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疫情中的“心”生力量

科普小知识2021-11-22 20:34:17
...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许多人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疫情、刷新数据和转发各种报告。这种行为意味着一些无形的压力正在对当事人,甚至是观察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2月13日,*新发冠状病毒感染死亡人数已达1368人,远远超过2003年报告的349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

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种温暖而真实的生活。

自从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非典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7年前完成的纪录片《非典牺牲十年》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对非典幸存者现状的详细披露确实令人遗憾。

在纪录片中,记者采访了许多在非典疫情中幸存下来的重症患者。十年后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些人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并从死亡的深渊中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让人们痛苦的是,许多病人出院后都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躁狂...有些人选择放弃自己,而另一些人则带着感恩的心积极而顽强地活着。

方博是一个患有非典后遗症的病人。当北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他拖着病体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铜仁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那段时间感染了非典,他在隔离病房忍住了疼痛,并写了一段话:天堂用单向透明的玻璃把快乐的人和受苦的人隔开了。虽然痛苦的人行走困难,但他们不仅能尝到生活的痛苦,还能看到幸福是什么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幸的生活更丰富。

仍然有许多人以他们的乐观和坚韧告诉我们精彩的人生故事。他们告诉我们,尽管有逆境,坚强的心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这一阶段,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无论是确诊患者、隔离人员、医务人员,甚至是普通人,除了克服身体疾病,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分类心理咨询同样重要。

不言而喻,在抗击“流行病”的第一线的医生和病人的心理压力对于长期被限制在家中的普通人来说是难以消除的。即使他们戴着多层口罩,他们也总是担心防护不够好,不会留下任何消毒产品无人看管。他们听信谣言,争相购买所谓的“特效药”...这些非理性行为与一个心理学术语密切相关,即替代性创伤。

所谓“另类创伤”,是指普通人在目睹了大量残酷、毁灭性的场景后,由于心理和情感容忍度较低,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

大量接触与灾难相关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不完整和客观的报道,很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起初,你可能只同情灾难的受害者,但是如果你不及时调整你的思想,你将逐渐给自己造成严重的身体和精神问题:睡眠不舒服、注意力不集中、对你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绝望、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

在过去的重大灾难中,人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不能忽视“替代性创伤”等心理问题。前者是由直接创伤造成的,而后者是在了解他人的创伤经历后发生的。“选择性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是相同的。虽然学位一般来说很轻,但通常涉及更广泛的人群。

因此,如果你发现你不断滚动的信息触动了你的心弦,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你应该有意识地减少接触或接触这些信息,并尽可能多地与你的家人或信任的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

离爆发战争胜利的号角响起还有一段时间。在每一场战斗中,我们不仅要全力以赴以高昂的斗志赢得战斗,还要学会脱去“制服”,安慰身边的人和我们坚强而温暖的心。

流行病的突然到来改变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这些变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们去思考、反省和审视自己,去推翻过去的愚蠢,去减轻现在的焦虑,去展望未来的重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洗心革面,提高我们的素质,重塑逆境商,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这是我们一生中必须不断学习的一课。

(作者是中国科技馆科普影视中心讲师)