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大竹县观音中学

科普小知识 2022-03-25 20:48:46
...

观音中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完全中学。东与梁平县接壤,北邻318国道线,川东名河铜钵河环绕校园。校园环境幽雅,办学设施设备齐全。学校占地面积110余亩,建筑面积40000m2,新建男、女生公寓及高中教学楼、学生食堂达万多平方米。

1、学校简介


教学楼

观音中学,校名曾几经变易。开办之初称大竹县私立干城初级中学;1953年人民*接管之后称大竹县初级中学;县内其它中学相继建立之后,称大竹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办成高完中之后,称大竹县观音中学;文化革命运动期间,随观音区更名为立新区而更名为立新中学;粉碎“*”后,恢复原来名称,观音中学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观音中学,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由大竹县的一些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在周家、观音、石桥等地募捐学田、筹措经费私人兴办的。开办之初,校名为“干城中学”,其名缘于《诗经.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义。

“干城”为捍卫之具。在那样的时代潮流中,取那样的学校名称,办学的主观思想(宗旨)是显然的。开办之初,校址设在原观文小学(观音桥头的文昌阁),而观文小学则迁至观音正街东侧的禹王会议室、会客厅。正殿右端厢房,楼下为教导处办公室、保管室,楼上也是教室。正殿前面两边是一楼一府的书楼,楼上为学生寝室,楼下为学生食堂。

教师寝室散落在庙宇四周或正殿、神龛角落。现在,旧式的庙宇,简陋的校舍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以上、下两个四合院为主体建筑群的高大建筑:上四合院主要为教学用房,下四合院为学生住房,原正殿右侧是两幢教工宿舍楼,之外是礼堂(兼作学生食堂)。  

华丽雅致的新校区广场,堪称全县一流。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体美等设施设备齐全。  

2、师资力量

全校现有在校生45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大学本科182人,中学高级教师47人,中学一级教师84人。获*、省级、市级、县级优秀教师称号计70余人。全校以立足于竹乡,面向达州,走向全省,创一流办学条件,创一流管理水平,创一流教育质量为目标而拼搏奋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3、教学成果


运动会

历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学校党支部、行政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全体教职工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清华、北大、人大、人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哈工大、宁波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大、西安交大、重庆大学等许多全国著名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近几年上本科及重点本科人数年年翻番,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不含艺体本科上线人数分别为128人、208人、235人、302人、342人、306人,年增长率达30%以上,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分别为22人、27人、31人、28人、23人、9人。

在2008年高考中,大竹县观音中学取得了大竹县农村中学升学率第一,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第一,重点本科上线率第一,一般本科上线率第一的好成绩,被大竹县县委、县*表彰为高考“先进集体”。  

4、历史沿革


誓师大会

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在变化,同时,在思想、文化,教育各界也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教育思潮的震荡,对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许多*革命先驱,循着“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强中国”的思路,谋求中国的近代化。在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该,源于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南京*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民元教育方针在全国推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振荡下,观音中学于抗战极为艰苦的一九四二年创立了。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大竹山后周家、观音、石桥一带的乡贤、乡绅、地方军人等有识之士,眼见祖国疮痍满目,决心兴办教育实业,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几经酝酿协商,决定以原观文小学旧址,即观音桥的文昌阁为校址,筹备、创办一所私立中学。创办干城中学的契机是王以道的儿子没被大竹中学录取为初中新生。这种怨气促成了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志气的产生。李孝庭、周执经、孟浩然等在王以道、颜继邹等人的游说下,联络大竹山后的绅耆、军人兴办起了这所学校。  

开初,以募捐方式筹措经费,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得学田七百余石(约合四百余亩)。1949年底,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共商校名定为“大竹县私立干城初级中学”。学校名缘五《诗经。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义。学制定为三年。每年春秋两季招收始业生,共五十二人。正月16日开学,18日正式行课。课程设置有国文、数学、物理、化不、史地、公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童训等。学校办起之后,赓即呈文四川省*教育厅核准,成为当时全省仅有的九十七所中学之一。  

干城中学成立之初,王以道、李孝庭为校董会董事长。由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的赖肇文任校长,至国民三十三年(1944),赖肇文卸任,王以道任校长,接管干城中学直至解放。  私

