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政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中文名称:东魏
首都:邺
英文名称:TheKingdomOfWei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简称:魏
政治*:君主制
所属洲:亚洲
国家领袖:元善见、高欢
主要民族:汉、鲜卑
开国时间:534年
国君姓氏:元(拓跋)
亡国时间:550年
1、简述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城为邺,所辖区域为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政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2、历代君王
元善见
3、朝代名人
高欢
4、历史
政权建立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政权。公元530年(永安三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北魏节闵帝)。公元532年(太昌元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大权落入高欢手中。
元善见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东魏孝静帝,北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公元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公元536年到公元546年的十年间,高欢和宇文泰亲自统军,进行了五次激烈的大战。双方的军队都是当年的六镇精兵,将帅亦极尽一时之选。东西魏之间争夺的焦点是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这里由黄河分隔东西,形成天然的关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两魏分庭抗礼之后,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南下,宇文泰以关中为基础东出,在这一带展开了一系列拉锯战。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公元537年(天平四年),时值关中发生大饥荒,高欢趁机兵分三路进讨西魏。西魏三面受敌,诸将多主张分兵抵御,宇文泰却没有被高欢的声势吓倒,他认识到以自己劣势的兵力再加以分散只能是死路一条,胜利的唯一指望在于设法利用各路进军的时间差上,他看出东魏军的进攻重点是在中间的潼关一路,于是亲率精锐骑兵从小道东出奇袭东魏军。大都督窦泰猝不及防,兵败自杀,高欢*撤军。这是东西魏之间的第一战——“小关之战”,这一战使刚刚诞生的西魏政权免于早夭的命运。此后,在沙苑之战(公元537年)﹑河桥之战(公元538年)﹑邙山之战(公元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
沙苑之战
小关之战后,西魏的饥荒问题仍未解决。同年八月,宇文泰率万人出关,攻占了东魏的粮仓恒农(今河南灵宝县东北),饱餐了近两个月,等到高欢率十万主力军南下迎击时,宇文泰吃饱了就跑,迅速撤入关中。高欢率军追击,渡过黄河直逼长安,两魏之间的第二战——“沙苑之战”,拉开帷幕。西魏以一万多人大破东魏十万大军,东魏死伤被俘八万人以上,元气大伤。以后宇文泰转向战略反攻,将战场向关东转移,不久就派部将独孤信攻占了洛阳。西魏军开始大举进攻河南各地。
河桥之战
公元538年,高欢派侯景、高昂等收复了河南大片州县,随即攻陷洛阳。侯景一把火将孝文帝精心营造的洛阳城烧了个干净。宇文泰率大军来救,双方在河桥以南布阵,准备决一死战。战斗中,宇文泰一度坠马,险些被俘。随后,西魏军主力赶到,宇文泰率中军攻破东魏军,俘杀两万多人,斩骁将高昂。然而,西魏左右军此时又被击溃,高欢也率大批援军兵临黄河,宇文泰难以扩大战果,不得不引军撤回关中,“河桥之战”就这样以平局而告结束。
邙山之战
三战过后,双方元气大伤,急需休养生息。暂时进入休战期,但双方积极整顿备战。公元543年,驻守虎牢的东魏豫州刺史高慎向西魏投诚。虎牢是洛阳以东的军事要冲,自春秋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得知高慎叛变的消息,高欢立即率十万大军南下,力争保住虎牢。东西魏军展开拉锯,宇文泰决定放手一搏,命西魏军轻装开拔,主动出击。高欢严阵以待,西魏军受挫于高欢军严密的步兵防线,侧后方又受到东魏大将彭乐部的猛烈夹击,彭乐乘势率军插入到西魏军的中军营帐中,俘获西魏王室和宗室贵族几十人。西魏军打败,宇文泰险遭俘虏。高欢原想乘胜追击,无奈人困马乏,东魏军也损失颇大,高欢生怕局势反复,只得放弃,引军还营。邙山之战至此结束。
玉壁之战
玉璧故城
未能乘邙山大战占领关中成为高欢一生的憾事,公元546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高欢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最后一次尝试攻占关中。然而却遇到了后来北周名将韦孝宽无懈可击的防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随后的时间里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则缚木加高城楼。东魏军挖掘10条地道,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一举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熏的晕头转向。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企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无奈退兵,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战后,西魏文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走向灭亡
