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五当沟街道

科普小知识 2023-11-18 23:19:03
...

五当沟街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沟区片,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距包头市区35公里,与世界级铁合金基地(石拐区高载能工业园区)相距2公里,驻片大中型企业有18家。2010年起搬迁随居民搬迁至滨河新区,2015年将移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2003年,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委要求,完成了从党委到党共委的转变,确定了党领导一切的核心地位。共有*职工14人,内设党政办公室、政工股、街政股、街企股,辖8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居民3174户,8428人,正副居*任16人。共有基层党支部9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8个,支部书记9人,党员72人。

中文名:五当沟街道

行政代码:150205005

身份证前6位:150205

长途区号:0472

邮政编码:014000

隶属政区:石拐区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号码:蒙B

辖区面积:4km2

人口数量:约8400人

人口密度:2100人/km2

1、地方简介


五当沟街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沟区片,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距包头市区35公里,与世界级铁合金基地(石拐区高载能工业园区)相距2公里,驻片大中型企业有18家。2010年起搬迁随居民搬迁至滨河新区,2015年将移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石拐区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成立于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八(原称:*石拐区五当沟城市人民公社委员会),办事处设书记室、办公室、财务室、计生室、妇联室、生产室六个科室,共有*职工6人,以上六个科室是办事处的主体核心,办事处围绕这六个核心展开每项工作,使办事处的整体工作不断走向管理化、科学化的轨道,打开为群众服务之门。

从一九九七年五月,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根据上级要求对办事处所有的6个科室更各为一室两股,即:综合办公室、街政股、街企股;十三名*职工有8个行政编制,4个事业编制,1个生产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人,工作学历5人,中*员9人。辖区人口总数11496。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是石拐区人民*的派出机构,隶属区人民*领导,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区委、区*的个项指示和决定,领导和组织本街道的党建、街企、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其它社会性工作。

2003年,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委要求,完成了从党委到党共委的转变,确定了党领导一切的核心地位。共有*职工14人,内设党政办公室、政工股、街政股、街企股,辖8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居民3174户,8428人,正副居*任16人。共有基层党支部9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8个,支部书记9人,党员72人。办事处行使着辖片社会性工作,从群众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滋润群众心田,依托区性,大搞两个文明建设,深受辖区广大群众的拥护和依赖,牢牢确立了核心地位,事事为了群众,件件惦着百姓,成为人民群众的真正的贴心人。

在工作中,五当沟街道办事处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开拓创新,努力在石拐区加快富民强区建设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行政区划

五当沟街道区划

150205005009111白狐沟社区

150205005010111河滩社区

3、历史沿革

石拐区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成立于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八(原称:0石拐区五当沟城市人民公社委员会)。办事处设-室、办公室、财务室、计生室、妇联室、生产室六个科室,共有*职工6人,以上六个科室是办事处的主体核心,办事处围绕这六个核心展开每项工作,使办事处的整体工作不断走向管理化、科学化的轨道,打开为群众服务之门。

从一九九七年五月,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根据上级要求对办事处所有的6个科室更各为一室两股,即:综合办公室、街政股、街企股;十三名*职工有8个行政编制,4个事业编制,1个生产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人,工作学历5人,0党员9人。辖区人口总数11496。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是石拐区人民*的派出机构,隶属区人民*领导,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区委、区*的个项指示和决定,领导和组织本街道的党建、街企、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其它社会性工作。

4、地方人口

五当沟街道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8427

男4307

女4120

家庭户户数3141

家庭户总人口(总)8395

家庭户男4286

家庭户女4109

0-14岁(总)1458

0-14岁男765

0-14岁女693

15-64岁(总)6264

15-64岁男3133

15-64岁女3131

65岁及以上(总)705

65岁及以上男409

65岁及以上女29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944

5、附近景点


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包头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以*扎什伦布寺为蓝本,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维修、扩建,遂成今日规模。现在,五当召依然是本召喇嘛进行佛事活动和信徒们朝拜的场所。这里每年举行“嘛尼会”等佛事活动。

五当召为AAAA级景点

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代

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

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

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

阿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

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阿善遗址

现存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一到两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迭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于新石器时期,也就是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

阿善遗址的一、二、三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的遗存分布的较为稀疏,原生层位大都遭到晚期地层的破坏,发现的遗迹较少,遗物也大都散落于地表,或混杂在晚期的层位之中,这一期陶器的风格特征与陕西省半坡遗址早期的陶器相同,有些器物与后岗一期的陶器有共同之处。所以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的居住址选择的都是山前开阔的台地,背风朝阳,靠近水源。房子都是半地穴式的方形间,面积一般在10到20平方米左右。使用的生产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石器,也有用陶片改制的和骨制的工具。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

