%。秋季(9—11月)由于夏季风减弱,空气湿度减小,呈现秋高气爽的天气,平均气温13.3度。冬季(12—2月)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3.0度,出现过-21.8度的低温。
6、经济概括
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膨胀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培植骨干企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加强领导、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全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224家,资产合计达到393.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产销衔结较好,产销率稳步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99.6%。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8%,实现利税71.92亿元,利润36.9亿元,分别增长17.39%和17.95%。产成品存货51483.5万元,应收账款总净额41500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63.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4%。
建筑业发展良好。2013年全区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3169万元,比上年增长26.34%;实现利税11090万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06万元,增长28%,实现利税1336万元;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663万元,增长26.12%;实现利税9754万元。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平稳发展。2013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现行价格)603859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业总产值326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07%;林业总产值12113万元,比上年增长0.8%;畜牧业总产值213632万元,比上年增长0.2%;渔业总产值19403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1791万元,比上年增加0.8%。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73万吨,比上年增长1.58%。畜牧业生产良好,肉、蛋、奶类产量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2013年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385公顷,当年四旁植树80.2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5%。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区2013年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2.685万亩;淡水鱼产量6461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13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8.67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0.8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6926台,联合收割机3453台,农村用电量7550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9909吨。2013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14.7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11.2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93.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0.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01千公顷。2013年年末,全区926个村通车率100%;通电话村达100%;自来水受益村数875个。
财政
财政收支增势较快。全区完成财政收入121803万元,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92168万元,增长14.7%。全区财政支出193777万元,增长9.5%。其中,教育支出52289万元,增长2.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15万元,增长10.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743万元,增长18.93%,农林水事务支出38906万元,增长9.02%。国税收入3.25亿元,增长8.3%;地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9%。
金融
工作保持平稳运作。存贷款规模扩大,各项存款、贷款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的发展。2013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42亿元,比年初增加15.64亿元。从存款构成看,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5.57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人均储蓄16609元,比年初增加2767元。企业存款26.95亿元,比年初增加2.15亿元。2013年年末各项贷款余额71.97亿元,比年初减少0.375亿元。
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围绕建设商贸流通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区市场繁荣。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36家,实现零售额21.35亿元,占零售总额的29.65%。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出口14674万美元,增长15.9%;进口7525万美元,增长11.7%。合同利用外资41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0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创汇额22199万美元,同比增长14.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16199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20643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到位建设资金1534103万元,增长1.8%,其中自筹资金增长0.3%,占60.2%。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投资2.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80.9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76.6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8.67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82:61.33:36.85。
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房地产开发投资95556万元。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91738万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788万元,占2.9%;其他投资1030万元,占1.1%。房屋施工面积668362平方米,增长55.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218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7%;房屋竣工面积401916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86283平方米,增长54.1%。商品房销售额13.89亿元,同比增长56.2%。
