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类资源锐减 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危险
十年护鱼,长江鱼尽
长期以来,长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然而,在无止境的需求下,作为长江“原住民”的鱼类正面临着逐渐灭绝的困境。目前,长江天然鱼获不到5万吨,资源不足以支撑长江流域14万多渔民的基本生活。
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和采沙秩序混乱严重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因此,长江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事实上,环保非*组织、研究机构甚至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然而,大多数时候,这些计划只是以书面形式存在,没有被采纳,甚至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路。
以小南海水电项目为例。一方面,当地*不遗余力地推动该项目;另一方面,环保主义者和专家坚持为其辩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当这种稀有鱼类遇到一个崛起于冉冉的经济明星城市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摩擦和竞争?
长江渔业保护:危险中的救赎
记者阎友亮,来自常州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长江流域的资源和环境面临崩溃。”4月2日,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铱民告诉《时代周刊》。赵铱民说,从整个流域的捕鱼量来看,它已经从最高年产量40万吨下降到今天的10万吨左右。
据《时代周刊》报道,常州和江阴的三种著名的长江鲜鱼——刀鱼、鲥鱼和河豚——要么濒临灭绝,要么数量急剧下降。
就这样,根据农业部的要求,从4月1日中午12时至6月30日中午12时,从长江葛洲坝下游到河口(包括汉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河湖泊),除了在此期间在部分河段进行的刀鲚专项捕捞外,禁止一切捕捞活动。这是自2002年长江禁渔令实施以来的第11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年三个月以上的禁渔期并没有阻止长江流域各种鱼类数量和质量的全面下降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
在一份由翁立达撰写的报告中,用“保护刻不容缓”来描述目前长江水生生物面临的危险。
《泰晤士周刊》的调查发现,过度捕捞、大型水坝、水污染、非法采砂和繁忙的航运……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长江鱼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长江的三种新鲜植物几乎灭绝
4月1日,货船和运沙船在长江江阴石庄镇桃花港一带来回穿梭,没有看到渔船。56岁的何建新和他的妻子正在大堤上整理渔具。
“现在在长江里捕鱼越来越难了。一个月捕到的鱼甚至没有2000年前一天好。”何建新说:“2003年以前,两个人下网时,潮水一退,他们就能钓上几十斤鱼。现在十几米的渔网最多只有几斤重的产量。”
与家乡附近的渔民何建新相比,常州农心渔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民村。
“我们村共有四个捕鱼队,它们最初位于今天的常州港。1958年,他们成为常州的第一支捕鱼队。目前,它们主要在张家港、川沙和宝山捕捞刀鱼4月1日,渔业村党委书记梁告诉《时代周刊》。
农心渔村的渔民见证了长江流域各种鱼类数量的下降。梁说他从1977年开始就在船上捕鱼。“那时,它只是一种秋刀鱼,当潮水退去时,它可能重1或2公斤,但现在它至多重1或2公斤。”
该村村民周泰明告诉记者,秋刀鱼产量的急剧下降是在2003年左右,“尤其是在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近年来,2011年和2012年的产出下降尤为显著。”
与秋刀鱼相比,长江三峡的另外两种鲥鱼和河豚鱼更尴尬。事实上,农心渔村的渔民再也不能在长江里捕捉这两种鱼了。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最后一次得到长江鲥鱼是在2000年,当时一位朋友听说他仍在匆忙离开。”说到这里,梁深深叹了口气,“从那以后,我十多年没在长江里见过鲥鱼了”。据梁介绍,现在市场上大多数鲥鱼都是海水中的咸水鱼或养殖的。
"长江里再也没有鲥鱼和河豚了."周泰明非常肯定地说,“20世纪70年代,一磅鲥鱼用8元,而一磅刀鱼用1元。”这就是为什么鲥鱼被称为“鱼中之美”。根据周泰明的说法,1985年是一条分界线。"以前有许多阴影,但1985年后很难看到它们."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豚也很难捕捉。《时代周刊》记者从扬中渔政监督管理站了解到,该市从1996年开始开展长江河豚鱼人工繁殖研究。在最初的几年里,每年都可以获得一些这种河河豚。然而,自1999年以来一直很难获得它,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河鲀鱼基本上是不可得的”
“我们年轻的时候,哪个是这样的?那时,长江上千里之外有无数的河豚。我们经常可以在河上看到成群的河豚。”梁对说道。
事实上,在鲥鱼和河豚消失后,秋刀鱼的捕获量急剧下降。“从上游到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初,迁徙的秋刀鱼基本上没有在湖南和湖北河段发现。1996年前后,安徽段没有一个捕鱼季节。1998年前后,南京没有捕鱼季节。后来,镇江和扬州的江道产量也急剧下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告诉记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长江沿岸秋刀鱼的总渔获量为:1973年,长江沿岸秋刀鱼的产量为3750吨,1983年约为370吨,2002年不足100吨,2010年为80吨,2011年为12吨。“照这样下去,长江的秋刀鱼资源最多将在5-10年内耗尽。”梁沮丧地摇摇头。
不仅是秋刀鱼、鲥鱼、河豚鱼等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事实上,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总体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容乐观。