东魏观音立像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高欢死后,继承者高澄、高洋的军事才能都不如其父,只想着赶紧废了傀儡皇帝自己登基,也没有再挑起进攻西魏的大战。公元549年,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东魏亡。高欢的继承人们没指望消灭西魏,迅速走上穷奢极欲的浮华之路,导致了三十多年后的覆灭。
孝静帝自幼聪明,能洞悉先机,且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但只是一个傀儡,始终未能亲政。
5、疆域
东魏与西魏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欢占据着关东地区,所以在建立东魏后,东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东部地区。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6、政治
北魏末年,高欢因缘际会,一举消灭尔朱氏*,进而把持了东魏政权。在高欢周围不多的高级将领中,出力之多、立功之大、居位之显赫者莫过于以高乾为首的汉族渤海高氏集团。故李百药在《北齐书·封降之高乾传论》中盛赞渤海高氏功勋云:“然则齐氏元功,一门而已。”渤海高氏集团长期把持东魏政局,直接东魏灭亡。
东魏的农业政策是根据传统与现实两方面来考虑的,着手恢复因战争破坏的农业经济。在继承均田制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平均地权;同时根据自身的战略环境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农业结构。这些措施使东魏迅速恢复因战争遭破坏的农业经济,使其能够在和西魏的早期争霸中占尽优势。
7、经济
高欢控制下的东魏拥有原北魏主要的经济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平原区,尤其是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平原,本身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东魏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经济与地理状况,灵活的调整经济核心区与战略边境区的农业政策。通过经济建设,迅速地恢复了六镇起义遭破坏的地区,使东魏的经济超过西魏,取得了早期的经济优势。
8、遗址
东魏大墓
大墓出土人面兽身陶俑
1974年5月,河北磁县城南5公里,申庄公社东陈村,四队社员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在南侧土塚下面发现了墓室的顶砖,磁县文化馆立即着手对墓葬进行挖掘,历时四十天。墓室四壁原有壁画,但发掘时已剥蚀脱落。出土的文物有陶俑136件,有按盾武士俑、铠马骑俑、胡俑、笼冠俑、小冠俑、文吏俑、侍俑、骑从俑、击鼓俑、套衣俑、持盾俑、女侍俑、提物女俑、舞俑、仆俑、负箭囊俑;陶禽畜模型11件,其中,马三件,卧羊一件,鸡二件,狗二件,猪二件;陶镇墓兽二件,陶模型器5件,陶器2件,瓷器8件。
2007年6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南水北调邯郸段磁县的考古发掘中,抢救发掘了一座未遭盗掘的东魏时期的大墓。该墓有明确纪年,其墓内壁画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大墓全长25米、深10米,从斜坡墓道向下要经过过洞、天井、甬道才能进入墓室。墓室接近方形,地面大部分铺设着青砖,顶部塌落。考古人员在墓室内西侧壁上发现了东魏时期最早的青龙图案,虽历千年,但彩绘青龙仍栩栩如生。由于这座大墓没有被盗过,考古工作者还在壁画的下方成功出土了190多件陶、青铜、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绘陶俑就有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骑在全副武装的战马上,俨然是一副行军出兵的装扮。更为难得的是,墓室内发现了清楚记载墓主人身份的墓志。根据墓志可以断定墓主人叫元祜,皇族,葬于公元537年(即东魏天平四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时56岁。
大墓位于磁县讲武城镇,传说这里曾是曹操习武练兵的地方,就在这座小镇上有一大片墓群,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些墓是曹操的坟冢。这座大墓的发掘,用实物证实了这片墓群其实是东魏时期的皇家墓地。
东魏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7年,所辖地域主要在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此次发掘的大墓年代明确,出土遗物对东魏的编年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长城遗迹
局部长城遗址
东魏建立后,西面与南面基本上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断南下搔扰东魏。面对来自西魏与山胡、茹茹、柔然等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就当时的国力而言,东魏是绝难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取胜的,因此对威胁较小的北面,除运用和亲联姻外交手段外,采取筑墙防御也是东魏新建政权的逻辑选择。于是,公元543年(武定元年)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恒山两大山系的相连处,高欢召集5万多民夫,费时40多天,修筑了一条长城,历史称之为“肆州长城”。
东魏肆州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的6个乡内,大体呈东西走向,现存遗迹的实际长度约为60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