7、社会事业
交通、邮电和旅游
陵县交通
邮电通信业增势强劲。邮电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逐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加,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17.25万元,比上年增长6%;电信业务总量1.62亿元,同比增长25.6%;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75137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3664户;移动电话户数达393720户。
科技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7%。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68处,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处,高级中学1处,初级中学13处,小学152处;在校生达62311人,其中:初级中学在校生16930人,小学在校生37654人。幼儿园、学前班252处。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文化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起了1.3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13个乡镇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有村级文化大院404处。举办了“百姓大舞台”、少儿才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活动73余场。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功率1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转播发射功率2千瓦。广播播出节目17套,全年播音时间6205小时;电视节目6套,全年播出时间3066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9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0%。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0处,其中:综合医院1处,中医院1处,乡镇卫生院2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卫生监督所1处,妇幼保健院(所、站)1处。各类卫生技术员2024人,其中:医生995人,护理人员945人。拥有医疗床位1733张。村级标准化卫生室246处。
体育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区行政村体育场有241个,成功举办了“全区职工五一篮球赛”和“政法系统篮球赛”活动,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2次,营造了“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的浓厚氛围。
8、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3年年末全区总人口57.54万人,出生人口5990人,出生率10.08‰;死亡人口3032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4.78‰。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6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330.22元,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6144.31元,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04.85元,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66.6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17.93元,增长8.16%。其中,食品支出1700.96元,增长24.2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181、47369、18083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974人;企业养老保险金收缴额13083万元,收缴率101%;享受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6772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2532万元,发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1336人,比上年降低10.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5158人,其中,城市4430人,农村20728人。五保对象1249人,供养支出465.3万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049套,总开工率为222%。其中,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0套,公共租赁住房286套,经济适用住房12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补偿和安置房开工1603套(户),单项任务开工率分别为100%、110%、100%、320%。连同往年结转项目竣工804套,竣工率为105%。其中,廉租住房竣工90套,公共租赁住房竣工384套,济适用住房竣工33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补偿和安置房竣649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1户,完成任务的102%。
9、名优特产
神头香椿
正宗紫芽香椿,已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神头镇驻地及其以北方圆7华里的槐里、南街、高庄、李家楼、王良家等村庄,犹以槐里村的香椿为佳,至今仍有几株百年香椿茁壮生长。其主要特征是:嫩芽紫红,粗壮肥嫩,香味浓郁,口感美妙,营养丰富。
陵县黑陶
取当地陶土为主要原料,坯成型、其堆、雕、镂、刻、画、刮等技法。具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硬如瓷”造型典雅,古朴大方艺术精湛之特点。
陵县西葫
“陵县西葫”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全县西葫种植面积达3万亩。2010年,陵县西葫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专供蔬菜产品,走上了国际的舞台。陵县西葫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桑椹
陵县特产桑椹又名天参,是一种天然野生木本果树。椹果味甘如蜜,据《本草纲目》记载:桑椹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健脾乌发之功能,主治阴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多种病症。
徽王庄镇玫瑰香葡萄
徽王庄镇自1984年开始种植葡萄至今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种植面积3000余亩。葡萄种植基地培育出果粒紧凑、穗形美观、色泽艳丽、香甜可口的徽王“玫芗”葡萄。“玫芗”葡萄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和农业部有机产品认证,获得了CHTC证书。
10、旅游景点
安德区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智圣”的汉武帝太中大夫、文学家、滑稽大师东方朔的故里在神头镇。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安德区文博苑内。唐平原郡古城遗址为颜真卿在此做太守时所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连绵如山。各具万亩水面的“丁东水库”和“仙人湖”是旅游、度假、疗养、垂钓的理想去处。
棂星门:旧时为文庙大门,1530年明嘉靖九年建造,为三间四柱三楼八戗杆木斗拱结构,两侧各有一只石狮,这座全木结构的大门已经矗立了四百多年。现在文庙已无存,只留下这座大门,文庙的原址已成为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大门上“教师进修学校”几个字是九一年安置上去的,现在学校已修建了新的大门,这座古老的大门也就废弃闲置了。