根据《2011年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长江中下游的捕捞量占全国总量的60%-65%,年均捕捞量从20×104吨迅速增长到150×104吨。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产量一直在稳步波动,表明增长趋势已经放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游四大鱼类的渔获量为20%-30%,目前约为5%。四大鱼类资源的减少导致了长江中游四大鱼类繁殖群体数量的减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文华告诉《时代周刊》。
不仅产量在下降,鱼类种类也在不断减少。长江历史上记载的水生生物有1100多种,其中鱼类有370种。长江特有鱼类有142种,超过20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2006年国际科学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江豚数量超过1200只,洞庭湖和鄱阳湖江豚数量超过600只,总计约1800只。"今天,总数不应超过1000。"昂立达说。
3月28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调查报告》在武汉发布。该报告宣布,长江江豚的数量约为1000只,呈加速下降趋势,长江主流种群的年平均下降率为13.73%,是2006年前的两倍多。此外,在上面提到的2006年国际科学考察中,许多科学家也搜寻了白暨豚,但一无所获。2007年,白暨豚被正式宣布功能性灭绝。
中国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王鼎对《时代周刊》表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长江白鲟的年产量约为5吨,“但自2003年以来就没有捕捞记录”。然而,目前中华鲟和鲻鱼的数量非常少。
根据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长江鲥鱼、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长江物种的四大“杀手”
业内专家认为,长江渔业资源枯竭和生物数量减少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和采砂。
“渔业资源与家禽家畜的最大区别在于,渔业资源几乎依赖于野生资源的供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曹文轩曾告诉《时代周刊》。
"在人工繁殖的过程中,鱼的基因不断退化."因此,曹文轩说,在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必须不断补充野生鱼卵进行繁殖。基于鱼类基因的这一特性,如果野生鱼类资源遭到破坏,其影响将是一系列的,难以恢复。
在曹文轩看来,正是人类残酷的捕鱼行为直接阻碍了野生鱼类资源的供应。鱼只有在一个生长周期后才能繁殖。然而,目前在长江中捕获的大多数家鱼都是幼鱼,只能生长半年左右。一些小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捕获了。
“破坏性捕捞导致长江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江豚食物严重短缺。捕鱼工具也会直接导致江豚的伤亡。”曹文轩说道。
人类活动如水电工程建设、湖泊围垦、挖沙和航道疏浚对水生生物资源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多年的研究表明,长江四元鱼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涨水过程,洪峰是四元鱼繁殖的必要条件。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河段的增水时间和次数与天然河道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水温和水文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自然繁殖时间的推迟和四大鲤鱼规模的缩小。
对此,王立达特别解释说,长江鲥鱼濒临灭绝与江西赣江万安水电站的建设有关。翁说,长江最重要的鲥鱼产卵场是赣江。“万安水电站大坝于1986年关闭,直接淹没了产卵场,鲥鱼有可能存活吗?"
在赵铱民看来,不仅是大坝建设,还有一些湖泊和支流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直接阻断了洄游性水生动物的通道,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流水和水温的变化,已不能满足鱼类的产卵要求
水污染也是长江鱼类灾难的“元凶”之一。数据显示,2009年长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为333.2亿吨,比2003年增长21.9%。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长江口以下干流、宜昌-湖口和鄱阳湖水系、宜宾-宜昌和汉江地区,占2009年排放总量的80.1%。
据统计,中国长江沿岸有40多万家化工企业。此外,上海、南京和仪征还有五个钢铁基地、七个炼油厂和石化基地。化学工业对长江海岸线的占领在下游尤为明显。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长江沿岸已形成600公里的污染带,其中包括300多种有毒污染物。以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河段为例,据《泰晤士报》记者初步统计,200公里以内的河段有100多家化工企业。
“此外,土壤侵蚀给水体带来了杀虫剂、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此外,在一艘运输化学品的船只倾覆事故中,大量硫酸、甲酚和其他化学品沉入长江,这也加剧了长江水质的恶化。”赵铱民说,尽管近年来污染排放有所缓解,但鱼类在这样的水质中生存并不容易。
另外,疏浚无序,疏浚后没有相应的生态恢复机制,严重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统一联动是出路。
虽然有许多法律法规,长江水利委员会也每年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但在大多数专家的眼中,长江鱼类的保护仍然困难重重。赵铱民认为,目前还不是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破坏最严重的时期,“真正严重的问题将出现在未来5-8年”。
“南水北调工程、数不清的大坝建设、不断的挖沙船和无法量化的化学污染...我们对长江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想象,根据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计划,这些需求将持续不减。因此,长江的渔业资源没有恢复的希望。”赵铱民说。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发展思维。即使是人类也不能牺牲资源和环境,更不用说长江里的各种珍稀鱼类了。”环境保护学者王告诉时代周刊。