立大竹县干城初级中学,自创办至解放,总共招新生16个班,796人,毕业12个班,毕业生587人。  

解放后,王以道因学校经费没有着落,本人曾任伪职,备文辞职。董事会公推杜仲英为主任委员,学校性质仍属私立。因经费来源枯竭,学校曾一度濒临解体状态。鉴于县内其它初中相继停办。四川省人民*川东行署批示,干城中学继续办下去。由人民*拨款8000万元(相当于人民币现值8000元)重点扶持。全校教职工以学生学业为重,在生活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主动放弃薪金,(学校只供给膳食,不再发放工资),因此学校得以保留。  

1953年1月,大竹县人民*接管私立干城中学,学校改为公办,并派罗兴旅代表*办理接管工作,大竹专署派尤学五任副校长,沈扬长英继任教导主任。  

1953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根据这个文件精神,观音中学废除春季始业,只在每年秋季招收学生。并相继成立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教工会等组织。1958年招收第一届高中(即61高)学生。  

“*”中的1967-69三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5月,观音中学教职工集中到大竹师范学生,“清理阶级队伍”。1971年春,大部分教师陆续返校工作,学校恢复招生。少数教职工留下继续学习、劳动以后分期分批回校任课。  

1978年6月,观音中学被确定为达县地区重点中学(同时也列为大竹县重点中学)。同年,根据上级指示,观音中学将初中二年级制改为三年制,到1983年,将高中二年制为三年制。1978--80年,观音中学初高中生在大竹山后五个区范围内拔尖录取新生。1988年,载入国家教委编印的《中国著名中学》名录。  

近十多年来,观音中学得到巨大的发展,学校新建了新教学区、新教学大楼、膳食中心、多媒体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设施。学校也被评为达州市名学校、绿色学校、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等多种荣誉称号,学校每年高取本科人数也不断增加,2007年高考录取本科人数占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名。同时,秋季招生人数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全校学生达到了4300多人,教学班达61个。  

在2007年秋季,观音中学正在报审成为省级实验示范学校、省级现代信息教育示范学校,为观音中学创省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中学)而不断努力!

5、学校精神


学校景观

1、光荣传统:*、和谐、团结、进取  

2、办学理念:团结进取,务实创新。  

3、办学思路:办精品初中,办优质高中,办特色学校。  

4、办学思想: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特色教育,铸就川东名校。  

5、办学方针:名师铸名校,特色促发展。  

6、办学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  

7、办学目标:创省级示范高中,铸就川东一流名校。  

8、管理思想:德治十法治,和谐发展。  

9、管理目标:制度健全,决策科学,执行高效。  

10、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进、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11、育人目标:继承光荣传统,追求*科学,实现和谐发展。  

12、校训:团结紧张,拼搏向上。  

13、校风:求知、求是、乐群、健魄。  

14、管理作风:团结、拼搏、务实、高效。  

15、教风:敬业、严谨、博学、仁爱。  

16、学风:勤学、尚美、求真、达理。

6、发展规划


教学楼

1、新建学生膳食中心,改善学生的就餐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已完成)  

2、新建学生公寓一幢,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已完成)  

3、新建教师宿舍一幢,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已完成)  

4、撤除四合院,建设400米环形跑道和足球场。(正在建设中)  

5、加快绿化美化校园的进程,扩大绿化面积,五年内力争绿化  比例达40%。(正在建设中)  

6、新建会议中心。(已完成)   

7、新建一幢综合教学楼。(已完成)

近期目标大竹县观音中学2010年9月学校发展方向  

办学目标:逐年稳步提高办学水平,争创一流市级示范学校  

办学思路:安全是第一,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时间、过程、稳定是关键  

管理目标:*、科学、高效、规范、精细  

质量目标:超越自我,年年上台阶  

规模目标:初中1600——2000人,高中2400——2600人,合计4500人  

德育目标:遵章守纪、习惯优良、举止文明、秩序井然  

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注重基础、提高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力争两年内建立一支数量足够、教学所需、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

7、学校信息

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北大街,178号

邮政编码:635112

创办时间:,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