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副校长:评价机制既要“破”更要“立”
最近,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确立正确评价方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取消“SCI第一”的论文。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牢不可破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必须先突破,然后站稳;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打破”,而且要建设性地“建立”。
高校评估的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和高度复杂脑力劳动的科技成果和教学科研人员。科学研究面临着前沿和未知的问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变量和长期的良心生活。这些特点使得对高校科研和教学的评估变得极其困难。无论从逻辑、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指望用一把尺子或几个简单的指标来评价都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只有xx”了。
当前的科学研究领域至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国防和军事研究、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主要类别。从成果的形式来看,主要有论文、著作、专利、报告等。一般来说,理科主要看论文,文科主要看作品和论文,工科主要看专利及其对工业的实际影响。不同类别、学科、领域和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差异很大,因此不可能以论文为例。因此,摆脱“唯论文”的顽疾,尤其是“SCI第一”是必然的。
强调突破“SCI第一”命题不仅需要“突破”,还需要建设性的“建立”。这里的建构性主要体现在四个关键词上——分类评价、同行评议、综合评价和代表制。“创建”应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简而言之,应该突出业绩(成就、结果、结果)导向。事实上,这些关键词并不陌生,原因和逻辑也很简单。关键是要认真执行,不要误解好的想法。
其中,分类评价是遵循每一个学科和每一类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以最合适的尺度进行评价,并有效实施分类、多元评价和准确评价。
同行评议是一个需要专家判断的专业问题。同行专家应恪守学术诚信,负责任地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意见。目前,大家最担心的是专家行为在人类社会、面子文化和圈子“江湖”潜规则下的异化。因此,当务之急是重申利益相关者专家回避原则,建立评估专家可信度评估体系。
综合评价是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数量与质量、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显性结构化指标与隐性非结构化指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有机结合。甚至自我评价和其他评价,过程和结果,(科研经费,设施设备资源)投入和产出,个人和团队,总量和人均,正常和紧急等。应该被考虑进去。
代表性作品可以是论文或作品、专利、报告、作品、软件、指南/规范,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关键组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等。
论文不一定要被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损伤或SSCI,更不用说英文论文了。作品可以是专著、译文、教科书或案例。当然,决策咨询报告和专家意见也可以作为代表作品。简而言之,任何里程碑式的成就(质量、贡献、影响)都可以被视为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是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记者温彩飞采访并整理)
上一篇:学术评价“代表作制”的真谛
下一篇:浙大教授: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