王立达也深受感动。“长江中的大多数鱼类从产卵到繁殖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洪峰和温度。然而,一些地方*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修建水坝发电,并人为地*鱼类的迁徙路线。因此,持续了数千万年的人口正濒临灭绝。”
翁立达表示,在编写三峡大坝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长江委员会特别要求三峡大坝根据长江鱼类的自然生长环境,每年制定一个调度计划,以满足长江四大鱼类和三种淡水鱼——鲥鱼、刀鱼和河豚鱼的生存需要。"这是写在报告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
“企业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当地方*总是需要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时,企业通常会是留下来的人。”昂立达说。早在2006年,一些环境保护学者就敦促江豚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农业部官员也打算这样做,但当地*不支持,理由是它“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长江横跨19个省市。在370种鱼类中,有不同的生活特征,如迁移和半迁移,迁移距离也不同。因此,鱼类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进行流域综合管理。
在王立达看来,长江鱼类保护的最大难点在于统一联动。“渔业保护不仅关系到渔业,也关系到航运、水利、电力和环境保护的利益,不仅关系到上游,也关系到下游。”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出发点,很难得出共同的结论。”赵铱民说,“现在谈论鱼类保护似乎很苍白。毕竟,鱼类保护部门不能参与其他部门的决策。”
“就长江流域而言,年度保护和发展报告与其说是保护计划,不如说是发展计划。看到长江资源的枯竭,地方*几乎没有反思,各种水利工程相继启动。在这种*下,长江渔业资源的枯竭并不是杞人忧天。”赵铱民说。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退渔”机制
除了许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困难之外,鱼类保护也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据估计,在“十二五”期间,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将需要130亿元的资金投入。
4月1日中午12点,长江禁渔开始实施。“随着长江渔业资源的萎缩,禁渔已成为一项必要的措施。4-6月不仅是四大鱼类等常见鱼类的交配和产卵期,也是蟹类、刀鱼和河豚的洄游和产卵期。这一时期的禁渔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鱼、虾、蟹的正常繁殖。”常州渔政站站长吴建民告诉《时代周刊》。
“今年,我们在常州的长江、太湖、长塘和天目湖投放了3800万尾鱼苗,而2012年为2550万尾。不仅如此,我们对每艘渔船的补贴将达到2500元左右,总计25万元。”吴建民说道。
截至2012年,常州已连续11年在禁渔期向渔民发放补贴,累计补贴317万元。“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禁止在河上非法捕鱼、禁止在水下非法捕鱼以及禁止在市场上非法捕鱼的目标。”吴建民说道。
事实上,不仅是常州段,这一次长江沿岸的所有省市都加大了保护渔业的力度。以长江中游的武汉为例。武汉市有400多艘渔船和1000多名渔民。禁渔期内,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对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和渔船给予生活补贴和燃料补贴。每艘渔船每年的总补贴约为1万元。
补贴和释放幼苗是目前各城市的主要做法。据统计,仅从2006年到2011年,长江的封闭水域就释放了2.64亿元人民币和45.6亿后代。
然而,在曹文轩看来,这一举措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的作用。虽然每年4月至6月的禁渔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亲鱼的繁殖,但7月解禁后的大量捕捞仍使幼鱼面临风险,并对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
“仅仅依靠为期三个月的禁渔和人工放生一些幼鱼是很难恢复资源的。”曹文轩认为,10年禁渔期是实现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早在2006年,曹文轩就提议禁止跨河捕鱼10年。
曹文轩认为,如果连续10年禁止捕鱼,长江中的四大鱼类将有两代以上的繁殖期,鱼类资源量将翻一番,个体数量将会增加。届时,捕鱼效率将大大提高,与目前的情况相比,和适当的捕鱼不会造成资源枯竭。
此外,曹文轩说,除了电动捕鱼和船只螺旋桨造成的损害,这些动物消失或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用鱼的减少。如果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鱼类得到丰富,这些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将有充足的食物,长江的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
赵铱民认为,长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无法支撑现有的捕捞力量,也无法支撑这么多的渔民。急需将一些渔民转移到其他工作岗位。
“禁止捕鱼只能治标不治本。努力为长江渔民换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赵铱民说。据统计,2011年,三峡库区、坝底、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河口地区的天然捕捞能力不足5万吨。长江的资源已不足以维持这14万渔民的基本生活。长江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从长江流域渔民的生存和生态安全的保护出发,在长江流域实施“退渔”政策是必要和迫切的。目前,我部有关部门正在参照“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制定长江渔民退出自然捕捞的补偿机制赵铱民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