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地方,凡有文庙的地方都有棂星门,这是因为孔子倡导的儒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国学,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棂星门意为天门,门内的文庙也就成了设在天堂中的,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棂星又传说是天上的文曲星,可保佑登科极第。地址:安德区*南300米路东。
唐城墙:唐代平原郡古城,即现今的安德区城。当时郡城有内、中、外三道城墙,为公元753年颜真卿任太守时为抵御“安史之乱”所建。
汉墓群:位于神头镇。现存38座,大者直径40米,高5—6米,俗称“七十二疑冢”,经考古挖掘为汉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朔画赞碑:现立于安德区文博苑颜碑亭内,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俗称“颜子碑”,集真、隶、篆书为一体,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宗家战斗纪念碑。为纪念1939年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抗击日军的壮烈事迹而设,碑名由杨成武题写,碑高4.35米,占地2656平方米。这是缅怀先烈、激励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
仙人湖、丁东水库:是鲁西北最大的两个人工湖,占在面积分别是1.1万亩和1.4万亩。湖面波光潋滟,候鸟栖集,被人们称为“姊妹湖”,是旅游、度假、疗养、垂钓的理想去处。
仙人湖
得月湖:位于安德区丁庄镇,由库区面积8.5平方公里的丁东水库综合开发而成,丁东水库蓄水面积7平方公里,总库容50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比仙人湖更大,基础设施以及旅游管理也要比仙人湖好得多,只是离市区稍远些。
进入景区,环境幽静、整洁,库内波光荡漾,库外碧树连天,水库的大堤上铺有柏油公路,开车可以绕库一周,大约有13公里路程,这里的水面上没有游船,也没有渔民,很多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在库区南岸,成群的野鸭子有上千只,还有一种体形很大的鹭鸟,每当有车辆经过,成片的野鸭纷纷下水,场面难得一见。
库区的西南角设有餐厅、垂钓中心等服务设施,这里无论从服务设施的建设上还是管理上都十分规范,是夏日里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安德区文博苑:陵县文博苑位于陵县人民公园内(陵州路与颜城路十字路口向南200米路东),建于1985年,内有碑亭、颜公祠等建筑,保存的主要文物是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全名“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文,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
碑为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每行十三字,碑正文均为大安楷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字大六公分,碑额字大十公分,共一千零七十三字,该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属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该碑唐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建于古厌次城(今陵县神头镇)的东方朔祠庙内,元代时迁至县城,今在文博苑内建封闭式碑亭保存。
11、历史名人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厌次(今安德区神头镇)人,汉太中大夫,文学家,博学多识,机智诙谐,相传是中国曲艺的鼻祖、算命盲人的祖师,被后人称为“智圣”。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颜真卿(709—786),字清臣,唐朝政治家、书法家,753年(天宝十二年)任平原郡太守。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颜真卿联络河北十七郡太守起兵平叛,唐玄宗遂诏拜为户部侍郎兼平原郡太守。现存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东方朔墓碑》两块,为书法艺术珍品。
廉颇战国时“赵之良将”(《史记》),今山东陵城区廉家寨人。赵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齐师,被拜为上卿,以勇力过人闻
廉颇蔺相如
公元前262年,秦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遂以其地献于赵国,赵派老将廉颇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一带布防,秦兵来攻,廉颇坚壁不出,两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秦用反间计,使赵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几至灭国,赖楚、魏诸侯来救,才解邯郸之围。
前251年,廉颇率兵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随后被封为信平君,假相国,前245年,赵悼襄王以武襄君乐乘替代廉颇,廉颇大怒,发兵攻打乐乘,乐乘战败而逃,廉颇则逃奔魏国,魏不能信用。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也想再效力于赵,赵王派使者去看廉颇是否还可再用,廉颇的仇人买通使者,让他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用。使者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可以,然而和我坐了一会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于是不再召用。后廉颇又到了楚国。最终客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据《陵县志》及《廉氏家谱》(于“*”期间被毁)记载,陵城区城关镇廉家寨原有廉颇墓,有廉颇放马场,饮马井等,现已湮没。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阳信县后吴家店人,1915年生。1939年7月9日来到陵城区,任抗日**县长。
此时正处于狼烟滚滚、日寇据点林立之非常艰苦的抗战阶段。他本是一个文弱书生,参加革命半年多来,曾先后任冀鲁边区《烽火报》编辑、庆云县抗日**民训科科长、惠民专署民训科长。当了县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与凶残野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伪作斗争。他以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组织能力,组织了县、区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率县大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群众挖地道、截电线、破坏交通和敌人的通讯设施,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1年春,形势进一步恶化,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转向我区外线作战。吴匡五同志率大队转移到德县、陵城边境活动。有一次在德县境内与德县、陵城区、德平等七路合围抗日武装的敌人遭遇,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在这紧急的情况下,吴匡五指挥若定,准确地判断了敌人的布置情况,巧妙地率领大队全体人员,从敌人的空隙中穿行,昼夜行程二百里,安全转移,避开敌人。还有一次,敌人纠集了驻德平、惠王、神头等六处据点的三百多名伪军,将他所率的县大队包围,周围一片枪声,唯东南方向没有枪声,他断定这是敌人用的诡计,东南方面一定设有伏点,他当机立断,率大队迎着枪声冲上去,果然不出他所料,东南方真的设有伏兵。当敌人发现他们突出重围后,再集结部队已经晚了。
吴匡五同志对革命事业舍已奉公,不徇私情。1940年春,他的家乡灾荒十分严重,骨瘦如柴的母亲步行二百多里,来找当县长的儿子度荒活命。身为一县之长,为家里筹集几百斤粮食何足挂齿?何况又是救一家活命!但吴匡五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里更需要粮食。母亲仅在这里住了几天,就被他劝回家了。当他含泪望着渐渐远去的母亲的时候,身边一位同事抱怨他说:“老吴,为什么让老人这样空手走呢?”吴匡五闻言,再也忍不住了,他的泪流下来,说:“这样在苦海里挣扎着活命的,天下何止是我的母亲”。
这位人民的好县长于1941年秋天,在苏家庙战斗中,不幸牺牲了,时年才仅仅27岁,为纪念这位英烈,1943年经上级批准,将陵县改名为匡五县,并于1945年在三官道村建烈士陵园,由匡五县**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