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
《摩西像》,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现位于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实际存于罗马的圣彼得镣铐教堂“SaintPeterinChains”)
中文名:摩西
作者:米开朗基罗
创作时间:1513年-1516年
高度:235cm
1、作品简介
摩西像
摩西(MOSES)是犹太人伟大先知中的一个。他是犹太人的领袖,他是上帝的先知,上帝曾亲自和他接谈,受上帝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他带领犹太人过红海,海水为犹太人分开,却淹没追赶来的埃及军兵。《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像,描述着是青年时期的摩西;波提切利在西斯廷教堂的壁上,也曾把摩西的生涯当作题材,那是一个清新多姿态的美少年;十九世纪法国浪漫派诗人维尼歌咏暮年的摩西,孤寂地脱离人群;米开朗基罗描绘的摩西则是介乎神人间的超人。同一个题材,三种不同的表现,正代表三种不的精神。
摩西的态度是一个领袖的神气。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许多批评家争着猜测艺术家所表现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阶段,然而他们的辩论对于我们无甚裨益。摩西头上的角,亦是成为博学的艺术史家争辩不休的对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种意义上是“力”的象征,也许就因为这缘故,米氏采取这小枝节使摩西态度更为奇特、怪异、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射出火焰似的光。头发很短,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臂与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显明;但他的手,长长的,美丽的,和多那太罗的绝然异样。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它各部不相调和,是从埃及到巴勒斯坦至处奔波的膝与腿。它们占据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样,纯粹是一种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因了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雕像下部的体积亦随之加增,使全体的基础愈形坚固。
2、人物生平
摩西像
公主救下摩西并且将摩西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摩西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摩西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二子,革舜和以利以谢。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离开那里回到上帝应许的流着奶与蜜之地(alandflowingwithmilkandhoney)-迦南。
犹太教认为,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据《圣经》记载,他曾亲自和上帝交谈,受他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上帝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PALESTINE)(古称迦南地),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根据《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他带领希伯来人经过红海的时候,神使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地水,海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壁。希伯来人渡海如履平地。
在埃及兵追入红海的时候,神使海水合起来,淹没了追赶他们的追兵,使得他们顺利逃脱。
在西奈山上,他得到上帝亲手写的十诫法板,并教导希伯来人诫命,典章及律例,以及建造会幕。所颁布的诫命即《摩西十诫》。
希伯来人因为不满足而不断的抱怨,导致上帝惩罚他们在旷野漂流40年,直到第一代出埃及的人全部死亡,才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迦南。
在忍受了希伯来人无理取闹40年的旷野漂流生活后,摩西因为民众的抱怨而怒,在加低斯没有遵照上帝的旨意“吩咐”磐石取水,而是以杖击石,使水流出;被上帝责罚他和亚伦“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
在摩押平原驻扎时,摩西遵照上帝的吩咐带领以色列人报复了欺骗他们的米甸人后,,上帝令摩西上尼波山,在山上上帝指给摩西看他应许之地,惟他却不能进入。
在遥望了应许之地后,摩西死在山上。上帝亲自埋葬他在摩押地,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
摩西死时120岁。眼睛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为摩西哭了30日,为摩西居丧哀哭的日子就满了。
以后以色列中再也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耶和华打发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仆,并他的全地,行各样神迹奇事,又在以色列众人眼前显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
摩西一生带领以色列人争战5次,每次皆遵从上帝的指令得胜!他们迎战向他们挑战的亚玛力人,迦南人,亚扪人2王以及米甸5王。
旧约圣经提到摩西约767次,新约圣经提到摩西79次。可见摩西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犹太人所敬仰。
他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带领一群奴隶,在一个难以想象的困境之下,把他们模塑成一个民族,这民族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摩西在他领导以色列人到迦南的路上,他经历了领袖地位被族人及姐姐米利暗和哥哥亚伦的挑战,最终在上帝的认同下继续带领以色列人。
摩西最享盛名时期很可能是公元前十三世纪,因为普遍认为《圣经·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就死于公元前1237年。847年以后,*认为摩西是真正的先知。随着*的传播,摩西在整个*世界里(甚至包括埃及)成了受人敬仰的人物。
3、作品阐释
摩西像
在论文的开头,弗洛伊德为避免主观性的介入,他先与早先的作品评论进行对话。首先是对人物肖像的描述问题,前人对摩西像的描述迥然不同,弗洛伊德赞赏汤德的说法,即雕塑表现了“一种愤慨、痛苦、蔑视掺杂在一起的表情”。其次,对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动机问题,前人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对性格和气质永恒的研究主题”。如汤德认为,“米开朗基罗所创造的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人物类型”,“摩西塑像艺术效果的巨大秘密就在于人物内心的烈火和外在姿态的冷静两者之间的艺术对比”。
另一种是“想把摩西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塑造出来”(如贾斯第和纳普)。这种观点认为,这个“最有意义的时刻”,就是摩西从西奈山得到上帝恩赐的《十诫》(法版),正当走下山时,发现他的人民正围着自铸的金犊起舞欢庆时,他怒不可遏,把《十诫》摔在地上的情景。早先的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正是摩西在观看他的没有信仰的人民进行偶像崇拜时的那种“暴风前的平静”,剑拔弩张,下一瞬间摩西将要采取行动。
由于存在着两种看似合理却对立(如动态与静态)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要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就应该深挖那些微小的细节。有两个细节前人没有注意到,即摩西“右手的姿势和两版《十诫》圣书的位置”(弗洛伊德.1998,p522)。通过对雕塑的人物形体和一位艺术家画的《摩西像》的几幅草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摩西刚从西奈山走下,看到那个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来,手放开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子,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时,摩西考虑到手上的《十诫》开始向下滑动,由于《十诫》是不可以随意放置,更不可以摔碎的,因此摩西“右手缩回,放开胡须,但一部分胡子无意地被拉回,把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挟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
这样,弗洛伊德就完成了对前面两种解释的综合,并增加了自己的看法。摩西像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横切面,表现历史的瞬间状态,因为这不符合米开朗基罗的独特的设计;也不是在表现一种人物类型,即内心的烈火和外在冷静姿态的对比。
弗洛伊德分析下的摩西的冲突正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本我”象征着报仇的冲动,它勒令摩西的“自我”采取行动,教训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民;“超我”象征着《十诫》,它勒令摩西按兵不动,接受事实。“自我”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超我”战胜了“本我”,“本我”所奉行的“快乐原则”最终被“现实原则”所替代;“本我”所蕴含的本能无法得到直接满足,因此通过变向、转移的方式加以替代,从而避免挫折,这就是升华。艺术品是艺术家本能升华的产物,而升华所孕育出的艺术品尽管看似平静,但高超的艺术品总有怪异的地方,这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冲突的凝聚,因此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伊德试图再现作者升华的过程,而把作者的内心冲突还原出来,这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可以说是一种丑了,它具有现代性的特点。
弗洛伊德对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阐释也遭受很多的非议,比如艺术史家H.W.扬森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右臂》(1968年)中就认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受北方哥特式纪念牌创作的影响”的,与弗洛伊德“所推测的那些微妙的意图”无关。
4、作者简介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与《哀悼基督》是一样的题材,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