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它的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放粮食千斤以上。这期文化遗物0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绘有彩绘图案。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了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

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村落毗邻、炊烟相望,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阿善第三期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房子多为浅地穴式,也有沟槽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房子的平面多呈梯形或长方形,进深都大于间宽,房子南墙的正中有斜坡状门道。晚期的房子为地面直接起筑,墙基均为石块砌筑。这一时期的房子非常密集,而且布局也井然有序,有些房子的一侧还附筑一间3平方米左右的耳房,应该是储存杂物的库房。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

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数量较二期大为增加。分为石器、细石器、陶制器和骨角器。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把骨柄石刃刀的柄上,发现刻划着具有文字功能的符号。此外还发现了不少用于装饰的骨制项圈、玉环、石环。这一时期生活用的陶器的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细,纹饰以蓝纹和锥刺连点纹为主。器物的种类有:瓮、罐、盆、钵、瓶、壶、杯、盘和豆等。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迭压,遗址0土的各种生产工具,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出土的大批狗、羊、猪等农畜的骨骼分析得知,家畜的饲养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从出土的大量的石镞、角矛、石球、鱼钩、网坠等工具以及鹿、狍子、獐、野山羊、羚羊、鱼、龟、鸟类的遗骸来看,可知先民们已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渔猎业也非常活跃。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

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围墙建筑在遗址所在台地的边缘,连绵不断,出入城堡的通道口还设有一间守候人员住的小石房子。石墙的外侧山势险峻,显而易见,石墙的修造是出于防卫的目的。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三期文化中布局井然的房舍、环绕村落起筑的具有防卫功能的围墙以及专供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坛,决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阿善三期文化的年代与龙山文化时代年代大体一致,与古史传说的“夏鲧作城”的年代也相吻合,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

赵长城

赵长城从河北宣化开始,经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一直延伸到河套狼山山脉的高阙塞(今石兰计台),经包头段长达130公里,高约5米,下宽约5米左右,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隐约地看到远处这一线土筑长城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迤逦而去。

登上高山,可以清晰地看到婉蜒盘绕,跨山越水的赵长城和长城烽火台的遗址,这一长城用土夯筑,层次清晰,残存城基宽约3.5-4米,高出地面1-1.8米。沿长城遗址,可以发现大量战国时代的陶片等遗物,还可采集到“半两”钱,板瓦、陶罐、四月复碗、铜链等标本,这些为今人研究历史,了解文物,进行古文化教育留下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6、地方特产


驼掌

骆驼全身都是宝,尤以驼掌最名贵。驼掌即四只大似1的软蹄。因为它是骆驼躯体中最活跃的组织,故其肉质异常细腻富有弹性,似筋而更柔软。

驼掌营养丰富,历来就与熊掌燕窝猴头所齐名,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宫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驼掌即为其中一珍。由于驼掌珍贵,均被内地星级宾管订购,即是被誉为“驼乡”的额济纳豪华宴会上,也是很少能够品尝到的。

骆驼的蹄掌心。肥大厚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肉质细嫩而有弹性。骆驼四蹄虽大,掌心却取之不多,所以显得格外名贵。驼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特殊的滋补作用。在蒙古王公贵族的酒宴上,驼掌是珍稀的佳肴。

呼呼尔

即鼻烟壶。牧民男子腰间常系着鼻烟壶,它既可清除鼻塞,提神醒脑,又是一种特殊的“名片”。

它的制作十分精致,形状有圆的,也有多面体的。桦树皮、骨头、细瓷、玉石、青金石、玛瑙、水晶等都是制作鼻烟壶的好材料。壶盖多用金、银、铜镶嵌的珊瑚制成。鼻烟壶上面的图饰多源于蒙古人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特色。赠送和交换鼻烟壶可以使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友好的兄弟关系,是表达人们爱好和平的心愿。

马宝

病马胃肠道中所生结石。另名马粪石、马结石。完整马宝呈球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大小不等,一般直径6-20百米,重250-2500克,但也有小如豆粒者。外表灰白色或粉白色。断面灰白色,有同心层纹。质重,气臭,味淡。中医学上用作药物,功能行血,消肿,益肾。内蒙古草原是马宝的主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